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消息好消息,投行小兵和小兵研究已入驻喜马拉雅FM,在APP内查找“小兵研究”,即可收听一大波新鲜上线的干货音频。
一
【前三年 | 新人期】
对于一个刚接触投行的人来说,入职的前三年可以看做是新人期。
这三年,可以让你完成对投行充足的认识、可以让你修炼跟投行有关的基本技能。三年之后,有的人迅速成为了工作中的骨干或者项目组的主力,有的人还在自我磨合和选择中,有的人已经掉队没了踪影。
在投行前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会遇到太多的诱惑,当然也会伴随着困惑和挑战。我们从三点一线的校园里出发,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又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的身边不再是一起打游戏一起逃课的上下铺的兄弟,只有不是你项目成功就是我年底没有奖金的直接竞争对手或者敌人。
这三年里,我们参加各种老乡会、联谊会或者高峰论坛,我们打探每一个同学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工资水平)更包括工资的水平,我们总是希望尽快用各种方法武装自己、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化蛹成蝶变成曾经崇拜的那个投行先辈的模样。
我们总是希望领导开会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人是我、分配项目任务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我,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个项目都能成功然后领导在全体大会上表扬的人也是我。我们总是担心领导可能不是那么喜欢自己,为什么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在一起。
作为一个投行新人,或许大家都是这样度过的。更何况,如此对照可得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投行新人。
二
【我的新人期,有点失败】
很多人的校友QQ群我没有加入,很多的老乡聚餐我没有参与,很多可以见到传说中牛人、可以找到资源的场合我都很抗拒地去参加。
因为不是那么会说话,也不能随时为同事去买烟或者陪着去唱歌,好像项目负责人在做汇报时对我的评价也不怎么高,以至于领导觉得我不适合干投行。
领导总是在最后才想到还有我的存在,才会找一些看起来根本没有希望、看起来有点希望但又遥遥无期、或者是别人都不愿意做的项目交代给我去做。
别的同事都已经成功发行了一个IPO和一个再融资,而我只能在角落里默默梳理这一年来到底经历了多少项目、为什么一个都没成功。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可是结果决定一切,零成功项目让我怎么跟别人去说,更别提吹牛了。
有时候,一整个星期都无所事事,伤心裹着茫然席卷而来,我对着电脑屏幕发一下午的呆,看着它从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也曾无数次地反问自己,或许自己真的不适合做这份差事。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踏踏实实的业务学习和知识积累才是自我成长的最佳路径,也可能是我还能留在投行的唯一方式。
三
【成长,需要脚踏实地】
很多人尤其是投行新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只有多做项目才能增加实操经验。但是在我看来,投行水平的提高、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日常的项目经历,缺一不可。
我们常说不能只低头看路还要抬头看天,但更应该强调的是“不要只抬头看天,也要低头走路”,不然我们早晚会掉到坑里。
只有对基本的法规和规则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实践经验进一步理解规则。如果不了解规则,就算是这个问题在实践中出现过许多遍,我们也未必能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总是热衷于讨论实践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或者做了几个项目,对于问题背后的基本法律规定,倒不一定知道。有时候,某个问题已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们却还在项目上苦苦纠结。
我们需要通过项目来增加经验并增长技能,更需要全面充分利用好每一个项目。即使经历过的项目不多,只要我们把项目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深入分析并且举一反三的话,我们的成长甚至可以超过那些项目做得多的小伙伴。与其面对一座大厦只取一块砖来为我所用,我宁可将一面墙的每块砖都搞的清清楚楚。
有时候我们需要淡定一些、耐心一些,当然这种大道理往往都是说易难做。尤其是在看到其他同事做成了项目、得到了领导的赞许、甚至已经开始学着前辈的模样指点江山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淡定。
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要告诉自己得坚持下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努力,把自己的根扎的深一些再深一些。就算这两年都没有开出花朵,我们仍然要相信“只要根一直扎到土里,总能在雨水降临的那一刻盛放”。
四
【投行人的专业,要全面更要新鲜】
大家都说投行的核心价值是创造价值,但我要说的是“创造价值的前提是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客户解决好问题,又如何获取到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机会呢?怎样才能解决好问题,答案只有两个字,那就是专业。所以,我们要做专业的中介机构人员。
专业,不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它包含着极高的要求。不是对某个问题的专业,更不是对某个问题某个角度的专业,而是全方位的专业。对于投行人员来说,你必须对一个问题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为客户制定出完备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只能做到一知半解,那么最好还是别出解决方案了。勉强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光枉费人力物力,有时候还会做成夹生饭甚至引发不可逆的后果。
投行的专业,不仅要全面,更要时刻保持新鲜。按照目前的审核节奏和政策变化,投行知识和经验的保鲜期或许只有半年甚至更短。如果你坚持用两年前的经验来做当下的判断,可能会跳进一个“经验越丰富,错误和麻烦越多”的怪圈。
我们可能都曾遇到这样一种尴尬:当我们正要对某个法规做一番解释的时候,有人在微信上提醒你,这个文件上周五刚刚出了更新的版本。这厢还没来得及解读,那厢就已经翻篇了…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投行新人,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失去了继续在投行工作的机会。我用自己笨拙的近乎不可理解的成长方式拯救了自己,让自己仍旧有机会可以吃这口饭。
现在的我,或许还算不上什么成功的投行从业者,但至少已经站稳了脚跟。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尝试我以前走的路,而且我相信你肯定会比我走得更快、更远、更扎实。
我们已开通微信交流群,如想加入请添加燕子(微信ID: wessy1958)为好友,并备注入群信息。认准个人微信号,千万别走错。一群人比一个人,看得更远、走得更快,期待着你的加入!
如想获取小兵研究精华历次合集及案例分析合集,请将名片发送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想加入小兵研究团队,请将简历发送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