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麦当劳咖啡免费喝!北京一波特惠福利来啦! ·  2 天前  
GiantPandaCV  ·  DeepSeek-V3 FP8量化浅析 ·  2 天前  
气象北京  ·  森林体验指数预报(2025-2-6)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孙玮 | 调适尺度 挖掘媒介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9-08-01 09:00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研究速递 -

6月28-29日,《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举办“新视野、新路径: 构建中国特色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学术对话会。 这是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科研机构与《中国社会科学》首次共同主办学术会议,就构建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展开讨论。 本次会议形成良好的学术反响,2019年7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五版整版报道了本次对话会的学者发言纪要。 中心微信公众号平台将陆续推送本次学术对话会的学者发言系列文章。 本期,我们推送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调适尺度 挖掘媒介》一文。



移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实践,迫使人类正视媒介含义的突破性变革。调适研究尺度,构成了传播研究理论创新与范式转移的一种可能。一方面,面对传播实践中涌现的新问题,现有传播学研究的尺度单一且滞后,旧尺度无法应对新问题;另一方面,既有多学科研究中关于媒介的思想,有待重新发掘。所谓尺度,大致是指时间、空间、规则等因素构成的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考察视角。


基于当前中国奔涌激荡的新媒体浪潮,由延森借鉴亚里士多德重置媒介研究尺度获得的启发,我在此尝试提出两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关涉的研究尺度,以进一步发掘媒介的新意涵。


第一,主体的演变。以主体作为一种尺度,关于媒介的认知呈现出清晰的分野:媒介是外在于主体的工具;媒介即主体。这种分野的一个理论渊源来自自我的不同预设,前者基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传统,以笛卡尔为代表,将自我视为意识主体,心智是自我的核心。媒介是意识主体认识外界的手段,作为物的身体只是客体。后者则凸显知觉经验的重要性,梅洛-庞蒂将自我看作身体主体,即感性的主体,身体作为人与世界接合的媒介,并非仅仅是一种介质,而是与世界同属于一个构成性处境。我以为,当前媒介技术的发展是以技术嵌入身体为突出特征和主要趋势的,由此创造了智能身体这种新型主体,即“有机交互界面”——心智、身体、机器之动态交织的新型媒介。意识主体的表达重在意识,倚重语言及文本信息。身体—主体的表达依托语言、肢体、声音、视觉等多种方式,以颠覆语言(心智)对身体的长久僭越。智能身体的表达是时间、空间与身体的融合性展开,是文本、媒介形式与身体交往实践的互构,交织了人与技术的双重逻辑。引入主体演变的研究尺度,旨在将媒介、传播与人之根本性存在相关联,阐发新媒体实践凸显的媒介演进之过程:媒介由外在于人的一种工具,渐渐与主体交织、融合,最终或达致人即媒介的阶段。


第二,媒介的物质性。凸显媒介的物质性,主要是针对以往媒介研究中重视抽象信息而忽略具象形式的做法。媒介的物质性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指媒介的物质形态,如绘画、雕塑、装置等艺术作品的材质,或身体性媒介的物质元素,如声音。另外,在当前语境中,媒介的物质性还可延伸至网络的硬件软件等。其二,指社会的物质性构成,即本雅明意义上的“社会表皮”,与抽象之社会结构形成参照,如都市空间。本雅明借由19世纪的巴黎研究,展示了都市漫游者“体验城市”的研究方法与独特价值,揭示了都市空间不能仅仅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反映,它就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当前媒介的物质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背景,克拉里所述19世纪以来大众媒介引发的“感官分离”之趋势,在移动网络、人工智能时代愈演愈烈,人类身体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感官再造”,媒介的信息与物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组或分离,赛博空间就是一个典型现象。穆尔认为,赛博空间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它是一种虚实交融的复合空间。之所以引入物质性的尺度,一方面是由于新型传播技术彻底击穿了物质与信息的两元隔绝;另一方面是针对以往传播学研究遮蔽了媒介形态对于人之存在的规约性。随着媒介物质性多个维度的开掘,媒介逐渐指向关涉人类存在的基本时空维度。


以上旨在从主体性、存在论层面重新理解媒介的含义。主体性尺度围绕媒介与自我的关系,指出拥有智能身体的主体即是媒介;物质性尺度探讨媒介与存在的关系,认为新媒体建构了人类存在的新型时空。两个尺度的综合,集中于探讨新媒介塑造的智能感官如何抵达人类的实在。在此基础上,发掘媒介的内涵——耦合、透显、第三元,以揭示媒介、传播对于人类的根本性意义,进行中国特色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创造性工作。


作者简介:

孙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3日第5版。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