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太爷
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美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2024秋季班正式招生(课程 ... ·  昨天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好久不见,第6期《倾听基本功打磨营》即将见面啦! ·  3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付丽娟:成长经历,决定了赚钱能力 ·  3 天前  
简单心理  ·  别劝我「情绪稳定」,千万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太爷

别让你的完美主义拖垮了你!

高太爷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8-14 12:18

正文


PS:旧文重发,由于发表时忘记声明原创,为了保护原创和授权其他公众号转载,需要重新发表,看过的朋友请忽略,谢谢大家的理解




01




之前写了一篇分析完美主义导致拖延的文章:《为什么时间越紧,越容易拖延?》,至今后台陆续有留言,其中一则留言是:

太爷,怎样改变完美主义的倾向?太累了。


短短的文字,透露出久经折磨的虚弱、疲惫,遂决定就完美主义再写一篇文章,不过在给出解决方法之前,先想想,你为什么会很累?


每当面临一个重要任务,在完美主义心态支配下,任务停滞不前,想做但总做不下去,压力,拖延,焦虑,悔恨,自责,可以说,任务有多久,内心就能纠结多久。


作为一个前资深完美主义者,我想想这些,也觉得太累了,不过,上面对心累的描述虽然很全面,但还不够深入。


关于完美主义,《哈佛幸福课》有个经典定义:完美主义是一种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所谓“失能性”,是指面对困难时失去行动能力。


是不是一针见血!!是的,完美主义并不是什么好词,也不是什么好标签,它不是意味着我们在追求完美,而是在面对任务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我们心累的根本原因就是源于恐惧!!


完美主义的本质是恐惧,直戳完美主义者的痛点,但作为一个有着工科思维的心理从业者,我对这样的定义还是有点不满足:恐惧?我们为什么会恐惧?有没有定量的数据度量,或者说相对准确的描述?


我认为,哪种心态最值得刻意练习?里提及的刻意练习模型,可以相对准确的描述,我们为什么恐惧。



舒适区/能力区: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区域,在能力区,我们很舒服,没有特别大的心理压力,但哪怕每天很忙,所学很少;


学习区/挑战区:是能力范围之外的区域,在学习区,我们会感觉到压力、焦虑、紧张、困难,但经过个人努力或他人帮助,我们是能够搞定的。


恐慌区:顾名思义,这个区域完全超出了个人能力,即使努力也搞不定,待在这个区域会让人惊慌失措,悲观绝望。


能力区和学习区,一般都能搞定,不会面对太大的内心纠结,但一旦将任务定位在恐慌区,必然会惊慌失措,徒劳无功,必然会自我挫败、沮丧、自我否定,这是人性的必然。



02



完美主义者为什么心累?


就是因为随随便便一个任务,他都能将之定位在恐慌区,而对于正常人而言,任务真实难度可能只在学习区,甚至是舒服的能力区具体解释参见之前文章:《为什么时间越紧,越容易拖延?,完美主义者内心对任务的表征是:


任务难度,被完美主义者无限放大了!!

任务难度超出了能力区,面对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可能不恐惧,不惊慌,不心累?


所以,完美主义者与一般人的关键区别,是对任务的心理表征。完美主义者倾向于放大任务难度,当感觉到任务难度超出能力,必然会感觉到恐惧,所以心理表征是因,是根源,恐惧则是果,是表象。


现在公众号、知乎充斥的破除完美主义,都是如何直面恐惧,破除恐惧,这从根本上就是缘木求鱼,是无用功,要破除完美主义,不是要硬刚恐惧,这根本不现实,关键是要解决心理表征!


多少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同完美主义的博弈中,输的一败涂地,被打击的身心俱疲!



03



那么,如何改变对任务不合理的心理表征?我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解决:


1、打破“全或无”心态。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完美主义者持整体心态,将任务看成一个整体。比如,写一篇毕业设计论文,只有两个状态,写完,或没写,没有中间状态,所以,完美主义在整个任务期间,心里面对的都是最终的大任务,心理压力极大。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主动规划,将任务切片,比如,将毕设分为,设计总体框架,第一章框架,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章第二节。。。,一直到最后,将大任务切片成一个个小任务,每个具体的小任务都在能力区,或者挑战区,在任何时候,我们面对的都是能够轻松搞定的事,你还会止步不前吗?


将任务细分后,一些奇妙的事情就会自然发生。


完美主义者习惯面对整个任务,在努力过程中,某个环节没做好,不仅面对的是具体环节的问题,还有后续的一系列问题,想想就吓瘫了。而任务细分后,某一天没做好,只是具体某个小任务没做好,面对的是具体的压力,而不是整个任务泰山压顶,就能轻松朝着目标有序迈进。


2、打破“应该/必须”心态。


我“应该/必须”做的完美,我“应该/必须”不能出错,我“应该/必须”。。。,这是完美主义者的内心独白,也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思维方式:绝对化心态,即我们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认为某个事情必须发生,必须是这个样子。


绝对化的要求,必然带来绝对化的标准,如果只是偶尔这样,无伤大雅,但如果是一种常态化的思维方式,生活中事事都要绝对完美,这根本就是反自然规律的,而完美主义者却在时刻维持这种不可能,同客观规律对峙,必然是以卵击石,伤痕累累。


其实可以换一种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当遇到事情时告诉自己,我希望做的完美,我希望不要出错,我希望。。。。,刻意的自言自语,或者内部的自我对话,很快就能转换一个思维角度。


【注:还记得自言自语的力量吗,《这个事情做起来很无聊,但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刻意坚持的自言自语,很容易就从外部语言内化成内部语言,内化成新的思维方式】


“应该/必须”意味着一定要做到,是站在不现实的高度俯视问题,一旦做不到,自责、沮丧、失望自然就随之而来,希望则是我们的主观愿望,是站在现实的基础上看待问题,希望能够更好,即使做不到,最多是有点失望,我们能对自己更加宽容,不会将自己逼上绝路。


简单的思维转变,我们的心态自然就能理性从容,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刻意的“自言自语”。


3、打破“一次搞定”的功利心态。


完美主义者是典型的直线思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完美主义者不仅希望直达目标,还要一次性就要达到目标,但是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愿望,99%的情况下,一次就能搞定的事情,肯定是不值得刻意努力的。


对于学习区,甚至恐慌区,这些区域都是未探索的能力区域,一次性搞定怎么可能,就好像爱迪生失败了一万次,他乐观的说:我没有失败过一万次,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失败,并在失败中学习,这才是成功之道!


所以,必须从直线型的“一次搞定”心态,转变成完善心态,即完美是不断完善的结果,破除完美主义,最关键的是培养做完一件事情的能力。




04



以这篇文章为例,我用了十几分钟,把脑子里能想到的全部倾倒出来,初稿虽然惨不忍睹,但在修改过程中,有新的奇思妙想冒出来,经过三四稿修改,这篇文章成型了,自我感觉还不坏,你说呢?


我刚开始在知乎答题时,总想着一蹴而就,结果会为了开头第一句话如何措辞纠结一天,脑子中的思想被堵住了,回答往往也会太滥。


所有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真正的变废为宝在于一次次的修改完善,创作的秘密,仅此而已。


关于完美主义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再啰嗦一句,搞清楚完美主义的本质,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与完美主义一样,拖延,焦虑,失控,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一直困扰我们,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错了,一定要养成抓事物本质的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