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些自认为一贯保持客观理性的人,在一些事情上却对自己错误的信念与判断深信不疑,无论你怎么摆事实讲道理,他都充耳不闻,摆出一种
“我只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的态度,轻易
为贾宝玉贴上“酒色之徒”标签的贾政
便是如此。心理学家的研究帮我们揪出了引发这些盲目固执的“捣蛋鬼”——
信念固着
。
《红楼梦》第二回中,冷子兴同贾雨村闲聊荣国府家事,说到贾宝玉,有这样一段叙述:“(贾宝玉)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
从贾宝玉后期的成长与发展来看,此次“抓周”的结果确实与他“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的特征不谋而合。
难道“抓周”活动真的具有极高的预见性吗?
误也,误也
!
如果作为家长的贾政能抽空学点心理学,了解一下
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
的相关理论,也许他就不会简单粗暴地以“抓周”为依据,坚定地对儿子作出“不过酒色之徒”的判断了吧。
Anderson、Lepper和Ross(1980) 最早发现了信念固着现象。实验中提供给被试的阅读材料是关于两个消防员的具体事例,其中一个事例描述了消防员在危险情境中
胆大冒进
的举措,而另一个事例中消防员在危险情境下表现得
谨慎而小心
。在被试完整阅读了事例材料后,实验人员询问被试在事例材料中“发现”的“成功的消防员”与其冒险倾向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判断进行解释。
阅读第一个事例的被试认为,
冒险的消防员更成功,而另一组则持有相反观点
。但事实上,两个案例中的能力等级和风险偏好信息都是由
实验人员编造的,并且被随机分配给他们
。最后,研究者与被试坦诚相待,告知他们这两个事例研究完全是虚构的,但多数被试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关系判断,支持冒进者坚定地认为乐于冒险的消防员更成功,而反对者亦对保守与谨慎更利于成功完成任务深信不疑。
实验中,让被试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为观点作解释,其实就是让人们为虚构的信息寻找理论基础的过程。科学家们发现,
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和观点建立了理论基础,这个观点就会独立于最初推论出它的信息而存在
。
即使最初的信息是虚构的错误的,被试者依然会坚信他们的观点,这就是信念固着。
换句话说,信念的“锚”抛下了,就很难拔出来了。
在信念固着的影响下,
人们趋向于按照自己的已形成的判断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
。
还记得“智子疑邻”故事吗?在富人心里,自己的儿子很可靠,一切所作所为必然以维护家庭利益为最终目的。而邻人居心叵测, 谁知道他说这话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这种信念固着让富人对儿子与邻人相同的建议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于是“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让我们再次回到《红楼梦》中来。
作为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习俗,“抓周”活动在测卜孩子的志趣、前途方面本身就具有
较高的权威性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颜氏家训》就有“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的记载。和那些选择相信实验人员提供的“虚假案例”的被试一样,贾政对“抓周”活动的预见性深信不疑,进而对抓到钗环的宝玉形成了“不过酒色之徒”的判断。
那么,信念固着又对贾政对待宝玉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看到,贾政将宝玉身上贪玩、调皮等普通儿童的天性都视作“酒色之徒”、“无能不孝”的体现,就连宝玉请安时无意说了一声要去上学,都被贾政解释为“挂羊头卖狗肉”,不忘出言讥讽:“你要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去是正经。
”
这些主观臆断的解释行为进一步支持了抓周的结果,也让贾政对“酒色之徒”的初始判断愈加深信不疑
。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少父母将此奉为圭臬,用以“预测”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信念固着实验提醒我们,在任何事物为依据对孩子成长状态作出判断的过程中,家长们都千万要警惕信念之“锚”的陷阱,也许有人会问:“不过就是一个坚定的信念而已,又有什么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