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研读间
这里将分享关于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转型的观察和评论,此外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理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话基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通用技术集团  ·  2024年通用健康管理大会 | ... ·  昨天  
健康中国  ·  格桑花开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研读间

我们在书院的这一年 | 清华大学首届苏世民学者毕业

清华研读间  · 公众号  ·  · 2017-07-02 22:32

正文



7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2017年毕业典礼在书院举行,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副校长杨斌、研究生院院长姚强、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苏世民书院副院长潘庆中、程文浩、孔美林(Melanie Koenderman),书院美国办公室执行主任薛伟德(Nigel Thrift)、首席责任教授高旭东等出席典礼。典礼由书院院长李稻葵主持。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全程用英语致辞,并勉励各位学者「做世界的水手」。首届110名苏世民学者来自31个国家70所学校,在书院一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哪些收获呢?研读间为你独家揭秘。


在书院的学习

使我对大陆的了解更加扎实

香港姑娘杨容容(Rosy Yang)本科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系,后在香港特首办工作了近三年。本科期间,她获得去英国和日本交换学习的机会。「反而欠缺在中国大陆高等学府的学习经验」,她说,自己硕士阶段来到清华,刚好可以填补大陆经历的空白,「我个人本身就是做公共政策范畴的工作,希望能够亲自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进一步了解国策和国情。」


杨容容觉得,中国大陆给她的整体感觉是朝气蓬勃和上扬的,「你能够感觉到它发展的步伐和速度」。杨容容印象较深刻的是科技的崛起,「比如微信,不仅是通话工具,还兼备支付、社交分享等各种附带功能,大陆的创造性和先进性远远超越了香港等世界大部分地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方便。」

 

另一方面,她感觉北京的格局很大。「作为中国的首都,这里有进行国际事务讨论的氛围,也有很多中国领先的科技企业」,「书院给了很多机会和这些国际各行业的领头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问题的视角都比较阔和深,对于启发自己的思路也很有帮助。」

 

苏世民书院的同学往往比较活跃,杨容容在书院里发起并成立了公共演讲与辩论协会,在去年年底举办了一场关于「特朗普会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美国总统」的辩论赛。比赛双方由苏世民书院的同学担任辩手,但在提问环节,有很多的清华其他院系同学参与进来,「大家英语都很棒,对国际事务也很关心。」

 

特朗普会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美国总统辩论赛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前段时间,杨容容和几位香港同学一起,组织书院同学进行了一次香港访问,不仅参观了香港的各种标志性建筑,还会见了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等。「透过与各界别领导人的直接会谈,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香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

 

苏世民学者考察香港和候任长官林郑月娥女士会面


杨容容还提到自己特别喜欢去清华的不同食堂吃饭,「书院的条件很好,但仍然是清华的一部分,我觉得书院可以考虑更多地向清华的其他师生开放,资源共享。」

 

毕业后,杨容容将回到香港的公共界别继续服务。「很高兴能有这一年的学习经历,使得我对大陆的了解更加扎实,包括文化、政策的走向等等。


在清华的一年是『狗』年

Larry Han(韩乐)是美籍华裔,祖籍山西吕梁,「之前其实挺经常回中国看看的,我爷爷家是真正的农民,住在窑洞。」


Larry本科在美国学习生物统计,也曾在广州实习过一段时间。「但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发展了解不多,我的目的是了解真正的中国。」

 

Larry和书院同学在少林寺参观


Larry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他非常佩服中国企业创业创新的心态和行动。「我之前去过新加坡和香港,感觉中国的发展可能还差它们二三十年,但是我现在觉得,在硬件方面,很多一线甚至二线城市都已经很好了。」在苏世民项目期间,Larry跟随两名河南的同学去了郑州考察,他说自己从未想到郑州会这么发达,「城市CBD的设计像一个如意,排水系统、公共交通等,都很科学。」

 

而在软件方面,Larry觉得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我的研究方向是生物统计。对于传染病毒的控制,中国政府的prevention(预防)就做得很好。」同时他也坦言,现在在中国,找到自己喜欢的医生依然比较困难,但他相信,未来肯定可以发展得更好。

 

「我是书院的男篮队成员,也参加过马杯4*800米项目。」Larry觉得,体育是一种同其他学院同学交流非常好的方式。「一次篮球赛中,我们在最后一秒输了对方1分,但是两个队赛后仍然有很多交流。」后来,他们还一起组织并参与了苏世民书院的第一届乒乓球比赛,「有50多人参与呢,『乒乓外交』嘛。」Larry觉得清华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表现优秀,体育也很好,「我本科毕业于北卡,乔丹是我们的校友,清华的体育氛围让我很有亲切感。」

 

Larry参加苏世民书院首届乒乓球比赛


「唯一的遗憾就是一年太短啦。」Larry笑着说,于他而言,在清华的一年是「狗年」,「因为狗的一年相当于人的7年。」他特别开心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也希望能够有更多时间与更多同学交流。本科毕业的时候,Larry还同时申请到剑桥的硕士和哈佛生物统计的博士,从清华毕业后,他计划都要去读。「这些经历是一辈子的,我觉得值得。」Larry说。能够为人类社会在知识的进步上做一些贡献,也是他从小的愿望。


我最遗憾的事情就是中文不好,

不然可以更多了解中国

Carlos Adolfo Gonzalez(刚文正)来自多米尼加共和国,11岁前往美国,并分别在美国和英国完成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专业方向分别为政治科学和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学。Carlos坦言,虽然自己的祖国和中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目前仅有一些贸易往来,但是他通过专业学习了解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他参加苏世民项目的初衷,就是来中国看一看。

 

「中国和我想的太不一样了!」Carlos说,西方社会对中国仍有一些偏见,比如在言论自由方面,但他觉得中国比想象中要自由。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先进的高铁、地铁,还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前我以为中国的城市并不现代化。」

 

在苏世民书院的学习中,Carlos很认真地学习各类课程。他还特别提及了自己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公管学院蒙克老师,「特别棒的一个人,他对我的帮助很大,简直不可思议!」

 

谈起这一年在清华的生活,Carlos用「Amazing!」来形容。他说道,「我知道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能在自己的求学生涯中和清华发生联系,我觉得很自豪。」Carlos尽一切可能融入清华,而不只是局限在书院内。他去其他学院听过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发起并成立了清华拉丁美洲学生联合会,和其他几位来自拉美的清华同学一起,在Gala Night和很多学院的活动中表演过拉美特色舞蹈,比如Merengue, Bachata和Salsa。Carlos希望能够向他的中国朋友们更多地介绍和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我挺希望能主讲一次iTalk,可惜时间没有赶得上,有点遗憾。」

 

Carlos在Gala Night表演舞蹈


「无体育,不清华,这我也知道」,Carlos笑着说,他在各项学校的体育活动中非常积极。在学期初的研运会上,他代表苏世民书院参加了4*100米男子接力项目 。


「最遗憾的事情就是还不太会说中文,不然我应该能够有更多机会融入、体验和参与清华文化,我希望自己是清华的一部分。」

 

Carlos在国际文化节


作为苏世民学者的Carlos虽然毕业了,但他难忘在中国的这一年,「我希望未来能够推动自己的国家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我还会在苏世民书院担任辅导老师,

和更多清华同学交朋友

Ricky Altieri(李锐)来自美国,这位帅气的白人小哥,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觉得中美关系特别重要,如果自己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帮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早在16岁的时候,Ricky就来过中国,和一个中国家庭一起住过一段时间。之前他在美国也尝试过中国菜,但是当他真的来到中国,才发现自己在美国吃的「中国菜」并不是真正的中国菜。小时候Ricky对中国了解很有限,也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但是随着中文水平提高,他逐渐发现,自己和中国人有很多共同语言。

 

Ricky本科学习哲学,毕业时得到了一个奖学金,可以去不同国家进行研究。他研究的主题是幽默,便在讲英语、西班牙语和中文的国家表演脱口秀。

 

Ricky印象最深的经历是担任iTalk主持人。在这个活动中,他看到许多优秀的年轻人用各种语言交流,并且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在准备过程中,他经常给清华学生讲笑话,看他们之间的幽默感是否搭配。「我说,拿破仑非常成功,有人问他失败有什么意义,拿破仑很严肃地说:失败这个词,我不知道,因为我的中文水平不够高」。看到同学们没有笑,于是他加了一句:「我也知道这个笑话不太好笑,你看连我的托儿都没有笑。」然后大家就笑起来了。

 

Ricky对于艺术品很感兴趣,清华艺术博物馆开馆后,他选择去做志愿者,希望能够对中国的艺术多一些了解。不过,令他意外的是,一些游客更感兴趣的不是展品,而是为什么他会出现在这里担任讲解。

 

Ricky在艺术博物馆担任讲解


加入苏世民项目之前,Ricky曾以为中国只有北京、上海、香港是大城市,其他是小村子,现在他觉得中国其实有很多大城市,比如重庆、深圳、西安。在中国的一年时间,他也了解了不少中国的少数民族。此外,在他的印象里,美国的高科技非常领先,但他现在觉得,微信、高铁、摩拜、ofo都很高科技,而这些美国没有,「在高科技方面,北京比纽约等其他美国城市先进。」

 

Ricky还提到了北京的空气污染,「我来的时候怕会影响身体健康」,但他后来发现,冬天确实污染严重,但是春夏秋还好。

 

Ricky最遗憾的事情是没有和清华其他同学有更多交流机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很忙,其他的清华同学也很忙」。Ricky毕业后将进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工作,还会在苏世民书院担任辅导老师,「希望未来可以真正成为清华的一部分。


最大的感受就是邮件爆炸,

一个月收的邮件量,超过过去的总量

作为中国学生,张开迪深切感受到课程的繁忙。「有很多阅读材料,经常要进行Case Study(案例研讨)。」他坦言自己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非常紧张:「虽然大家都是用英语,但是会有各国的口音,有时候真听不懂,但发言完之后马上要进行评议。」后来,张开迪在课前会做充分准备,逐步适应后有了很多收获,「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沟通,可以从同龄人身上学到更多,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苏世民学者在苏州工业园区考察


张开迪在苏世民书院的一年学习中同样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中国本来就博大精深,需要一个人穷极一生去了解。

 

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公管学院薛澜教授曾带领同学们去北京郊区一个拆迁工地上参观。张开迪认为,对于这样一个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常见案例,外国同学有着不同的视角,他们会更加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关注居民的幸福感、是否愿意搬,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自己之前已有一些了解,但是为了解答他们的问题,我就必须要对土地财政做更多研究。」

 

张开迪曾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又一次见到了苏世民先生本人。苏世民先生和他聊起在书院的学习生活,表达对书院学子的高期望。张开迪也自信回应:「未来这里会成为我们的同学会。」


清华首届苏世民学者毕业了,顺利完成了「中国」这一门核心课。带着对跨文化的理解和领导力,他们将在未来携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照片来自于受访本人及网络)



文字 | 岚怡

编辑 | 正月

责编 | 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