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顶尖名校毕业的生物医学博士们,明明白白地把健康和疾病讲给您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当你的心脏停止跳动,或无法自主呼吸时,你希望医生怎么做?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 公众号  ·  · 2017-05-17 11: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 蓝字 订阅
顶尖名校博士,讲解靠谱健康知识

健康君说

今天的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我们平常不太知晓,甚至也很难主动去了解的知识。希望大家读过文章之后,对医疗急救措施有更多的认识;一旦遭遇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刻,既不逃避抗拒也不一味盲从,能够结合医生的专业建议作出相对理性的判断。


比最终答案更重要的,应该是病人能够有机会,在神志清醒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心愿作出选择。


作者简介

冰球 ,美国耶鲁大学临床医学博士(MD)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现在美国排名前三的教学医院做内科医生和医院管理。公众号“冰球说医”。



在美国,接收病人住院时,医生都会问病人这样一个问题:


“在极少数发生的紧急情况下,如果你的心脏停止,或你无法自主呼吸,你希望我们做胸外按压和气管插管来进行抢救吗?”


我刚开始问这个问题时,非常不适应。病人住院已很脆弱,让病人再思考最坏的情况,似乎有些残酷。


其实在医学院时,老师就鼓励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和家人进行一场讨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因为在中国传统里,对死亡这个话题,通常是避而不谈的;这样的问题很难启齿。


我试探地问了父母,并让他们问问爷爷奶奶的意愿。意料之中,他们认为这样的话题很冷酷、不吉利,怎么能向年迈的爷爷奶奶提起:


“当你的心脏停止跳动,或无法自主呼吸时,你希望医生怎么做?”


我清楚记得一个病人,八十多岁,没有家人,一个人住在公寓里;唯一的紧急联系人是他认识多年的邻居。他被送来医院时,骨瘦如柴,以每分钟40次的频率喘着气(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问诊时只能艰难地说几个词。


他很快被诊断出严重肺炎;虽然用上最好的抗生素,病情还是急剧恶化:他开始神志不清。由于身边没有家属又联系不到邻居,根据医院政策,我们给他麻醉,紧急做气管插管,用上了呼吸机。他的邻居第二天赶到医院,由于病人没有预立医嘱(advanced directive),他成了唯一可以做决定的人。


我们跟他谈了病人的情况,告诉他病人年迈体弱,肺炎严重,好转的可能性近乎其微,只能靠呼吸机暂时维系生命,延长不可避免的死亡结局。


我们问他,这是病人想要的吗?他十分纠结,动情地哭着说:他不知道病人会想要怎么样的决定。他不想让病人觉得自己放弃他了, 但又不想让他受苦。最终邻居决定撤下呼吸机,让病人没有痛苦地去世了。但在他纠结考虑的4天里,病人全身插满了管子,靠呼吸机和各种药物,无意识地维持着生命体征。


还记得另一个住院治疗的八十多岁老人。


她是个作家,患有卵巢癌晚期 。她的肿瘤导致小肠梗阻,无法进食,插着鼻胃管排气。进院时,她就明确表示不要抢救。住院5天,小肠梗阻不见好转,她选择临终关怀,出院回到家里享受安宁治疗(英文为hospice)。出院那天,她眼里含着泪水,但还是笑着平静地告诉我,自己唯一心愿是把手头上的一本书写完,然后就可以没有遗憾地离开。


作为医生,每天都见证着生命的顽强和脆弱,和各种各样的离别。在接收了上万个住院病人,向上万个病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我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个很人性化,而且必须的问题:


“当你的心脏停止跳动,或无法自主呼吸时,你希望医生怎么做?”


答案选择不外乎两种:如果想要做胸外按压和气管插管,那么你是FULL CODE。 如果不想要这些超出常规范围的抢救,那么你是DNR/DNI (Do Not Resuscitate/Do Not Intubate)。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哪有不抢救的道理?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些措施大多有不小的副作用。


胸外按压 :指通过按压胸部,间接挤压肋骨下的心脏, 让血液得以循环。有效的胸外按压需要每小时按压100-120次,按压深度达5厘米。做按压的人如果动作到位,一分钟就会气喘吁吁,所以需要多人不停轮换。按压的过程中,胸骨和肋骨的断裂率高达90% 左右(男性:86%,女性:91%)。


气管插管 :指无法自主呼吸时,从口或鼻中插入管子到主支气管中,为肺部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管插管的副作用包括口腔和牙齿的损伤,长期插管后可能导致气管软骨软化,声带损伤。有些可能无法在拔管后自主呼吸,那时就面临着拔管还是不拔管的问题。


这些试图把人从鬼门关上抢救过来的措施,成功率如何呢?


很低。


多个研究显示,成功率在17%-20%左右。如果年龄大于85,只有6%存活到出院,更不用提今后生活质量的下降。


按照病人的主要病症来看, 癌症、肝硬化、艾滋病、肾衰竭的成功率相对低;单纯的心脏疾病,如急性心梗、心衰竭等则成功率相对高。


有家医院把胸外按压和气管插管的实际操作做成一个短视屏,解释给病人看,病人看完后选择FULL CODE的概率大大下降。


即使没有以上的极端措施,很多人在重危病房待过后会有类似于“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症 ”(PTSD)的表现:出现做噩梦,怕水(溺水窒息的感觉),焦虑,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医学上称为PICS(Post-critical care syndrome)。


“当你的心脏停止跳动,或无法自主呼吸时,你希望医生怎么做?”


有些人事先考虑过这些问题,在患重病时可以从容地给出回答。更有考虑周全的,立下生前预嘱 (living will)或预立医嘱(advanced directive),在意识不清无法做决定时即可执行。


预立医嘱里面可以声明是否做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更详细的,可以声明在永久无法进食的情况下是否插食管,是否进重危病房,在休克时是否用使血压增高的药(pressors)等。预立医嘱里也可以指定健康代理人,代理病人做决定。


2014年,一则新闻轰动美国。年仅29岁的美国教师布莱尼Ÿ梅納德得了脑癌,只剩下六个月的生命。梅纳德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尊严的死去。当时全美只有俄勒冈州有“尊严死法案”(death with dignity act),可以合法在医生协助下有尊严的去世。 梅纳德为此从加州搬到了俄勒冈州。


7个月后,她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在事先选定的那天,平和地在家中去世。2016年,美国加州通过了类似的“临终选择法案”(end of life choice act)。



最好的情况,不是在生死的关头做决定。特别是在病人已经无法做决定的情况下,把这样重大的责任放在家人身上。


最好的情况,是我们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离别,并提前和家人沟通好。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冷酷,这样的对话也可能会很困难,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但是可以选择怎么离开这个世界;这,才是最人性化的决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冰球说医”。
健康君编辑 | miffyyz

本公众号所发文章均为作者原创,并授权发表于“健康不是闹着玩儿(jiankangkp)”。任何公共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媒体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盗用。联系我们,请发信到[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顶尖名校博士
讲解靠谱健康知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