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最新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长时间的自我控制行为会导致类似睡眠的额叶脑活动增加,并引发攻击性和惩罚行为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控制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但长时间的认知负荷和心理疲劳常常会削弱个体的自控能力,从而导致冲动行为甚至攻击性行为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损耗效应”,即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长时间的消耗会导致行为调节能力下降。然而,关于自我损耗效应的神经机制尚未明确,特别是在何种条件下个体的社会行为会因此发生变化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时间的自我控制任务是否会引发额叶脑区的类似睡眠活动,以及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攻击性和惩罚行为。
研究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将447名健康成年人分为“前额叶疲劳组”和“无疲劳组”。实验中,疲劳组的参与者需要完成三种高自控要求的任务,包括情绪抑制任务、虚假反应任务以及经典Stroop任务,每项任务持续约15分钟,总任务时间为45分钟。相比之下,无疲劳组的任务形式与疲劳组相似,但无需进行自控行为。所有参与者在任务前后均接受高密度脑电图(EEG)检测,以测量前额叶脑区低频慢波活动(Delta波和Theta波)的变化。此外,参与者在任务结束后参与了一系列经济博弈实验,包括“鹰鸽博弈”和“公共物品博弈”,用以评估个体的社会决策行为,特别是在攻击性和惩罚行为上的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的自我控制任务会显著增加前额叶区域的Delta波活动,这是一种类似睡眠的脑电活动,表明局部神经疲劳的出现。在行为层面,疲劳组参与者在鹰鸽博弈中更倾向于选择攻击性策略(鹰行为),在公共物品博弈中表现出更多恶意惩罚行为,而非亲社会惩罚行为。这些行为变化与前额叶脑区功能的下降密切相关,表明自我控制的长时间消耗会削弱个体对冲动和攻击行为的调节能力。
本研究揭示了长时间自我控制对前额叶脑区和社会行为的深远影响,为理解自我损耗效应提供了神经科学层面的证据。同时,研究提出“局部睡眠”现象可能是认知疲劳的重要神经机制,这为未来探索提升自控能力和改善社会行为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
Prolonged exertion of self-control causes increased sleep-like frontal brain activity and changes in aggressivity and punishment
Erica Ordali, Pablo Marcos-Prieto, Giulia Avvenu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