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贾半仙聊诊断,作者大狼狗
2024年的春天来的有点晚,寒气逼人:各大IVD企业业绩预告,没有几家欢喜绝大部分愁。
比方说SSSW,预计2023年年度净利润为-3.5亿元至-4.3亿元,就业市场上是不是多了很多该公司的人?
比方说KHSW,狂日持久的史诗大戏已落幕,被反噬。这家公司是真正的“黄埔军校”,没有之一,这次又输出了很多人才。
又比方说那些做测序的一些公司,一个事业部一个事业部的裁撤。
离开的人终究会开启新的生活,那留下的人呢?
公司高层管理者焦虑,就会有很多很多想法,正所谓领导一句话,下属跑断腿。公司中层焦虑,上要对管理层的奇思妙想去试错,下要对下属具体工作分工,还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一线员工更惨,为了保住五斗米,只能卷起来,不停的加班在加班,不断的所谓的优化再优化,就为了比同伴多跑半步。
我想这个都不需要举例子,看看自己是不是,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世界果然是草台班子的。内卷时代,很多都是被创造出来的工作,这些都是不需要的工作,不产生太多价值。如果在工作中感到不满、不爽,感觉能力没有提升,感觉被老板PUA,除了跳槽外,非常重要的自救与自我成长路径就是:前去现场、直面客户。所有的答案全在用户那里。在困顿中,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直面客户永远是最优解决路径。前去现场永远是这个解决之道。比方说新项目立项,想看看哪个方向有前景,你可以找半仙聊聊,可以找老纪聊聊。为了防止自嗨,更可以找医务工作者多聊聊,主任不好约,一线有更多的实践,他们有很多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的。
比方说市场营销,想梳理流程,想拓展职责,想玩出点花样,找王天时聊聊。更重要的是深入一线,观察、实践、优化。现场、现物、现实。当发生问题的时候,管理者要快速到“现场 ”去,亲眼确认“现物”,认真探究“现实”,并据此提出和落实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虽然当前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器与系统替代人工的部分也越来越多,但现场才给你更多灵感与动力。今天分享下我的方法论:一想、二拍、三看、四听、五唠、六记。一想:设想、规划。
三看:看现场、看现实,看现物。
四听:听消费者如何评价产品、听促销员如何解说产品
五唠:唠就是问,单纯的问很容易让人戒备,往往得不到有效答案,用唠的方式、拉家常的方式更容易收获最准确的答案。
六记:记就是记录,拍也是记录,这里的记主要指文字性的记录。
如果你下次再去医院调研是不是就轻松了很多,下次去医院是不是就知道跟专家们聊什么了,下次去改善流程是不是就知道关注哪些关键点儿。
作者口中的狗屁工作:从事这份工作的人自己就觉得工作内容的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这些工作如果消失,这个世界不会受到任何不良影响。最重要的是,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本身就觉得这些工作不该存在。
1)随从类(flunky):为了衬托另一个人/组织的重要性,让这个人/组织看起来很重要或者让这个人/组织感到自己很重要。比如旧时代的看门人,现在的前台接待。2)打手类(goon):存在的根本原因仅仅是有人花钱让其存在。比如武装部队。3)拼接修补类(duct taper):拼接修补者的岗位完全是为了应对组织的某个故障或缺陷而存在的。出于解决某个本不该存在的问题的需求,我们有了拼接修补工作。比如有专门替上级收拾烂摊子的岗位。4)打钩类(box ticker):政府组织热衷打钩工作,这一点其实我们不陌生。比如什么事都要打报告,打报告,打报告。5)分派类(taskmaster):分派者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给他人派活儿。比如中层管理。以上5类肯定没办法列举完所有情况,毕竟要真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纯狗屁的工作”“有点狗屁的工作”“复合型狗屁工作”“次级狗屁工作”等。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情况都不是绝对的,只是针对一些职业中不做实事、毫无意义的岗位。“狗屎工作”和“狗屁工作”几乎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工作。“狗屁工作”往往能带来很不错的收入,工作环境也极佳,只不过毫无意义;而“狗屎工作”恰恰相反,这些岗位对社会来说必要且有益,只是这些从业者收入很低且工作环境很糟糕。之所以要提到这两个概念,是因为作者觉得狗屁工作和狗屎工作都是非常压抑的,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按理来说,没有人不喜欢钱多的工作,但若是这份工作毫无意义呢?“被迫假装工作”带来的痛苦:明明工作做完了,但还是要假装自己很忙,因为不能让领导知道自己没事干。【假装】带来的内耗更加痛苦。“没有成就感”带来的痛苦:大部分人,从小就被教导着要努力工作,工作被认为是他们影响世界的主要方式。但当我们逐渐发现自己的工作其实就是拿钱但不做事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无聊、沮丧,甚至是焦虑感。“觉得自己没资格痛苦”带来的痛苦:工作本身可能毫无意义,但这份工作养活了自己。这种外在约束和内在认知的失调,让人痛苦。“知道自己做的是坏事”带来的痛苦:有人助纣为虐,不得不假装对人类有贡献,但事实自己做的事情恰恰相反。“创造力被扼杀”带来的痛苦:深处狗屁工作,时间和精力损耗是巨大的,根本没办法进行专注而深入的创作。
1. 除了经济价值之外,我们所追求的其他社会价值是不可以被量化的。而且工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报酬之间是反比关系。你的工作越是对他人有帮助、有好处,带来的社会价值越高,那么这份工作带给你的酬劳往往就越低。2. 神学根源导致了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工作的人永远比不工作的人更加高尚。这种把工作本身当作目的的道德观,更是加剧了我们在工作中的被动。3. 最初的时候,劳动价值理论对“生产”过分关注,以至于资本家们觉得具备“生产性质”的工人阶级跟生产机器没什么区别。到了现代社会,大部分工作都不具备生产性质,而是“照料性质”。我们的工作和他人的关系密切相关,大家心知肚明,换套规则、换种社会的想法不现实,进而也就不得不维持这个也许很令人讨厌的现有制度结构。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参加工作的人都不得不玩这个游戏,对于这个游戏的不合理性大家心照不宣,但是又照玩不误。1、工作就是工作,不是生活的目的,也不是人生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只是我谋生的手段,如果我不喜欢,就算没有好好努力,也不必愧疚和羞耻。(谁也别想拿工作来道德绑架我!)2、警惕权力上位者带来的PUA。现在的公司上下级关系本质上还是一场关于权力的游戏。对上位者尽早祛魅。3、正如推荐序里面梁永安老师写的那样,不要迷失在「分配性努力」当中。分蛋糕太卷啦,不如想着怎么把蛋糕做大,甚至是创造更多的蛋糕。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机器人领域的进步正在开启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那些最枯燥乏味、最令人疲倦的机械类工作,很大一部分将会被彻底淘汰。所以未来的岗位将越来越偏离我们已知的“生产类”工作,而是越来越倾向于“照料类”工作。但是“照料类”工作,最大的特点和价值就就是劳动中没有办法被量化的那部分。既然无法量化,也就无法把这类工作交给AI标准化操作。而且用过AI的人都知道,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东西很工整,很客套,很官方,没什么毛病。但是大家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在我看来,只要这个世界还是以人类为主导,那么我们的创作永远离不开”人味“。那些忧虑自己即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其实也是一样,只要自己的工作离「人」更近,创造的人味更多,也就不用担心被取代。所以,人工智能永远(暂时)不能替代的是人的大脑,人的判断,人的创造性,人的审美,人的情感,人的欲望,人的失误……借用作者在开篇的一句话收尾吧:本书献给每一个想要实实在在工作的人。
文章来源于贾半仙聊诊断,作者大狼狗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