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教学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出版官微。在这里您可以掌握最新的学术、书籍资讯,了解我们最新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以通过与小编的交流,帮您完成图书出版、期刊发文(Frontiers英文期刊)和申报立项等工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高教学术

主编寄语 | 俞孔坚:为雄安新区水问题献良策

高教学术  · 公众号  ·  · 2018-10-09 16: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 www.gov.cn


7月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征集资格预审公告》,雄安新区面向全球征集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本次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对象为雄安新区启动区,位于新区“一主、五辅、多节点”城乡空间格局中的主城区,是先行启动规划建设的地区。主办单位公开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专家领衔的主创团队(建筑、规划、景观)和机构前来应征,将通过资格预审选取12个应征人参加征集活动,提交应征设计方案。


建设雄安新区是中国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其建设目标应体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理念,成为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的典范。雄安新区目前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尤其是水问题,对实现美好城市的目标提出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及卓越智慧的极好机遇。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针对建设安全韧性的雄安新区,启动了2017年第四期应急项目,其中包含了《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保护策略研究》


三大创新策略综合解决雄安新区的水问题

俞孔坚

原文刊发时间:2018年8月


1 挑战与机遇:雄安新区建设目标及其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雄安新区面临诸多以水为核心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包括:

水资源问题 :连年干旱缺水,白洋淀每年依赖“输液式”水资源补给;

水安全问题 :季节性降雨,旱涝不测;九河下梢,洪涝风险非常严峻;

水环境问题 :为华北平原污染汇聚之地,污染严重,富营养程度高;

水生态问题 :近 50 年来,白洋淀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大大下降;

水文化问题 :与淀共生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不当,文化景观特色丧失。


这些问题的存在向实现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污染、水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以水为核心的生态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2 反思工业文明的问题解决之道:雄安新区的“现代化”陷阱

西方工业文明关于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规划设计好 雄安新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同时,工业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和人地关系处理方法也留下了许多教训,其中关于水问题的解决之道往往依赖诸如灰色基础设施等封闭式、集中式、单一功能导向的工程化模式,然而其结果往往是给自然系统带来副作用,导致其自我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下降,系统韧性的降低使人与自然关系进入恶性循环。

雄安新区的建设,应该对这些教训和反思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避免重蹈覆辙。课题组认 为,在解决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时, 雄安新区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规避工业化和“现代化”陷阱:


1)水资源: 《规划》计划从黄河调水两亿立方米,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一亿立方米, 注入白洋淀。尽管此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反而加剧了其他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会使雄安新区成为广大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水资源“黑洞”。


2)水安全: 《规划》采取城区集中排涝、环城高筑200年一遇暴雨事件 防洪堤的方式 来进行封闭式集中防洪,此举成本高、韧性差、潜在风险高 。这些水安全防控模式未能体现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人水和谐、蓝绿交织、水城相融的理念。


3)水环境: 《规划》提出通过 大面积清淤的方式来解决白洋淀的污染问题 ,加上开挖 湖区,预计需投资1000多亿人民币。这种简单粗暴的水环境治理工程, 不但可能破坏原有的白洋淀生态系统,而且可持续性差,极有可能投入巨大而无经济回报。


4)水生态: 《规划》将白洋淀定位为“自然保护区”乃至保护级别更高的“国家公园”,为了修复白洋淀的生态环境, 淀区核心地带计划迁出8个村庄,总迁移人口约20000人。这种为保护而保护的做法,没有充分尊重白洋淀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和事实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而形成的景观类型。白洋淀作为历史上的蓄滞洪区,其居民的生产生 活是白洋淀生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白洋淀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必将成为未来雄安新区市民生态游憩活动的主要区域。一味追求生态保护和修复而排斥人的活动,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的。


5)水文化: 《规划》的集 中封闭式防洪大堤,以及白洋淀作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定位,将人的活动与淀和水隔离,也将城与水隔离 ,未能体现“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理念,也堙没了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白洋淀文化景观。


3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三大创新策略

基于上述认识,课题组通过对区域水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历史发展进行详细调研,并 深入研究和汲取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生态智慧,特别是洪泛区水适应性城市和景观策略,结合当代国际先进的生态治水理念与方法,提出综合解决雄安新区水问题的三大创新策略:


3.1 格局策略:“海绵国土、城水相依”的开放式生态防洪与水资源管理

基于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分析,构建 “一心、九廊、四大堤内湿地”的海绵系统 ,实现区 域开放式的生态防洪和水资源管理格局;避免城-水隔离、田-水隔离的对抗式防洪模式,从区域上缓解雄安新区的防洪压力,并实现雨洪的资源化利用,有效补充地下水;节省投资,并以水为主导生态要素,充分尊重自然过程,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区域大地景观。


1)“一心”为白洋淀: 维持白洋淀现有的低标准防洪堤,恢复白洋淀作为蓄滞洪区和 生产性湿地的功能。


2)“九廊”为府河等“八条入淀、一条出淀”的河流生态廊道: 两岸河堤恢复其自然 形态,退田还湿(保留其生产性湿地的功能,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解决低概率洪涝灾害带来的粮食生产损失),构建由大量荷田湿地及河滩林地构成的漫滩生态廊道。根据居民点具体高程状况,进行差别化防洪,围绕村镇小范围建堤(防洪堤2~3m高足矣)。通过在河漫滩构建分散式的湿地和林地,形成沿季节性河流分布的“海绵”系统,滞蓄雨洪资源,补充地下水,削减洪峰。


3)“一环”为环白洋淀堤内宽度不低于1.2km的生态公园带(包含众多生物栖息地与 乡土文化遗产): 此淀区部分在历史上曾是滞洪区,后因开垦耕地而被侵占。修复后的生态公园带既可以作为城市内涝的排泄区和滞洪区,也可以为当地居民营造环淀休闲空间。


4)“四大堤内湿地”为生态公园带内的4个经过人工修复的湿地: 这些区域在历史上频 繁受淹,后被围垦在堤内。4个湿地都在原有低洼地形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它们与城市相依而生的同时,也形成具有活力的休闲区。修复后的湿地调蓄容量预计将达一亿立方米。这样既解决防洪安全,又形成服务于人民的亲水界面,从而修正目前《规划》的城水隔离的对抗姿态。


研究发现,在开放式生态防洪模式下,白洋淀及入淀河流廊道周边的低洼地带皆可作为潜在的蓄滞洪区,最大滞蓄容量将达25亿立方米,白洋淀下游的潜在蓄滞洪区最大滞蓄容量可达20亿立方米,两者合计45亿立方米,足以应对约43亿立方米的百年一遇暴雨事件入淀洪水量。对于更大规模的区域洪水,亦可通过淀-库-滞洪区联防调控以及重点地区的差别化堤防建设进行应对。


格局策略:开放式防洪与水资源安全格局


3.2 形态策略:“多塘串联,水城交融”的分散式洪涝适应性街区

策略的核心是 分散式雨洪管理模式 ,通过就地填挖方平衡,形成多塘湿地,构建街区排涝 单元和具有韧性的内涝适应性海绵城市形态;同时,结合宜居性考虑,使外来的 净水穿城 ,构建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城市形态。


1)构建以街区为单位的洪涝适应性城市: 汲取中国洪泛区建城的水中有城、城中有水 的传统智慧,建立分散式的防洪排涝系统。通过就地填挖方平衡,使城市组团高地与低洼水塘湿地交替分布,抬高道路交通与建设用地,让道路成为分区防洪排涝的界堤,让水塘成为内部消化雨涝的滞蓄区,从而实现街区化的外防(洪)内蓄(涝)的单元格局。同时,汲取白洋淀当地平屋顶的防洪智慧,将建筑底层架空至12.5m标高(架空4m左右),将二楼裙房连为一体,成为城市的第二街道层,在满足社区活动空间需求的同时,达到200年一遇防洪要求。


2)净水穿城,水城交融: 在严重缺水的现实下,调水济城是必要的,但水是可以被多 次使用的。依照《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每天将为新城输送 水资源100万立方米,输送来的清水先引入城区的方塘和街区绿道,使净水常年穿城,再依次进入堤内湿地和堤外的白洋淀。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新城的亲水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新城面临的季节性旱涝矛盾,最终实现“清新明亮,水城交融”的宜居城市形态。据初步计算,在此模式下,每个街区内部的“海绵”空间至少可消纳1000m 3 的城市径流,即可应对20年一遇的24小时暴雨事件;而配合堤内湿地系统的2500万立方米调蓄容积,亦可从容应对50年一遇的24小时暴雨事件,使新区具有高度洪涝自适应性。


形态策略: 多塘串联, 构建街区防洪排涝单 元;净水穿城,构建水 城交融的生态宜居城市 形态。 (注:“上湖”指堤内高水位湿地,“下淀”指堤外白洋淀)


形态策略: 将建筑底层 架空至12.5m高,作为 社区活动空间;二层楼 板达到200年一遇洪水 高度,并将二楼裙房连 成第二街道。


3.3 过程策略:“化污为肥,营养循环”,形成将水质净化与绿色能源生产相结合的闭合式营 养链

将白洋淀的功能定位从“自然保护区”回归为当地已延续千年的生产性湿地文化景观,以白洋淀盛产的芦苇为媒介,在自然净化白洋淀水质的同时进行生物质燃料的资源化利用,既减少了燃煤消耗,缓解了空气污染,也有助于形成水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绿色能源生产相结合的产业链,再现独特的淀区乡土文化景观。

据计算,每千吨芦苇可移除14.7吨的氮和0.72吨的磷,用作生物质燃料可代替燃煤883吨,减少SO 2 排放量2.67吨。目前淀区每年可生产芦苇10万吨,如果充分利用,年均可吸收氮1470吨、磷72吨,用作生物质燃料可代替燃煤88300吨,减少SO 2 排放量267吨。 以白洋淀目前水质为基础,在严控污染排放的前提下,经过约三年时间即可通过芦苇的自然净化将淀内的劣Ⅴ类水质提升到地表水标准的Ⅲ类水。此外,通过将污水处理厂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方式来净化雄安新区的城市生活污水,可以大大节约能源消耗。


过程策略: “ 化污为 肥,营养循环”的“绿 色能源生产示范基 地” , 经过约三年时 间,即可通过芦苇自然 净化将目前淀内的V类 水质提升至地表水标准 的III类水。


①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安全韧性雄安新区构建的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的初步成果整理而成。总课题为《安全韧性雄安新区构建的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 课题总负责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子课题《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保护策略研究》,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参与研究人员:贺敏,任佰强、刘伟、王秦乔丹、安凌翰。



原文出处:俞孔坚. (2018). 三大创新策略综合解决雄安新区的水问题. 景观设计学,  6(4), 4-13. doi: https://doi.org/10.15302/J-LAF-20180401

Source: Yu, K. J. (2018). Three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Water Problems in Xiong’an New Distri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6(4), 4-13. doi: https://doi.org/10.15302/J-LAF-20180401


编辑  /  冉玲于  田乐


《景观设计学》2018年第4期正式出刊

点击此处 获取更多“设 计生态学塑造韧性景观 ”信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当期期刊



▽ 点击关键词浏览订购《景观设计学》过往期刊

*灰色为售罄期刊


边界 伦理 灾难 土壤 海洋 评论 跨国

大数据 人类世 高密度 全球化 考古学

公共健康 生态修复 传统智慧 地理设计

水系统协同 使用后评价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城镇化

感知 传达 时间 市场 能效 人类学

新型城镇化丨 水系统丨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

生态安全 共享经济 丨人工智能


▽ 推荐关注

▽ 景观之路德国奥地利游学

▽ 土人学社名校联盟实战营

▽ LA先锋奖

▽ 景观中国网

▽ CLA

▽ 望山生活

《景观设计学》(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与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