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微网
集微网,半导体、手机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使用帮助请发送help。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集微网

日媒:JDI仍有望一搏 或已接触鸿海、陆厂探询出资可能;大尺寸面板 Q4恐供给过剩

集微网  · 公众号  · 硬件  · 2017-07-15 06:55

正文

1.日媒:JDI仍有望一搏 或已接触鸿海、陆厂探询出资可能;

2.液晶面板产业如何引领全球发展;

3.大尺寸面板 Q4恐供给过剩;

4.国产AMOLED屏量产问题成为国产手机发力中高端的软肋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日媒:JDI仍有望一搏 或已接触鸿海、陆厂探询出资可能;



在日本官民基金产业革新机构(INCJ)积极参与东芝(Toshiba)存储器事业出售案谈判的另一方面,似乎对日本面板产业态度转趋消极,而这样的转变,对日本显示器公司(JDI)而言可能将是重生契机。

 

日本经济媒体《周刊Diamond》于7月8日出刊的日本面板产业专题报导,以“面临经营危机的JDI背后 鸿海夏普身影浮现”为题,描述这是一场“日本面板产业的最终决战”。从这标题看来,《周刊Diamond》对日本面板产业尚未完全绝望。《周刊Diamond》在报导中,揭露以下四个重点:

 

日本经济媒体《周刊Diamond》报导,JDI自行寻求资金与Full Active面板,可能成为JDI的重生契机。JDI官网

第一、产业革新机构对于JDI的态度事实上并不如外界认为的执着。

 

事实上,产业革新机构已经开始检讨如何回收在JDI的投资,并要求JDI须自行解决资金问题。

 

根据报导,产业革新机构会长志贺俊之在2017年2~3月时,强行推派获得日本经济产业省属意的人选东入来信博成为JDI社长之后,对于出资JDI就相当消极。该人事异动引起JDI董事高度反弹,当时的会长兼社长本间充也提出反对意见书,决心与产业革新机构对抗到底,但产业革新机构仍一意孤行,执意让东入来这位只有在以色列液晶检查装置厂商担任过长时间领导者,但并无液晶面板相关经验,只是因为和夏普(Sharp)前社长片山干雄有密切交情的“液晶面板素人”就任JDI社长。

 

东入来不仅经营手腕备受质疑,东入来在确认社长内定案后,便积极在JDI内部建立地盘,以及表态一上任就会拿茂原与白山工厂做为担保筹措资金的举动,JDI多数高层大表不满。于是JDI在5月紧急撤回该项人事异动案,重新公告JDI社长一职仍由现任社长有贺修二续任。东入来则改任具代表权的JDI会长兼CEO,并续任原JOLED社长一职。

 

基本上从人事案角力过程中,就可看出产业革新机构与JDI之间已有嫌隙。必须自行寻找资金这一点,或可说是日本面板联盟最后的出路。

 

第二、JDI为筹措资金,或已接触鸿海、大陆面板厂探询出资可能。

 

JDI为兴建茂原厂OLED试产线,已将2016年12月向产业革新机构融资的750亿日圆(约6.6亿美元)花得一分不剩,8月陷入资金严重短缺的可能性相当高。

 

JDI为筹措规模上看2,000~2,500亿日圆的资金(包含买下产业革新机构持有的35%股权、可转换公司债与次级债券(Subordinated bonds)总额约750亿日圆,加上结构性改革与未来成长事业投资计划等所需资金),JDI内部除了检讨将旗下最重要的iPhone面板供应厂茂原与白山工厂作为担保,另一方面也接触鸿海、京东方、天马微电子、乐金显示器(LGD)试探出资可能性。

 

在报导中还特别提及,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已和某位日本人接触,协商提供JDI资金的可能性。或许也因此6月才会有“夏普干部再呼吁重组日本面板联盟”的相关消息。

 

第三、JDI可能是苹果2018年款iPhone面板供应商。

 

日本经济新闻7月7日报导苹果(Apple) iPhone系列有意在2018年全面采用OLED面板,韩厂将会是最大赢家,而OLED研发进程至少晚三星三年的日厂面临更大的压力。不过该项消息尚未获得苹果证实。而在《周刊Diamond》报导中指出,JDI在6月收到来自苹果的消息是,2018年采用JDI研发的Full Active面板可能性变高。

 

已于6月进入量产的Full Active面板,不仅具备OLED面板的可挠式特质,且可呈现弧状边角、甚至直接在面板上开孔设置按键、镜头等。也因超窄边框技术,可实现几近全屏幕设计。据《周刊Diamond》报导,就是因为这种“设计感”获得苹果青睐。这也是JDI坚持液晶面板优先的原因,认为OLED面板可以的,液晶面板也行。

 

第四、夏普OLED研发落后JDI。

 

假设JDI因为Full Active面板可望续留苹果供应链之列,势必带动其他手机厂商跟进下单,JDI就还有与韩厂一搏的机会。此外,根据《周刊Diamond》内容,鸿海技术人员曾在郭台铭6月初赴日前,报告JDI的OLED试产品已具备高完成度,使得郭台铭叫来夏普面板事业的领导层斥喝一顿,追问夏普的OLED研发情况。也就是说,其实夏普的进度落后JDI。《周刊Diamond》认为,鸿海真正关注的焦点,是无限期延后成为JDI子公司的JOLED所拥有的喷墨印刷式OLED技术。

 

喷墨印刷式OLED技术因不须昂贵的真空装置,在成本上较韩厂采用的蒸镀(Evaporation)式更具优势,而备受瞩目。然而JOLED至今仍无实际成绩,难以评断该技术优劣。且最快也要到2017年下半,印刷式OLED面板才进入量产阶段,然而这数量也仅是供应Sony所用,应未达到真正量产的规模。

 

《周刊Diamond》则认为,JOLED未来应朝技术专利授权方式存在,而非和其他面板厂拚投资硬件设备。

 

不过,JDI重建之路究竟是否成功,关键仍在于苹果会不会如日经所报导,在2018年全面采用OLED面板。毕竟OLED趋势已不可逆,JDI若无法在2019年开始正式量产,恐怕不仅输给韩厂,就连与陆厂相比也毫无胜算,直接丢掉苹果订单。根据《周刊Diamond》推估,假设苹果在2017年推出的3款新机之一采用OLED面板,单纯以营业额推算,JDI营业额就将因此萎缩30%。

 

而在大尺寸OLED面板方面,无疑是乐金显示器一枝独秀,陆厂要想赶上乐金显示器的量产水准,恐需要一段时间。因大尺寸OLED的技术难度较中小尺寸更高。DIGITIMES


2.液晶面板产业如何引领全球发展;



图为京东方生产线内景  

编者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显示大国,是全球显示行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技术与产品迭代的关键时期,我国显示产业未来走向引起较大关注,也产生不少争议。为推动我国显示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全面、正确认清我国显示产业面临的局势,本报从即期起推出“砥砺前行,迈向显示强国”系列报道。


近年来,我国液晶面板产业高速发展,改变了全球平板显示产业格局。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曾在今年4月的中国电子博览会上预测:“中国大陆显示产业到2020年无可争辩将成为世界第一。”


然而,在我国迈向全球第一的关键时期,全球面板厂商掀起的高世代线投资热,让产能过剩问题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究竟该如何看待液晶面板产能过剩问题?面对新的市场格局和竞争环境,我国又该如何布局,才能真正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呢?


液晶显示格局稳中有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平板显示产业逐步壮大,国际话语权日益增强。根据欧阳钟灿院士提供的数据,2013年我国大陆自产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1.4%,电视面板自给率超35%,到2016年接近翻番,出货面积约5700万平方米,全球出货量市场占有率超30%,居全球第二位。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国面板厂商的快速布局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等面板厂商投资建设了多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从产业布局来看,目前我国已经有8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实现量产,到2018年将布局12条G8.5/G8.6代生产线。不仅如此,我国还投资建设了G10.5/G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成为覆盖面积最广、生产线最多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大国。


在欧阳钟灿看来,2015年,中国大陆8.5代液晶显示大尺寸产能已处于世界第一。到2019年京东方产能将超过三星成为全球第一,中国大陆面板厂产能市场占有率也将位居全球第一。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中国大陆显示产业到2020年将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第一。


“这些年我国在液晶面板领域快速赶超,尤其在10.5代线的卡位非常漂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从全球平板显示产业格局来看,我国已经“坐二望一”,在这个关键时期,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在超高世代线上的布局至关重要,它们顺利建成投产,对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是加码的。


我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改变了全球液晶面板产业格局,但是其他厂商也没有放弃液晶面板市场。我们注意到,在收购夏普后,富士康开始在液晶面板领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紧布局,并于今年3月在广州正式投资建设了10.5代线。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韩国三星和LGD也不断调整策略,这让已经稳定的大格局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投资热将导致产能过剩?


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全球面板厂商都对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燃起了新的热情,尤其是10代以上超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成为不少面板厂商投资的新目标。


在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投资建设了两条10代以上面板生产线后,富士康、LGD、惠科、CEC等企业也开始布局超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抢占电视产品大尺寸化的风口。据统计,全球目前或将有8条10代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提上日程。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如此频繁投资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是否会让产业面临过剩问题呢?此前,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探讨产能过剩问题,有人认为技术在发展,市场需求在变化,产能并不存在过剩问题;也有人认为,这种供需关系只是针对大尺寸面板来计算的,还有很多其他市场需求仍没有释放,因此未来市场需求仍有很大的空间。


但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不少专家向记者提出了液晶面板产能过剩的隐忧。


IHS资深研究总监谢勤益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通过比较容量增长率(面积基数)和需求增长率(以地区为基础)来衡量供给需求,2018年~2020年,由于厂商不断扩大产能,产能增长率将会大于需求增长数据。“供过于求会导致LCD行业出现更多重组,我们看到液晶面板市场将从2017年下半年变为过剩供应,更糟糕的过剩供应将在2019年发生。”他说。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副秘书长胡春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7年LCD供给量为19841万平方米,需求量为19437万平方米,LCD供需比为2.1%;2018年LCD供给量为20605万平方米,需求量为20259万平方米,LCD供需比为1.7%。但到了2019年,随着10.5代线产能陆续开出,平均每年增加1100㎡左右,平均年增长率约为5.6%。因此,2019年供需比将大幅提升至8.3%,2020年为8.8%,2021年预计为9.3%。


胡春明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一般而言,LCD面板的供需比一般如果超过10%则可以认为供给过剩,基于此,可以判断2019年~2021年之间供给过剩风险可能增长,尤其是结构性过剩风险可能加剧。


再来看10.5代线产能情况,根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预计,2020年,全球43英寸面板存在1500万片(折合10.5代线月产能9.5万片)缺口、65英寸存在960万片供应缺口(折合10.5代线月产能13.7万片)、75英寸存在29万片供应缺口(折合10.5代线月产能0.55万片)。因此,预计2020年全球43英寸、65英寸、75英寸的合计产能缺口为月产能为23.75万片的10.5代线产能。到2025年,全球43英寸、65英寸、75英寸的合计产能缺口为月产能为28万片的10.5代线产能。


据记者了解,2015年,京东方决定在合肥投建第10.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开始预算投资400亿元,设计产能每月投片9万片。在去年主体工程封顶后,又追加了58亿元,对产能进行扩充,把月产能从9万片提升到12万片;华星光电11代线预计在2019年3月开始量产,月投片量达14万片。如果两家企业能够顺利按量投产,那么月产能就会达到26万片。加上量产爬坡、需求提升等因素以及液晶电视被其他显示技术替代的可能性,若有更多厂商再兴建10.5代线,未来过剩隐忧将日益突出。


“现在地方政府投资建线热情很高,但是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行业一定会出现产能过剩,同时人才供给也会成为很大的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徐征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


优化布局引领全球发展


业内专家之所以担心产能过剩问题,是因为产能过剩必将导致产业出现恶性竞争,引起厂商之间的价格战,这对产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向全球第一冲刺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市场格局和环境,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该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隐忧?又将如何真正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实际上,今年我国政府加大力度强化“去产能”,就是为了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并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在液晶面板领域,一拥而上投资建线必将引发面板价格战,尤其是在应用创新没有实质性突破的前提下,无序竞争将让产业付出巨大代价。


欧阳钟灿表示,TFT-LCD超高世代线投资过热,应加强引导。超高世代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扎堆布局将导致市场供需失衡,阻碍我国显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在很多地方不管有没有技术都在投资高世代线,我们要谨防投资过剩,避免重蹈前些年光伏过剩的覆辙。对此,我国企业建线时要充分评估风险、地方政府要谨慎投资、国家应加强引导和管理。


梁新清说,全球显示行业大的竞争格局正在悄悄形成,我国必须有自己独到的策略和清醒的判断,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才能引领全球显示产业发展,这也是中国企业要努力的方向。我国目前是面板生产大国,并可能会成为“第一生产大国”,但是在对显示产业的技术引领、设备掌控、人才储备方面皆与韩日企业有一定差距,中国显示产业必须注意补足上述短板。对于优化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布局,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元芳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立中央、地方、行业组织的协调机制,建立会商制度。重点面板项目一定经过专家协调、评估,让有条件的企业先行。二是要鼓励制定指导清单,对于如何支持产业发展制定一个政策界限。三是适时调整延长进口免税和免征的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四是优化产业布局,根据产业现状进行适当调整。五是政策与需求共同振兴平板显示产业链发展,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应用,使平板显示产业良性发展。 中国电子报


3.大尺寸面板 Q4恐供给过剩;


研究机构WitsView预期,大尺寸面板第4季供给压力将增加,由于上半年淡季不淡,使得大尺寸面板产能持续释出,面板厂产能满载加上部分新产能提前释出下,导致下季供给压力增加。


WitsView预估今年大尺寸面板总投入面积为218.3百万米平方,年增高达5.8%,比原先预估高出0.3个百分点,观察下半年,因产能持续释出,从供给面压力更胜第3季。


观察产能状况,WitsView研究副理曾姤涵表示,以月产能计算,今年大尺寸面板总新增产能为29.5万片大板玻璃,即便因部分产能提前于上半年开出,由先前预估的每月8.5万片提升至10万片,但下半年仍有高达逾六成产能将到位,估计第3季以及第4季分别尚有10.5万片、9万片月产能释出。


WitsView指出,统计43吋面板月出货量,年初表现仅约250万片;第2季起在京东方8.5代新产线福清厂加入下,整体出货看增,年底预估增长二成至每月300万片。 随产能增加,43吋面板供给吃紧状况获得舒缓,5月起价格松动。 经济日报



4.国产AMOLED屏量产问题成为国产手机发力中高端的软肋



国产手机竞逐中高端市场 市场放量亟需破除“屏”障。目前,消费者对手机产品的追求已从刚性需求向改善型需求进发,智能手机中高端市场被彻底激活,但国产AMOLED屏量产跟不上需求步伐,成为国产手机发力中高端市场的软肋。


  国产手机竞逐中高端市场


   在近日举行的“2017世界移动大会·上海”展上,国内智能手机ODM厂商锐嘉科推出了高端手机品牌“VOGA”,标配版售价近3700元。 


 

  锐嘉科集团董事长王迅表示,此前公司推出的“青橙”品牌主要针对年轻用户,而这次推出的VOGA品牌主要针对高端用户。“中国是目前全球第一大手机市场,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但国产手机品牌依然缺乏高端产品,而当前正是中国高端品牌发展的合适时机。”王迅说。


  锐嘉科VOGA只是当前国产手机厂商进军中高端市场的一个缩影。目前,除一些新兴品牌和二三线品牌外,以华为、vivo、OPPO、小米等为首的国产一线品牌已将中高端市场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Trustdata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发布的《2017年Q1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仅今年第一季度,3000元以上安卓手机的市场份额就从17.4%上升到了24.7%。


  京东“6·18”公布的数据也揭示出当前国内手机消费市场的一大特征:相比于价格,品质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追求。在整个“6·18”期间,2500元以下档位的手机增幅只有31%,2500元至4000元档次的增幅则达到280%。


  “中高端市场正成为2017年国内各大智能手机厂商的核心战场”。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对手机产品的追求已从刚性需求向改善型需求进发,中高端市场已被彻底激活,2000元至4000元价位的产品将成为增速最快的市场板块。


  智能手机“OLED”时代来临


  随着国产品牌纷纷向中高端市场进军,智能手机产业迎来了“OLED”时代。


  与传统的手机液晶显示屏相比,OLED屏因拥有“自发光、低电耗、高亮度、色彩丰富、分辨率高、更轻薄、反应速度快、能弯曲”等特点,拥有巨大优势。


  其实,早在十年前,三星就已实现AMOLED屏幕的量产。然而,当时因为通话质量不佳、实体按键操作体验差等原因,导致装配了AMOLED屏幕的三星手机不温不火。2010年,苹果iPhone4问世,其搭载的IPS屏以其可视角度宽、色彩还原真实、动态图像表现出色、触摸无拖影的优势,大大冲击了AMOLED屏幕的市场。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AMOLED屏幕的优势又开始凸显出来。比如,现在手机越来越追求“轻薄化”,可以自发光、减少了背光材料的OLED屏幕优势明显;OLED屏幕色彩艳丽又省电,使大屏手机成像更生动、待机时间更长;这两年,VR市场开始火爆,要解决VR眩晕的问题,就必须提高屏幕的刷新率,这让行业关注到了OLED屏速度快的优点。


  种种优势让OLED屏重新变得火热起来。


  “硬件始终是智能手机第一大关注点,屏幕与手机颜值影响最直接,因此AMOLED将会是智能手机的下一步发展趋势。”通信产业资深专家刘启诚认为,智能手机的“OLED时代”已经近在眼前,2017年或许就是转折之年。


  市场放量还需破除“屏”障


  2016年是国产智能手机强势“崛起”的一年。知名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销量前五的手机品牌中,中国品牌已占三席。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在非洲市场超过40%,在欧洲市场也超过了20%。


  而在国内,国产手机品牌在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在向中高端升级。目前,华为、OPPO、vivo、小米等品牌的旗舰手机已经逼近苹果、三星高端智能机的价格。


  虽然国产手机快速崛起,对苹果和三星都形成巨大威胁,但“战役”的决胜权却并不完全掌握在国产手机厂家手中。面对即将到来的“OLED时代”,国产手机存在明显短板。除了芯片、闪存、摄像头等仍需大量进口外,国产AMOLED屏幕量产跟不上需求步伐成了国产手机发力“OLED时代”的软肋。


  据了解,目前三星在OLED屏幕的市场供应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2016年,三星AMOLED面板产能约3.7亿片,其中柔性AM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0.6亿片,几乎占到了AMOLED屏幕面板出货量的99%。2017年,全球AMOLED屏幕产能约5.7亿片,其中三星产能有望达到5.5亿片,仍然是垄断级表现。


  若以目前的订单估算,2017年苹果和三星将消耗近68%的AMOLED屏幕产能,仅余下约32%的产能,留给中国手机厂商竞夺。这导致从去年开始,华为、OPPO、vivo等手机厂商主流旗舰机型纷纷缺货。


  业界认为,要想突破下一代国产高端智能机的“屏”障,唯有使国产AMOLED屏幕真正实现量产。行业数据显示,目前三星的良品率已经在90%以上,但国内良品率普遍只有60%左右。这也使得目前国产厂商的竞争力并不强。以三星为例,2016年,屏幕价格已降至与液晶屏相当,而国内厂商目前还很难做到。


  “为国产手机突破‘屏’障,国内厂商正加紧发力,但还有不短的一段路程要走。”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裕弟说。


  经济参考报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C”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