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4
月
6
日,鲍勃迪伦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开了一场演唱会,这位伟大的美国民谣歌手中国首秀有不到
4000
名观众到场,其中还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外国人,观众中不乏崔健、左小祖咒、何勇、宋柯等音乐圈名人。
除了介绍乐手,他几乎没有说话,演唱会以冷门歌曲为主,大家熟知的《答案在风中飘》、《敲响天堂之门》等经典曲目老爷子已经很久没有唱过了,北京也不例外。全场17首歌,除了第
11
首《重返
61
号公路》外,就只有最后返场时所演唱的《永远年轻》掀起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潮。
从第二天的报导中,我们似乎就能感受到现场的沉闷。
时隔5年,
10
月
13
日——朝阳群众在结结实实的给
宋冬野
点了一炮的当天,瑞典文学院也决定将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鲍勃迪伦。
消息一出,几乎全世界都傻眼了,瑞典文学院这次搞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新闻!
要知道,诺奖的最终候选人名单的保密期限是
50
年。民间知晓候选人信息最可靠的方式是通过欧洲立博博彩公司的公布的赔率榜单(没错就连诺奖都可以用来赌)。
立博给出的榜单榜首在
10
年中获得了
4
次诺奖、共有
7
名得主出自榜单的前三名,而出现在榜单里的几乎可能就可以确定是诺奖的候选人!
好了,了解了这份榜单可怕的准确率后,请您随意感受一下今年
9
月份时立博博彩给出的赔率榜单。
卧艹老子的鲍勃迪伦呢?
迪伦获奖消息一出,不只笔者的朋友圈
——几乎每个人的社交媒体上都充满了鲍勃迪伦的信息,上一次引发全民对诺奖关注的作家应该是莫言。
只不过,谈论莫言至少要花一天时间读完《檀香刑》才算有点底气,而想要聊聊鲍勃迪伦,只需要抽出
3
分钟听听那首《答案在风中飘》,然后小手一点,你的感想就飘到了手机屏幕上。
刚刚过去十几天,
“迪伦热”已经完全冷却下来,谈论鲍勃迪伦完全不如对“
S
姓民谣歌手
”进行一番“正义”的批判过瘾。
我们不再分享平时根本不听鲍勃迪伦的歌曲,也不试图去装成文艺青年强行解读鲍勃迪伦的歌词。
朋友,虽然鲍勃迪伦超级牛
B
,但是我们好像真的没那么喜欢他。
其实仔细想一想,任何一个地道的中国人,都没什么必要喜欢鲍勃迪伦。
为什么呢?
因为鲍勃迪伦唱歌不好听
对,这里的不好听就是字面上的意义。
笔者在学会的第一首吉他弹唱曲目就是鲍勃迪伦的《敲响天堂之门》,极其简单的和弦走向,初中生都能流畅读懂的歌词,简直是吉他初学者练习的不二之选。
这首歌曲作为迪伦传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被无数大牌音乐人翻唱过。他们各有各的特点:
艾薇儿版的青春现代气息十足,就像坐在草坪上唱着歌的学生。
枪花版则对原曲进行了华丽的改编,配上主唱
Alx Rose高亢的嗓音显得慷慨激昂,笔者最喜欢的就是这个版本。
埃里克
.克莱普顿的版本则充分体现了这位蓝调吉他大师的功力,带着雷鬼风格的演绎显得韵味十足。
而鲍勃迪伦的原版,从个人欣赏口味来说,你可以说它
“有回味的空间”,但是从纯粹的音乐性角度来看,着实没有过多的亮点。
这首歌作为电影《比利小子》的配乐(鲍勃迪伦本人也在电影中出演了一个角色),诞生于
70年代,他的个人嗓音在这个时期已经带有沧桑低沉的感觉,相对比较符合大众对民谣歌手的审美了。
而迪伦
60年代的成名作中,他的声音完全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怀疑:
“他丫的是不是故意唱这么难听的?”。
他干瘪而略带沙哑的嗓音,不用说是“好声音”,恐怕在民间的“K歌争霸赛”中,都不可能夺得一个名次。尤其在这个“唱功”概念被普及到每个人心中的年代,鲍勃迪伦肯定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不仅仅如此,在现场表演时,鲍勃迪伦极其热衷于将自己个歌曲改到面目全非。
什么节奏啊、旋律啊,管它干嘛?老子开心就好,看见老子胸前标志性的口琴架没有?今天给你吹个够!而且是你之前从来没听过的版本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2011年北京演唱会的现场,鲍勃迪伦演唱了他的经典曲目《像一块滚石》,笔者相信当天到场的几乎都是鲍勃迪伦的铁粉,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还都戴着鲍勃迪伦标志性的牛仔帽。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乐迷,在迪伦演唱
《像一块滚石》时,台下竟然没有任何反应,因为压根就没人听得出来!直到听到最后一句
“Like a rolling stone”,才有人反应过来台上老爷子唱的是自己最知名的歌曲之一。
就连以唱歌难听著称的音乐人左小祖咒在看完鲍勃迪伦的演唱会之后都说:
“
我还会去上海看他的演出,因为对我很有帮助,这次他唱得真比我难听。
”
读到这里,也许您会说这是笔者的主观感受,没有说服力。
事实上,鲍勃迪伦在
50多年的音乐生涯里,发布的正式录音室专辑37张,但是他在排行榜上所取得的最好的成绩是第二位《像一块滚石》,在此之后几乎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大众提起他,脑子浮现永远都是他60年代的数首金曲。你甚至可能都不知道2016年,他还推出了自己最新的个人专辑《Fallen Angels》。
数据是会说话的,鲍勃迪伦的音乐风格根植与美国民间,带有布鲁斯、爵士、传统乡村音乐以及早期摇滚乐的味道。数十年间几乎没有改变。
而作为普通的中国乐迷,大多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早就被
80年代、90年代的港台流行乐所建立。没有明快节奏、上口旋律的迪伦歌曲在中国遇到水土不服是铁定的事儿。
2010年左右曾有一家音像公司引进了迪伦的正版唱片售卖,截止到迪伦获诺奖前,5年间他的正版唱片只售出了6000余张。
因为鲍勃迪伦的歌词我们看不懂
瑞典文学院给鲍勃迪伦的颁奖理由是这样的:
“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赋予了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对于颁奖理由的解读,《
来自民间的叛逆
:
美国民歌传奇
》作者、对鲍勃迪伦有很深研究的作家袁越有着有趣的见解。
“迪伦之所以能够获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把美国的乡土之气和欧洲的精致之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满足了欧洲评委对于作品的文学性要求。”
在高居庙堂之上喝红酒听古典乐的正统欧洲
“白人老爷”眼里。
由非洲文化(黑人)、美洲文化(印第安)以及乡巴佬文化(底层白人。西部居民)所组成的美国文化是上不了台面的。
布鲁斯、爵士、摇滚乐、说唱都出自美国,但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只能是古典音乐。这些音乐在诞生初期都受到过这样的偏见,直至多年之后才有改观。
你现在可以经常在酒吧、咖啡厅里听到布鲁斯(蓝调音乐),
R&B(节奏布鲁斯)也是时下很火的音乐风格。实际上,布鲁斯在诞生之初,是作为美国底层黑人讲述自己不幸生活的音乐类型。Blue这个词在英语也正有“忧伤”的含义。
同样的,美国民谣也完全可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
人民的歌谣
。任何题材都可以被写入歌曲中,而且大多言之有物
——讲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思所想。美国民谣之父、对鲍勃迪伦影响最大的歌手时,伍迪格里森,当他的的女儿在整理父亲的遗作时,发现了以矿工、棒球、茶包等等事物为题材的歌曲,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这时的民谣,与诗歌无关
50-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雷激荡之际,美国的民谣圈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左派”的大本营。人们将政治题材与社会热点写入歌曲中,表达种种犀利的见解,聆听那个时代的美国民谣,就好像在读美国那个年代的历史。可以说,那个时代的民谣音乐人:政治诉求排在第一位,而歌词的文学性与歌曲的音乐性,只是辅助的工具。而在现代人眼中,象征着“自由、反叛”的摇滚乐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则是不严肃的派对音乐,被民谣歌手以及乐迷所不齿。
但是
从鲍勃迪伦开始,这一切都被改变了。
1961年,鲍勃迪伦到达纽约的民谣大本营“格林尼治”村后,开始大量的收听爵士乐——在那时爵士乐常作为诗歌朗诵的配乐。在这段时间迪伦阅读了大量历史、艺术、文学相关书籍,以及“垮掉派”诗人的诗歌。鲍勃迪伦在成名后接受采访承认“受到了那些与爵士乐队一起吟诵诗歌的诗人们的影响。”。在今后的生命岁月里,他也不可避免的同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与艾伦.金斯堡产生了交集。
刚刚打入民谣圈的鲍勃迪伦也写过不少
“就事论事”的抗议性民谣。但是造成巨大反响的并不多,直到民谣杂志《小字报》第六期刊登了迪伦的新作,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足够让迪伦载入史册的《答案在风中飘》
《答案在风中飘》
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丘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被永远禁止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一座山要伫立多少年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能被冲刷入海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一些人要存在多少年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获得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望见天空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见人们的哭喊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
以当时某些左翼知识分子的角度看,这首歌并不算是优秀的作品:因为迪伦在这首歌中并没有尖锐的批评任何实质性内容,也没有对问题提出一个明确的主张与解决办法。
事实上,这首歌不再就事论事,而是以一种诗化的浪漫的手法对战争、社会、人类自身进行反思。脱离了具体事物的束缚,使得听者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位于什么立场,都能对歌曲的内容产生思考。歌词脱离了政治诉求与形式束缚,被赋予了文学上的意义!
从这首歌开始,鲍勃迪伦带领美国民谣圈跳出了现实题材的桎梏,诗与歌,在民谣里第一次被结合到了一起。
《答案在风中飘》之后,迪伦在词作上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的民歌歌词,大量象征主义、后现代主义手法的使用以及魔幻的意向罗列让读者和听众叫绝。同时,再想读懂迪伦的歌词,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在他的代表作之一《荒芜之路》中,鲍勃迪伦歌词的诗歌特性被体现到了极致。这首长达十分钟的歌曲里出现了
圣经中的人物、近代科学家、莎士比亚与雨果著作中的角色。
这些意向被迪伦糅合在一起,充满了荒诞的意味。笔者在这里截取了一段歌词,请随意感受一下。
Cinderella, she seems so easy
灰姑娘看上去很安逸
"It takes one to know one," she smiles
“
彼此彼此,
“
他微笑着说
And puts her hands in her back pockets
她把手塞进身后的裤兜里
Bette Davis style
活像个贝蒂
·
戴维斯
And in comes Romeo, he's moaning
那边来了个悲叹着的罗密欧
"You Belong to Me I Believe"
”
我相信你是属于我的
”
And someone says," You're in the wrong place, my friend
有个人说:
”
你来错地方了,朋友
You better leave"
你最好离开这里
“
And the only sound that's left
最后仅留下来的声音
After the ambulances go
是在救护车开走后
Is Cinderella sweeping up
灰姑娘在扫她的地
On Desolation Row
在这条荒凉街上
事实上就算在美国,鲍勃迪伦也一直是评论家的宠儿,虽然他是一代美国人的精神偶像,但是在商业上,他从来都是一位小众歌手。
以笔者浅薄的文学水平,在不借助外界解读的帮助下,几乎读不懂鲍勃迪伦这首歌在写什么。不只这首歌,其他的也一样。不过笔者并不以此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