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业文明关于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规划设计好
雄安新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同时,工业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和人地关系处理方法也留下了许多教训,其中关于水问题的解决之道往往依赖诸如灰色基础设施等封闭式、集中式、单一功能导向的工程化模式,然而其结果往往是给自然系统带来副作用,导致其自我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下降,系统韧性的降低使人与自然关系进入恶性循环。
雄安新区的建设,应该对这些教训和反思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避免重蹈覆辙。课题组认
为,在解决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时,
雄安新区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规避工业化和“现代化”陷阱:
1)水资源:
《规划》计划从黄河调水两亿立方米,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一亿立方米,
注入白洋淀。尽管此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反而加剧了其他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会使雄安新区成为广大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水资源“黑洞”。
2)水安全:
《规划》采取城区集中排涝、环城高筑200年一遇暴雨事件
防洪堤的方式
来进行封闭式集中防洪,此举成本高、韧性差、潜在风险高
。这些水安全防控模式未能体现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人水和谐、蓝绿交织、水城相融的理念。
3)水环境:
《规划》提出通过
大面积清淤的方式来解决白洋淀的污染问题
,加上开挖
湖区,预计需投资1000多亿人民币。这种简单粗暴的水环境治理工程,
不但可能破坏原有的白洋淀生态系统,而且可持续性差,极有可能投入巨大而无经济回报。
4)水生态:
《规划》将白洋淀定位为“自然保护区”乃至保护级别更高的“国家公园”,为了修复白洋淀的生态环境,
淀区核心地带计划迁出8个村庄,总迁移人口约20000人。这种为保护而保护的做法,没有充分尊重白洋淀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和事实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而形成的景观类型。白洋淀作为历史上的蓄滞洪区,其居民的生产生
活是白洋淀生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白洋淀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必将成为未来雄安新区市民生态游憩活动的主要区域。一味追求生态保护和修复而排斥人的活动,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的。
5)水文化:
《规划》的集
中封闭式防洪大堤,以及白洋淀作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定位,将人的活动与淀和水隔离,也将城与水隔离
,未能体现“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理念,也堙没了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白洋淀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