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凤凰周刊
《凤凰周刊》凭借正直媒体人的良知与敏感,忠实记录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以海外视角,详解大陆及两岸三地重要事件,在全球华人圈内广受关注。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凤凰周刊

匪夷所思的活牙移植热

香港凤凰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14 16:3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8世纪的活牙移植热

英国画家托马斯·罗兰森的作品,作于1787年,讽刺18世纪的英国贵妇从贫困孩子的口中移植牙齿。


牙科行业诞生于17世纪后期。查尔斯·艾伦写于1685年的《牙齿手术》,是最早的英文牙科著作,他强调健康的牙齿对于咀嚼的重要性。进入18世纪,人们还达成一项共识,一口好牙能让人更优雅,也能让肖像画更漂亮。正是在此时,肖像画中开始在乎露齿的笑容。不过,世人还不知道如何避免蛀牙,用许多材料来尝试漱口和刷牙,不少方法都错得离谱。


18世纪的欧美,曾风行过一个今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医疗保健行为,活牙移植,而且还上门服务。富人如果需要移植牙齿,就会找个穷人商量价格,双方谈妥后,医生上门来实施手术。医生需要用钳子和烈酒,很快就完成移植手术。这股风潮在19世纪偃旗息鼓,毕竟卖掉自己健康的牙齿有道德上的负担;其次,担心活牙传染疾病;再者,假牙技术的巨大进步,让美观又耐用的瓷假牙击败了活牙。


瓷牙面世后,是如此受欢迎,它击败了之前昂贵的假牙材料如象牙、珍珠母、银、玛瑙、海象牙等。不过,瓷牙依然不能解决佩戴不稳的痼疾,1846年的一本牙科教科书承认瓷牙“在嘴里都太不稳,咀嚼食物的时候,很难好好咀嚼而不会乱动”。


待英国人从印度带回天然橡胶后,佩戴假牙才谈得上舒适。孰料,佩戴一口整洁的假牙成为时髦现象。许多富贵者在年轻时就拔光自己的牙齿,迫不及待戴上假牙,他们还沾沾自喜认为一劳永逸避免了日后痛苦又繁琐的牙科治疗。不过,活牙移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则要到20世纪前期。直到1919年,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牙科考官还把它列为理论考试内容。


战时美军想用狐狸恐吓日本


如何更有效打击日本,美国人在战时想出了许多脑洞大开的方案,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可行性的。战略情报局是美国在二战期间成立的情报组织,也是中情局的前身,它曾有个“磷光狐狸”计划,看起来很疯狂。日本社会有种迷信说法,狐狸会在晚上带着恶灵。于是,战略情报局的人在狐狸身上做文章,希望在日本社会制造恐慌情绪,让敌人以为受到了神的诅咒,从而打击日本人的参战信心。他们在狐狸身上喷上带磷的特殊涂料,让狐狸游到日本的海滩上,希望以此把日本人吓得屁滚尿流。


麦克阿瑟当即觉得这计划很愚蠢,他分析了原因,但对方不认输。实验很快就开始了,一大批狐狸被带到美国东海岸中部的切萨皮克湾,当它们游上岸时,身上的涂料大部分被海水冲刷走了。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狐狸们没有忙着往前冲,而是悠闲坐在沙滩上,开始舔身上剩余的涂料。计划自然告吹了,麦克阿瑟被这个失败的实验逗得捧腹大笑。


当苏联航母遭遇绿色和平组织

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正在给苏联航母喷上“辐射危险”的国际符号。


1988年6月17日,苏联基辅级航母“巴库”号停泊在靠近突尼斯的地中海水域,突然冒出一艘涂成亮丽绿色的船只,名为“天狼”号,船上飘着荷兰国旗和联合国旗,港口注册信息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船舷中部写着大大的“绿色和平组织”。“天狼”号放下3艘充气橡皮艇,每艘小艇上坐着3个人,迅速冲向庞然大物的苏联航母。苏联海军反应不及,他们第一次遇到绿色和平组织的把戏。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用模板和喷漆器迅速在航母的船舷上喷上“辐射危险”的国际符号,即黄色圆圈加上黑色三叶图案。喷完后,3艘快艇看起来意犹未尽,它们围着航母兜圈。


苏联人这时才反应过来,舰长命令放下充气艇,以驱逐对方。结果,绿色和平组织早就准备好与苏联人“短兵相接”,他们展示了用俄语写有“解除海洋军备”、“海洋不要武器”的标语牌。苏军没能力赶走像苍蝇一样的快艇,对方早就练熟了这种环境下的机动,还不慌不忙用摄影机拍下惊慌失措的苏军官兵。陪伴航母的驱逐舰打开消防水龙,一股股水流冲向快艇,不过绿色和平组织的快艇没有理会它,而是冲向在一旁监视苏联航母的美国诺克斯级护卫舰“托马斯·C·哈特”号。显然美国人有经验多了,消防水龙头迅速而准确击中对方,但小艇反复冲了几次后还是成功在美舰上喷上同样的标志。祸水引向美舰后,苏联人开始用油漆涂抹掉这些“杰作”,出人意料发现对方使用了特殊的黑漆,它无法被其他油漆覆盖,苏军连连叫苦。一天后,一家意大利电视台首先播放了这一事件。


“大嘴巴”德皇威廉

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


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酷爱使用宏大、华丽的语言修辞,说话也不考虑周全。他在公开场合的发言,常常让他的官员们陷入尴尬甚至绝望境地,他因此得一绰号“急躁的威廉”。从1897年到1902年,德皇去了德国的123个城市,总次数达233次,他抓住机会就即兴演讲,把官僚们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弃之不理。曾任总理大臣的布洛亲王,在见报前耗费大量时间删除德皇的夸张言辞,最终被皇帝责备“取消了最好的部分”。事实上,“最好的部分”都是表达皇帝激烈的个人情绪,皇帝开口时基本不考虑政治因素。“我希望可以在所有公开发言的场合把他的嘴给锁上。”威廉二世的母亲在1892年惊呼。


如1890年,皇帝对社会主义思潮感到忧虑,他提醒警卫团的新兵要做好准备,“如果我要求你们,你们就要对自己的父兄开枪”。1900年,德军出兵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他对出征的士兵演讲,“不存在怜悯,不接受俘虏。要像1000年前的匈奴人一样……为他们自己赢得名声,他们的威名至今回响,所以要让德国的名字像这样被中国人知晓,使他们再也不敢睨视德国人。”这导致八国联军中的德国人被冠上“匈奴”绰号,该词在欧洲社会是非常负面的。


德国官僚们对“大嘴巴”皇帝的愤怒达到顶峰,是《每日电讯报》事件。皇帝在1908年赴英国的海克里夫城堡住了几周,他与房东炉边谈话时直言不讳说出很多心里话,房东将聊天记录交给《每日电讯报》。里面有德皇习以为常的攻击性言论,譬如抨击英国:“你们英国人疯了,疯得像是三月的野兔……总是误判,对我反复的友好表示,以嫉妒、不信任的眼光权衡和审视,令我不胜其烦。我一再说我是英国的朋友,你们的报纸……令英国人民拒绝我伸出的手,暗示我另一只手里拿着匕首。”德国的政治家们很懊恼,皇帝一番即兴发言就毁灭了他们在外交上的努力付出。


文/陈祥   编辑/徐伟  美编/黄静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7年第7期总第608期

《美韩军演掩护“萨德”部署》

《朴槿惠被弹劾 韩国大选开战在即》

《朝鲜艳谍知多少?》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凤凰周刊》 快速订阅通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