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条17亿阅读的微博词条登上热搜——
#现实版樊胜美#
△ 现实版樊胜美
女孩小蒋心情抑郁,刚和男朋友吵完架,就去钱塘江边散心。
这本已是出悲剧。然而比这更让人悲伤的是,小蒋的父母把女儿的死当成了摇钱树。
他们跑到女孩的公司。一口咬定,
女儿是因为公司工作压力大,加班严重而自杀。
但根据警方的调查显示,小蒋的意外死亡,
一
是意外涨潮,二是
事
发
在半夜。
可即便如此,公司还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
赔偿了6万块。
甚至还组织公司员工捐款,发出威胁:不给钱就死在女儿单位。
2016年,刚刚毕业的小蒋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美工,
月入过万。
△ 女儿用妈妈淘汰的手机
△ 爸爸问小蒋借钱
没有发生过争吵,没有闹过别扭,甚至是其乐融融的五好家庭。
△ 妈妈认为自己没有争吵
可实际上,小蒋从
三岁开始就学会了独立。从小自己上下学,父母从没管过。
△ 小蒋自己上下学
每天放三块钱让女儿吃早餐,嘱咐她自己准备好功课,就是父母全部的关心。
父母不知道小蒋的具体工作,也不知道女儿具体的公司地址……
△ 父母不知道女儿在哪里上班
在她去世后,父母开始计算她从出生到上学花了多少钱,工作浪费了多少青春。
而这所有的费用,他们都要找人补偿,是谁来补偿,无所谓。
在豆瓣,有个小组叫“我们出生在多子女家庭”。
小组成员17803个人。
在这里,有不止17803个小蒋。
在非独家庭里,现实版樊胜美常有。
对很多女孩来说,甚至连她们的名字,都是为了弟弟而存在的。
大白在帖子里记录着自己和姐姐的名字来历。
从小到大,父母从不掩饰对弟弟的偏爱。
甚至直接告诉她和姐姐:
就是为了生弟弟,才有了她和姐姐,所以,她们要感谢弟弟。
招娣,是她的名字,意思是
“招来弟
弟”。
婷婷,是姐姐的名字。意思是
“停止生出
女孩”
。
成年之后,她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
因为这个名字,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大白:
自己的存在,只是弟弟生命的注脚。
除了名字,差别待遇更多地存在于生活细枝末节里。
牛乳,只有弟弟才能喝,姐妹俩只能喝奶粉。
卫生纸,只有弟弟能用,姐妹俩只能用日历纸的背面。
读书时,家里一个月给弟弟生活费3000,姐妹俩只有700。
她和姐姐快毕业那年,父母开口问姐妹俩要家里的学费,
毕业后的第一年,她们咬着牙存钱还父母的债。
家有家规。
当姐姐的,过年必须给弟弟发红包。
家的温暖对她们来说,只是电视剧里的温馨画面。
但闻其声,不见其形。
一个叫蝴蝶的女孩说:她上二年级时,妹妹出生了,四年级时,弟弟出生。
那时候不过10岁的她,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就开始帮家里照顾孩子。
每天给弟弟洗衣、做饭、烧水。
有一次手里的热水壶炸了,她的脚被泼落的热水烫伤。
但妈妈第一时间跑去关心的,是一旁的弟弟有没有被热水溅到。
之后,她每天一个人赤脚骑自行车去医疗室打针,因为烫伤的脚不能穿鞋。
并不是所有的伤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未成年时在家庭中受到的不公平,只是女孩们人生的餐前甜点。当女孩
拥有了独立赚钱的能力,是她们真正被剥削的开始。
小别发帖说,大学毕业三年,她攒了20万,
把16万交给父母保管。
直到她想买房,问父母要钱时,才听父母说,
给钱可以,但要她先给弟弟买个房子。
除了觊觎女儿的钱财,甚至还会觊觎女儿的子宫。
△ 网友投稿
前两天代孕话题很火。
一个网友的妈妈看到代孕的新闻后感叹:要是国内合法就好了。你就可以代孕赚钱给儿子赚个首付了。
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望着是自己的女儿。
除此之外,还一直向她灌输所谓的“正确价值观”。
打骂=为你好。
不给买衣服、伙食差=不要攀比。
也许这些都是小事吧,但
当女孩门发现父母的爱是有差别的,甚至有性别差异的,就会开始陷入失望——怀疑自己——埋怨——不知所措的纠结之中。
她们开始追问:
我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好、我到底该怎么办!
问题到最后总是无解。
因为大多数女孩都像小蒋一样,一边心凉,一边继续受父母摆布,无法挣脱。
△ 豆瓣网友的帖子
快逃!
在每一篇帖子下面,都有网友留下这两个字。
意思是让女孩早日逃离原生家庭,不要被过分的道德标准束缚。
父母不要脸,你就比他们更不要脸。
父母对你不好,你就对他们更不好。
不行就搬家,换城市,换电话。
如果女孩成年后依然做着扶弟魔,也有人在留言里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
逃离,说起来简单,却远没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