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DP有个笑话,说的是两个经济学家互相打赌吃翔,各自给对方5000万,然后创造了1亿GDP的事情。这种GDP显然是没有什么用的。
而在电影评分上,确实存在这种吃翔的GDP。拍电影除了追求艺术的,就是娱乐大众卖钱的。而在中国目前的制度下,电影票房和档期的口碑有很大关系。
电影这个东西,不是你看完了再给钱,而是你进电影院就得掏钱,电影品质再烂,只要你进去了就没法退票。为了避免花钱浪费时间找不痛快。看电影的开始找评分这类东西。
多数人评价好,那么这部电影的评分高,值得去看。如果多数人都评价不好,那么这部电影不看也罢。
评分怎么高呢?电影拍的确实好,谁看了都说好评分就高了。那么电影拍得没有那么好怎么办?于是刷分水军就来了。
一部电影档期没有很久,在这短短的十天半个月里面,通过水军控制舆论,把垃圾说成黄金,把自己的评分搞上去。票房就有了。
而大家都这么干,评分都是9分10分,都是好评,等于工作没做。
那么,在给自己打高分的同时,还得给同档期的竞争对手打低分,雇佣枪手把对手电影贬低的一钱不值,说成大烂片。这样我的分数高,竞争对手的分数低,我的票房才能好啊。
开始是少数人这么干,后来就成惯例了,大量的金钱被用到这方面。甚至在档期之前,这个动作就已经开始。
所以,春节档期一来,各种自己五星,对手一星的评论就开始大量出现。评分网站对于五星刷分有一定警惕,会删除大量明显的刷分,但是一星低分控制的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于是,大家在互黑的时候,都把对方的分数拉低,就有了2017贺岁片全体低分仆街的怪现状。
熊出没奇幻空间,本来是儿童片,不是主要打击目标。所以对比之下,它的分数一度鹤立鸡群,而同期对手很快发现了这个BUG,于是熊出没的分数也被迅速拉低。
而春节后期上映的外国片不是主要对手,分数反而正常。
所以,所谓国产片分低,外国片分高,除了影片质量本身的因素,档期内互相抹黑也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