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全球变暖所赐,最近北京天气好到不行。朋友圈里的美少女们用各种漂亮衣服和苗条腰身齐声歌颂:好爱夏天哦!
但对我这样从小不知腰为何物的女生来说,夏天总让人紧张。加上处了对象马先生,明显发现自己的“情绪性进食”有所抬头,跟食物的关系又变得紧张起来。
“情绪性进食”是每一个超重女生都在面对的问题,它的复杂纠结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而太多它根本不了解的外人,总是会对我们冰冷地丢下一句“那是因为你不够自律”就转身离开。
趁着夏天还没正式到来,今天来聊聊这件在中国大陆尚未引起重视的严肃话题。不过咱丑话说在前面,这篇推送无法解决"怎么减肥”,因为根本没经验;只是希望针对“越吃越难过然后接着吃”,给需要的人一些启发。
1)情绪性进食的元凶:了解“负向冲动”(craving)
根据上面给出的情绪性进食定义,你或许已经感受到了:“情绪性进食”是一种成瘾症。情绪进食严重时,对人身心健康的摧残程度绝不亚于酒瘾与毒瘾。
在所有的成瘾症中,
都有一个名叫“负向冲动”(craving)的东西作怪:我们知道这样东西不好,却还是想要。
负向冲动来源于哪里?它可能是一种原生的微妙情绪。美国最杰出的鬼神派小说家艾伦·坡有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名叫《悖理的恶魔》(Imp of the Impulse),对此就有敏锐体察:“人们越是阻止我们去悬崖边,我们越性急地向前”。半个世纪之后,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也对人类之于黑暗的秘密向往有所论述。
排开这一吊诡的“人性黑暗面”,一些科学家告诉我们,糖和脂肪的摄入能缓解焦虑。通过释放荷尔蒙血清,糖与碳水会让我们体会到暂时的平静:每一口甜甜圈,都是“负罪感”与“一本满足”的双重体验。
2)吃多少真的和体重完全正相关?几种理论分享
上面提到的两种负向冲动成因,在每一种成瘾症状中都有体现。但相较于毒瘾和酒瘾,情绪性进食还存在一个独特挑战:
我们至今没搞清楚体重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会不同意这个判断:不是的啊,减肥可不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吗?只要保证一段时间的摄入热量<消耗热量,就一定能减肥成功啊!
先别急下定论,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个说法:
我猜想这三条理论,你一定都有所耳闻,并时不时为相信还是不相信纠结。除开这些大理论,媒体还热衷每天抛些小问题供你烦恼:胡萝卜算淀粉吗?牛油果真的是好脂肪吗?以及晚上8点后到底能不能吃东西?
我是一个纯文科生,对于以上理论“正确与否”完全没有发言权。对饮食及体重管理这件事,只能依赖于媒体总在前后矛盾、又总是言之凿凿的二手信息。
但仅仅结合我自身经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体重与食物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
在这半年里,我坚持一周去三到四次私教课,早餐午餐戒一切精细碳水,晚餐控制在1个苹果,两个鸡蛋。在前三个月我的体重稳步下降,但是三个月来,我的体重不仅没有掉,反而有了反弹的趋势。
我这样的例子很多,外人听起来已觉得不足挂耳。但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它依然是非常严重的折磨:
不知道自己的付出有没有结果、不确定自己所依赖的东西是否值得信赖,是这世上最糟糕的感受之一。
而当陷入这种安全感极度缺乏的状态时,只需要一点外部刺激因素就足以诱发暴饮暴食。这其中带着15%“吃这一餐也许不会胖”的侥幸,20%的行为惯性,但更多还是自暴自弃。在此之后,食物是否让我们变胖已经不是重点。
暴饮暴食对我们的情绪折磨、甚至连发产生的自我厌恶才是真正可怕的恶魔。
3)“想减的肥就去减,但减不了也没关系”
说了这么些,希望你已经感受到了一件事:情绪性进食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不是“自律”两个字就能解决的。
那我们该怎么应对?体验过超重切肤之痛的我,绝不会告诉你“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相比之下,更适合年轻超重女孩的思路,或许应该是
“想减的肥就去减,但减不了也没关系”。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有下面这4条具体心得:
不吃难吃的东西
:
这件事我找不出科学道理,纯粹经验之谈。每一次凑合的正餐都会让我觉得必须补偿自己,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精神都会被“吃还是不吃”折磨;
不迎难而上,远离诱惑源:
在我听过的所有节食方法里,最匪夷所思的莫过于“我不吃,闻闻就饱了”:这不就类似于说“我买不起爱马仕,但看着别人背我就挺开心?”
已经有无数科学研究证明,
人吃东西的频次与去冰箱前瞎逛的频次成正比。
总而言之,除非你有冬天也要洗冷水澡的毅力,否则真的不用抱着“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来面对饮食控制这件事。
面对负面情绪,最不需要的就是“速效”解法
:
生活的路都是越往后越难走,负面情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远离我们。有些负面情绪像是感冒,虽然痛苦但是短暂,常常能自我治愈;而那些持续且长久的负面情绪,食物只会雪上加霜。
我们的身体不该承载我们整个人生
:
写到最后,还是得扯点大道理。
这个大道理我们都懂,“女生的价值不能被体重定义!”但为什么这条女性主义101,在中国大陆就这么难以做到呢?大陆社会对于女性“瘦”的执念有多可笑,不用我多说;商家如何利用这种畸形但根深蒂固的期待直接戕害女生的情绪,说多了也显得我无趣。
我很喜欢的一个微博博主是@我的美丽身体,她提出了一个很具体的点:
因为形容词的匮乏。
除了“颜值”、“体重”和“女神与女胖子”,新媒体几乎没有别的词愿意留给女生了。
所以从明天早上起,试着对着镜子和自己说:“我虽然不是最漂亮的那一个,但是我——
自信、幽默、聪明、才华横溢;
好奇、机敏、精灵古怪、充满想象力;
谨慎、周到、体贴、总能让朋友心情好起来;
毒舌、锋利、潇洒、无拘无束;
有毅力、能吃苦、做什么事我都能坚持到底;
爱钻研、数学超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说我胖其实无所谓,减就是了;但如果你要用这一个小弱点摧毁我整个人生,那麻烦你赶紧滚出去。
别让那些愚蠢的人类定义了你。
更多情绪管理干货,请关注K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