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小板凳准备好了吗?零食课本准备好了吗?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开始上课了。
不好意思,台词错了,桔子老师今天不讲课,讲个故事给你们听,故事的名字叫我的理想。
有个小姑娘住在大杂院里,院子很深很深。到了发粮票的日子,居委会大妈就带着全院人的粮票来了。她一进院就开始喊“领粮票了”,前院的人家基本上就能听见,都拿着户口本和各家自己的装粮票的家伙事儿出来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粮票吗?喏,长这样。
几十年前,基本上买任何东西都得凭本凭票供应,拿着粮本领粮票,拿着粮票买粮食,还有买各种副食品的副食本。
为了把各种粮票铺开,大妈基本上只能“上炕”,各种蓝色、粉色、绿色、黄色的票能铺满一床。领完了的人家自觉往后院走,再帮着喊几嗓子“领粮票了”,或者相熟的邻居干脆就去敲门。一般居委会的人会来两次,两次都没赶上的,只能自己拿着粮本去领。发粮票在那时候看起来是件“大事儿”。
所以小姑娘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长大我要当发粮票的!”
其实啊,她的理想还是有点小。因为在票证时代,有钱没证买不到东西,除了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得有酒票,扯块布做衣服得有布票,连买盒一分钱的火柴也得用火柴票。光发粮票是远远不够的。
大家看看这些图就知道了。
有了粮票是不是就能吃饱饭了呢?也不是。
粮票的发行和使用,用的是定点和定量的办法。按照年龄和职业,市民每个月的口粮数被分成了100多个等级。其中,最低的是刚出生的儿童,每月六斤半,最高的是首钢的炉前工,每月60斤,一般成年人的定量在30斤左右。这个量跟岁数有关系,比如小姑娘从小学升了初中,粮本的粮食供应量就跟着变了。
不仅定量,还要定点。全市1000多家粮店,分成不同的片区,谁家到哪个粮店买粮,都是固定好不能变的。
有一天,小姑娘的爸爸要去上海出差。可是家里的粮票都是北京市发行的,出了北京就不管用了,这怎么办呢?
这时候,他就要拿着证明去换全国粮票。这种粮票很抢手,除了全国通用,谁家要是能有一张全国粮票,也就代表你家能比别人多了10斤到30斤的粮食供应。
同学们,好朋友过生日你会送什么礼物?玩具?书?你们可能想不到,小姑娘的妈妈去参加婚礼或者到医院探望病人,都是把粮票当成礼物的。即使到别人家做客,也都要带着粮票,否则会让主人很为难。要是全国粮票那就更好了,人家一定感激不尽。
你们听说过三大件吗?不是电脑手机和ipad,而是像大衣柜、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这些几十年前“有钱买不到”的东西。没票,不行!
小姑娘的妈妈在工厂工作,当时各种票发给工厂,工厂再分配到车间,车间再分配到各个小组。基本上一个20多人的小组,自行车、缝纫机什么的一年能有两张票,像电视机、收音机这些更抢手,一年有一次就不错了。
票分到组里,大家就用抓阄的方式分配。小姑娘家需要买一辆自行车,可是妈妈抓到的是电视机票,只好去和抓到自行车票的同事商量能不能交换。
小姑娘一出生,妈妈就拿着出生证到街道居委会办了一个证明,这样才有了购买牛奶的资格。“资格”是一张小卡片,叫取奶证,上面画着30个小格子,每天一瓶,奶站的人会在上面画一个钩。
为了保护这张珍贵的取奶证不丢不坏,妈妈把取奶证“镶”在一块小木板上,与取奶的小箱子挂在一起,这样就又结实又不容易丢。
说到这你们一定会问了,既然这些票啊证啊用处这么大,为什么现在看不到了呢?其实啊,1993年,凭证、凭票供应商品的政策就宣告结束了,所以你们当然没见过。但在此之前,它曾经持续存在了38年。
那时候,小姑娘家还留着好几大版各种票据,妈妈生怕哪天万一又凭票了还能继续用。但是生活越来越好,这些票后来都成了小姑娘过家家的玩具。至此,她真正的实现了理想:当发粮票的!
不过说真的,如果你家还有这样的票证的话,也是可以考虑收藏的。发行的越早收藏价值越高。在潘家园网上商城一家店里,一枚1966年全国通用粮票标价9.9元,而一枚1965年的全国通用粮票则标价19元。按照物以稀为贵的收藏规律,“全国通用”总是难与“地方版”相匹敌,发行量越小价值越高。
比如说,有一个号称“票王”的,根本就没有正式发行过。它是196x版全国通用版粮票,全套6枚,只有票样,市场参考价为一般品1万元左右、好品为每套3万元到8万元。
同学们别着急,业内人士也说了,别看网上说有的粮票成千上万的,只要是你从家里能找到的,基本都不值钱,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票证只是小众产品。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睡觉的醒一醒,吃零食的停一停,下面桔子老师说一下课后作业。
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读书笔记,体裁不限,不少于200字。
为缓解供求矛盾,从1956年开始,首先对机关团体、集体伙食单位的副食品供应实行限量、凭证(票)定量等办法。1957年,扩大到居民定量消费。1962年,凭证定量供应的商品达到102种,其销售额占全年总额的44.8%。1993年,持续38年的凭证、凭票供应商品的政策才宣告结束。
1960年,副食品货源紧张。在这样的年月里,春节是一年最大的期盼。《北京志·商业卷·副食品商业志》中记载,1960年春节对居民凭肉票供应猪、牛、羊肉6两,凭证供应每户粉丝0.5公斤、粉条0.75公斤;虾皮1包(0.1元),豆腐2.5公斤(6口人以上),鸡1只或鱼1公斤,白菜15公斤,土豆1.5公斤,大葱1.25公斤(5口人以上)。糕点、糖果、年糕每人每次限购1公斤,白酒2瓶,元宵30个,南糖5两,肉罐头1筒,鸭1只。
而到了1961年,肉、禽、蛋库存急剧下降,只能保持特需供应,居民手中的肉票无货兑现。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受到破坏。为保证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取消的凭证限量供应办法又重新恢复。
1971年,春节居民凭证供应大料;国庆节凭证供应名白酒、奶粉、木耳。
1972年3月,对居民供应的猪肉由内部掌握,每次限购1.5公斤至2.5公斤;11月,供应鸡蛋采取凭证不登记,每次限购1公斤。
1975年,每月供应居民粉丝、粉条各2两;5月起,对居民每户每月供应食糖1公斤。
由于肉类货源紧张,1977年4月,对居民供应的猪、牛、羊肉由凭证限量改为按户定量,每人每月供应猪肉1公斤,购买0.2元的不登记;供应回民的牛、羊肉每人每月1.25公斤。从10月起,供应居民的鸡蛋降为5两,对机关团体等伙食单位停止供应鸡蛋。
在一段时间里,买鸡蛋或者鸡鸭等禽类,不是凭鸡蛋票,而是要凭肉票或购肉证。1958年,鸡蛋开始限量供应,每次限购0.5公斤。2月18日至3月,居民凭购肉证每户供应0.75公斤;10口人以上每户供应1.25公斤。
无独有偶,食糖也是要凭购肉证供应。1958年,食糖开始实行凭证供应,居民凭购肉证每户每月供应糖1公斤。1959年1月,实行凭证定量供应,居民每户供应食糖0.5公斤。随后的几年,食糖供应一度吃紧,供应标准被压缩。1963年,年人均消费食糖1.5公斤,是1953年以来的人均消费最低水平。到了1964年,食糖货源好转,为了扩大牛奶销售,规定每月订购牛奶1磅者,供应食糖0.2公斤。
以下是参考答案,奖给那些认真听课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同学。
几十年间,票证在不断进行加减运算。做加法的时候,种类越来越多,粮票、布票、肉证、奶证,几乎凡是能想到的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做减法的时候,票证渐渐成为稀缺产品,商品供应却越来越丰富。
科技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上个世纪怀揣着全国粮票走天下的时候,绝对不可能想象后来可以拿着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就搞定很多事情,如今手机支付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也可以大方出门。
这道算数题的背后,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做加法,得到的是限制;做减法,得到的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