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消金
一个专注于网贷投资、互联网金融研究的价值平台。置顶我们,做更聪明的投资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消金

隐形贫困人口,你中枪了吗?

瞭望消金  · 公众号  · p2p  · 2018-05-01 21:43

正文

用力按我▽

第一人物
原来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人和事…

来源:第一人物(dyrw888)

作者:不狗



有多少人是“人前风光无限,人后穷吃泡面”的隐形贫困人口。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群朋友?用着戴森吸尘器,对一件3000块的衣服下手稳准狠,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


但这不是微商的朋友圈装修之道,而是 “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 的“隐形贫困人口”的生存法则!


“人前风光无限,人后穷吃泡面” 在一些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姿态,是隐形贫困人口一种比较奢侈的羽衣堆砌出的安全感。


但不得不承认, “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才穷下来的”这句宣言也从侧面反映了新生代消费观念的转变。


以前,“中国人爱储蓄不爱消费”是作为一个略带贬义色彩的国民传统习惯出现在舆论场中,但当年轻人打破束缚,展现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时,却成了“时代隐患”,也成了一种被诟病的生活方式。


隐形贫困人口,错了吗?




◆ 你是隐形贫困人口吗?


当某一天,一哥的朋友圈突然被“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刷屏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困惑: 难道我穷得不够明显?

根据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是指 “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光看概念你可能没什么感觉,那么,隐形贫困人口到底是啥样?它和一哥的显性贫困有啥不一样呢?下面一哥就给你们做个对比:


一哥贫困:

护肤?我贴脸上的黄瓜取下来都得吃掉,非要护肤就马油吧。


隐形贫困:

吃土也要让人帮忙带免税店的洗面奶,偶尔在超市买个化妆棉绝对不能让人知道;


找各国代购便宜的高级护肤品,逼着人家送几十瓶小样才肯付钱;


买超贵的眼霜和面膜,却舍不得自己花钱做个体检;


妇女节母亲节双十一到美容院办特惠卡,充5000送5000,回家后自己的面膜都舍不得用了,留到美容卡用完再说……


如果你留心,你会发现很多类似的隐形贫困例子,比如买一个新色号口红能用掉一个半月开销配额,或者凡是自己买不起的东西,逮到了必须合影晒圈,又或者健身卡打折季火速入手,挣扎良久必然请私教,迅速清零银行卡然后接下来几个月以“节食”为由少吃。


据调查,所谓的隐贫人口大部分人月入一万多,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穿着3000块的西装,敷着100块一片的面膜,吃着来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儿,租着6500块带落地窗的大房子。


换句话说,“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可以用得很自嘲,但也可以呈现得很真实。


不难看出,虽然一哥和隐形贫困人口一样,都是 “工资就像大姨妈,一个月一次,一周左右就没有了” 的穷人,但是,他们看起来很壕。


“隐形贫困人口”一出现,便瞬间在微博和朋友圈里流行起来,不少年轻人仿佛他乡遇知音,两眼泪汪汪,纷纷举双手表示,自己正是那“新时代”的“新穷人”。


如果上述所提及的现象,你也在其中,那恕一哥冒犯,并不是我偷窥了你的生活,而是,你和你的小伙伴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群类。


伴随着“隐形贫困人口”引爆网络,它也作为一种网络热词被大量使用到网络聊天中,研究人员认为,本质上,这只是一些年轻人对个体身份进行一种全新的建构,成为个体身份辨认的标识。个体间通过使用这一符号的互动,在自嘲中互相安慰,从而获得一种群体的认同感。


实际上,隐贫人口的流行是因为其准确捕捉到了当代青年的痛点,让很多网友认领这就是自己的状态——“是我本人”,由此引发了全民的二次创作,对其进行了意义上的延伸。


虽然它能给个体带来群体认同感,让个人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的对话和交流中去,但它却是“夸大了因观看而带来的快感,它对那些可见之物夸大其辞,吹捧,凸显那些浮面的表象,并拒绝意义或深度。”




◆ 谁制造了隐形贫困人口?


不得不承认,“人前风光无限,人后穷吃泡面”的隐贫人口已经火爆全网。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制造了这群隐形贫困人口?


首先,这是一个舆论能调侃的群体。从《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佛系青年,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抛弃体”,制造“流行”成为自媒体收割流量的方式,这背后可能只有商业的逻辑,而隐贫人口也成为这条商业链上的一个产品。


就如此前提到的,很多年轻人在这一波议论中找到了认同感,它本质上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而“情绪”正是刷屏这一现象的标配底料。


就目前的媒体环境而言,当某款产品、思想、流行语,能够让人们看起来更优秀、更有趣的时候,它们就会被大肆谈论,随后达到畅销或者刷屏的效果,即所谓的社交货币。


举个例子,此前网络综艺《明日之子》热播之际,参赛选手毛不易一首《消愁》刷爆朋友圈,其中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唤醒我的向往 温柔了寒窗,于是可以不回头地逆风飞翔” 无论是对蜷缩在地下室的失魂落魄,还是在40层CBD叱咤风云的年轻有为,都具备无法抵抗的某种情绪杀伤力。


和《消愁》的走红不同,“隐形贫困人口”更接近于一种偏负面的社交货币。


人们显性奢侈的背后,其实是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而这种建构本身,就是在朝着符号化自我、获取群体认同的方向发展。


有很大一部分声音表示,花钱买奢侈,为的是融入集体


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消费口味更加昂贵了。


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将扩大一半,达到6.5万亿美元的规模。未来5年,消费市场将带来2.3万亿美元的增量。而这个增量中的65%都将是由80、90,及00后等年轻群体带来。


这部分消费主流的特点也是造就隐贫人口诞生的重要诱因。天生优越的90后是消费主义想当然的拥簇者。他们的潜意识里,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


“如果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者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不要怀疑,一定是你该买东西了。”


与此同时,奢侈品也在为迎合消费主力悄悄改变。比如,在几年前,巩皇曼神和四旦双冰这类国际举行才能触碰到的奢侈品代言,现如今已经成为吴一凡、鹿晗等流量小生的聚集地。


由流量与大牌的微妙关系大致能看出,要想打入中国市场,同时又得吸引即将成为消费主力的那批90后、00后,找流量代言是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奢侈品牌打流量牌,在流量和销售量成正比的前提下,确实是一个双赢的节奏。


比如,巴宝莉和吴亦凡曾创下过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2016年,为迎合千禧一代,巴宝莉请来吴亦凡担任品牌代言。作为巴宝莉第一位非英裔代言人,吴亦凡果然不负众望。 当季度财报显示,巴宝莉的零售收入增长了22个百分点,而在其全球销售额中有40%来自中国。


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鹿晗身上。在鹿晗成为欧舒丹的全线代言人后,其发布2018财年首季财报显示,截至6月底欧舒丹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4.1%至2.8亿欧元, 中国市场销售额为2981万欧元,同比上升26.9%,是报告期内欧舒丹销售涨幅最明显的市场。


但绝大多数90后、00后真的有这样的消费能力吗?当把好奇的触角伸探到某个“奢侈现象”底层时, 研究者发现,这背后有不少装点门面式的隐形贫困人口捧场。




◆ 消费观念的改变


刚刚提到,年轻一代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消费主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这个数字还只是50%,与五年前对比,新生代的消费势头越发强劲。


其中,90后的典型消费习惯中,超前消费与注重品质是最有可能生产隐形贫困人口的。


另一份研究数据显示,中国90后中,有4500万开通了蚂蚁花呗,相当于每4个90后就有一个使用这款产品。在将花呗作为支付宝第一扣费顺位的用户中,90后人群占40%,是比例最高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