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天下实验室
人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看天下实验室

与其内耗,不如进入心流!

看天下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24-05-03 20:30

正文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情,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安宁时的状态。

撰文 | 李彤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观众席上山呼海啸,但八角笼中,拳击手张伟丽非常平静,非常放松,对面是她最强劲的对手。她感觉对手挥过来的拳都是慢动作的,就像武侠电影里拍的那种。她清楚地知道对方的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她可以控制住整个局 势。


她进入了一种无我的状态,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心流,全神贯注、忘我投入。


很多运动员都描述过这种状态。芝加哥公牛队的篮球明星本·戈登曾这样描述打比赛时的感觉:“时间飞逝,忘却了自我和周遭环境,思维清晰,判断准确,反应及时,你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不知道现在是第几节比赛。你听不到观众的叫喊声。你不知道自己得了多少分。你什么也不去想,只是打球。所有的动作都像是本能的。”


张伟丽坦承,这种状态并不常常出现。


当代自然教育之父约瑟夫·克奈尔曾为25个教师做过一次演示,他要求教师们尽可能长时间地专注于一棵孤独的树,一旦注意力从树上移开,转到其他念头上去,就举一下手。结果在六秒钟内,每个人都举起了手。学员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心神不宁。


仔细回想生命的每一秒,问题、忧虑和其他精神包袱如影随形,各种想法总是跟着我们,让我们的头脑疲惫不堪,无法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联系。越是努力自控,越是带来更多分心,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漫长的人生岁月不仅幸福难求,还时时处于焦虑和倦怠之中。


谁都不想卷入这样的内耗。“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曾在跨年演讲中说:“我相信各位都有这样的体会,某一个时刻自己注意力就特别集中,灵感爆发,怎么打怎么有,能够发挥出比你平时要超越得多的水平,这种时刻,心理学界有一个词,叫心流。”


谁都想有这样的时刻,那要如何才能进入心流呢?


“心流”(flow)


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它的特征是你做这件事时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能体察所有相关的信息,不管工作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能体会到强烈的愉悦与满足。


心流是精英独享的吗?


心流是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最初,他是想探寻“到底做什么事最幸福”。在访谈了数百位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等以自己喜爱的活动为业的人后,他意外地发现不论男女老幼,不分文化差异,所有人对最优体验的描述大致相同,“好像漂浮起来”“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米哈里最早的研究数据以访谈记录和问卷为主。为了力求精确,研究者们又发展出一套评估主观体验的新方法——“心理体验抽样法”。该方法是为每位受测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每当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觉或心情。一周期满后,受测者交回一份流水账式的记录,代表他一生的一段剪影。


总共超过10万份的人生体验记录再次证明,心流体验并非精英分子独享。无论是韩国的老妪,还是东京的青少年,抑或是芝加哥装配线上的工人,任何人都有机会感受到幸福。


米哈里觉得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情,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安宁时的状态。他将其概括为“心流”。


(@视觉中国 图)

心流式学习


物理学这样描述大自然中的能量转换: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为“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而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例如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 称之为“负熵”。


借鉴上述思想,米哈里提出了“精神熵”。他认为现代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这就是“精神熵”,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内耗”。而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心流。


当进入心流状态时,一个人的感官会变得井然有序,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分心防卫,可以将其他一切抛诸脑后,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我们称它为“精神负熵”,拥有它的人能够培养一个更坚强、更自信的自我。


与此同时,“心流体验会使自我变得比过去更复杂”,既能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朝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又能与他人联结,而这本身就是自我的成长。


另一方面,心流体验更容易带来直觉与灵感。《大师和他的使者》一书中曾提到人类左右脑的区别。右脑能感受当下经验的丰富性,并从整体上看待生命,使我们充分体验自然;左脑则摆脱了右脑传递而来的直接经验流,将一切处理得更加清晰稳定。


不幸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无论老幼、师生都更偏重于左脑的利用,而忽视了能够体验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生命的右脑。而心流式学习,可以同时刺激大脑的两个半球,帮助人们不断感受到右脑深刻的意识和灵感。


爱因斯坦曾写道:“我很少用语言思考。”需要直觉灵感的时候,他就去泛舟或者拉小提琴、弹钢琴。一天深夜,爱因斯坦的工作陷入僵局,他走进厨房开始拉小提琴,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后,解决方案在脑海中已经清晰可见。

在自然中找到心流


米哈里提出“心流”之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心流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和益处。


然而,心流虽好,但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出现的。很多人都提出了触达心流的各种路径,比如关闭电子产品、反复练习直至熟练等。


约瑟夫·克奈尔从事户外教育二十多年,他从自然教育的角度进一步开创了心流学习法,并写下《心流学习法:在深度自然游戏中,唤醒身心潜能》一书。


他提出唤醒热情、培养专注、直接体验、共享感悟四个阶段,希望从深入自然开始,帮助学习者进入心流状态,并逐步将源自自然的体验式学习推广至更多实践中。


以下是克奈尔在书中分享的几个自然游戏,不妨从此刻开始,别纠结过去与未来,享受当下,重回自然,寻找心流。


自然在我心里


在户外找一个景色迷人的地方,比如开满鲜花的草地或者森林空地。坐下来(或站立),将双手掌心向下,轻轻放在大腿上。


在这个练习中,寻找能吸引你的自然现象,例如,一棵树的树皮纹理,一大片在风中摇曳的花田,或森林深处的鸟叫。


每次看到一样事物,就用指尖轻按一下大腿,记下这个观察。这样的计数法有助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观察上。触摸的动作也有助于感觉我们是和自己的所见融合在一起的。


用10个手指来记录观察结果,一组10个。从左手的小指开始,数到右手的小指结束,然后再重复,两到三次(20-30次的观察)就可以了。



心如止水,心如明镜


开始这个练习时,找一个可以俯瞰水面的地方坐下来。把捡来的六块石子放在手边,凝视着水面,让波澜不兴的止水使自己也平静下来。竭力停留在当下。


一旦感觉到自己心烦意乱,此时此地不再心平气和的时候,就往水里投一块石子。仔细观察每一块石子带来的水花飞溅和随后向外扩散的波纹,观察水(代表你的心神)是如何受到干扰、水面不再像镜子一样的。注意不集中的念头对自己意识的影响。


冥想时有一个个念头闪过是正常的。秘诀就是让念头飘过去,别想着去抓住或者修饰。当石子激起的波纹开始消散时,你会感到自己放下了所有念头,享受生活在当下带来的喜悦和宁静。


一直这样盯着水看,直到你扔掉了手边所有的石子。




与森林合一


最好是在森林或者城市公园里做这个游戏。


每当我们穿过森林,大自然的恩慈会像阳光一样流入心田。在高耸的松树和无边的橡树下,一个人的思想自然而然变得广袤而和谐。


游戏开始的时候,在两棵树之间找到一个“有魔力”的入口,穿过由两边的树搭起的门廊去森林散步,时刻保持感官的警觉。


感受周围树木的存在。


眼睛沿着高高的树干一路指向天空。


观察大树伸展开来的树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