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这样描述大自然中的能量转换: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为“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而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例如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 称之为“负熵”。
借鉴上述思想,米哈里提出了“精神熵”。他认为现代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这就是“精神熵”,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内耗”。而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心流。
当进入心流状态时,一个人的感官会变得井然有序,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分心防卫,可以将其他一切抛诸脑后,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我们称它为“精神负熵”,拥有它的人能够培养一个更坚强、更自信的自我。
与此同时,“心流体验会使自我变得比过去更复杂”,既能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朝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又能与他人联结,而这本身就是自我的成长。
另一方面,心流体验更容易带来直觉与灵感。《大师和他的使者》一书中曾提到人类左右脑的区别。右脑能感受当下经验的丰富性,并从整体上看待生命,使我们充分体验自然;左脑则摆脱了右脑传递而来的直接经验流,将一切处理得更加清晰稳定。
不幸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无论老幼、师生都更偏重于左脑的利用,而忽视了能够体验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生命的右脑。而心流式学习,可以同时刺激大脑的两个半球,帮助人们不断感受到右脑深刻的意识和灵感。
爱因斯坦曾写道:“我很少用语言思考。”需要直觉灵感的时候,他就去泛舟或者拉小提琴、弹钢琴。一天深夜,爱因斯坦的工作陷入僵局,他走进厨房开始拉小提琴,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后,解决方案在脑海中已经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