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平
马云曾经说过,2016年,他希望大家叫他马老师。
9月10日,教师节。马老师的梦想实现了。
他一手创办的湖畔大学,这次推出了首部音频课程— —《湖畔三板斧》。他选择的平台,是马老师的亲学生余建军,一手创建的喜马拉雅FM。
动动手指,你就能在手机上亲耳听到马云给你讲「使命、愿景、价值观」了。
这套音频的背后,是湖畔大学的开放、共享的姿态,在如今这个内容、知识、商业相互纠缠寻找最佳体位的时代,我们也对湖畔大学姿态背后的雄心,得以管中窥豹。
一、爆款
《湖畔三板斧》注定将成为爆款。高不可攀的招生门槛,一开始就自带注意力。
湖畔大学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培养和发现企业家的地方,无论是学员还是导师群体,都是业内佼佼者和超级大佬。
就像所有正经大学的网络课程一样,「湖畔三板斧」所吸引的应该是那些准企业家,或是自认为有天赋成为企业家的人。当然,这个人群通常被称为创业者。人群基数在,需求也非常直白,而恰巧,「湖畔三板斧」的确有能力满足这些人。
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光看筛选学员的保荐人制度,就可见一斑。需要校董或是前期学员的推荐,这意味你首先要在柳传志、熊晓鸽之类人物的社交圈里,才有机会进入湖畔大学。
高门槛意味着的吸引力实在是巨大的。而现在,相比郭广昌、史玉柱等人的推荐,打开手机,你就能亲临其境,听到湖畔学员的课程。
马云、彭蕾以及几位阿里巴巴合伙人将会亲自授课。这背后的吸引力不仅仅是源于这些人的名头。要看彭蕾的人生经验,你可以从公众号里刷到,马云的故事则是遍布机场书店成功学的货架上。但音频的力量却是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
首先,声音是讲述者除了外貌肢体以外最生动的媒介,它通过现场感创造出了亲切感。而声音本身又在音量、顿挫上承载了足够多的情绪,这些情绪对内容信息量和可信度都是巨大的加分。
我试听了马云讲「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上三板斧。直接讲述中的各种情绪,就像是给一篇文章画上了重点。
如果上述两点还是基于明星效应的话,那么公正地说,《湖畔三板斧》成为爆款的另一大原因,还应该是在内容层面。这是一家企业从自己的成长中总结出来的,切切实实的经验。阿里创业十七年,这中间的关键阶段和决策依据,的确不是机场货架上那些包装出来的成功学的模样。
二、知识
所谓成功学,他的核心逻辑是找到「捷径」,一条达到目的地的隐秘通道。走这条隐秘通道的拐杖,就是各种奇技淫巧。背后的思想,便是「人定胜天」。就如黄岛玄学一样,开了天眼,打通了任督二脉,你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了。
所幸的是,「湖畔三板斧」,并不是成功学,他不讲述捷径,也不弘扬「人定胜天」。这部分内容即便算不上一套条分缕析的方法论,也已经可是说是被一家企业证明了行之有效的确切方法。
阿里巴巴在创业17年中的经验抉择,经过整理,尤其是其中的失败案例,对中小企业的创办者来说,都是能够收归自有的一番经验。到这里,便是「湖畔三板斧」的价值所在了,就像数学老师不会叫你在买菜的时候怎么用三角函数一样,接下来的运用,便是修行在个人。
不得不承认,「湖畔三板斧」的确提供了一部分好内容。再加上湖畔大学和马云等人的名头,它们所能够激起的注意力,意味着这就是头部内容。对一个平台来说,头部内容是一切确切的经验,总好过是各种风水玄学。
以「湖畔三板斧」为着眼点,倒是有必要对知识做一个定义。
知识,这个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总和,在各家平台的小九九里,有着不同的定义,知乎相信经验和见解是知识,曾经的分答斥之为象牙塔尖的内容。那么知识有等级么?从自由而无用的知识,到成系统的方法技巧,再到常识,以及各种冷门的既定事实。
知识是有等级有优劣。而这部分等级和优劣,往往是通过传授这部分知识的人来决定的。在消费的前提下,知识的好坏,又是由渴求这部分知识的人来决定的。
人们竟然愿意像追星一样学习知识了,乍看下,这真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
学习从来都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在大量有趣内容供消遣的前提下,知识本身并不性感,并非刚需。刚需是「考证」,能与「消遣」抗衡的,是「实用主义」。「湖畔三板斧」有实用案例,当然也有能力从这些案例中抽象出更普世的认知。
这种在知识和技巧之间的内容,天然激发聆听的意愿。
知识应该被有限制地追慕。即便我们已经被所谓互联网思维里的「免费、分享」惯坏了,版权背后所代表的劳动付出仍然不应该被忽视。从现在起,让我们开始培养起尊重知识的意识。
王烁在罗振宇的「得到」App开设了「王烁大学问」,售卖他在耶鲁大学的游学经历,而知乎的值乎和知乎live,则在创造知识网红和为知识变现这条产业链上顺利前进。
现在,马云的湖畔大学在喜马拉雅开课了。湖畔三板斧系列课程,每周一期,每期15-20分钟,一年共52期。
在内容爆炸的时代,好内容变得越来越难抵达。那么,戳 “阅读原文”,让一种无差别的筛选工具,带你进入湖畔大学在线音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