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4日,英国物理学家、当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一时间,关于霍金的讨论纷至沓来。说他严谨认真,但他却屡次与其他天文学家打赌,屡战屡败;但说他随意散漫,就在离世前一个月,他还在学校坚持听报告两个小时。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霍金?为了更多地了解他,腾讯科普采访了几位与霍金有过一面之缘的中国科研人员。他们分别是上个月刚见过霍金的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
,2006年曾提问霍金的
科普作家张轩中
,以及霍金第一次访华亲自把他抬上长城的
北京师范大学朱宗宏教授
。
机缘巧合,上个月受邀到剑桥大学访问的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在一个academic luncheon(学术午餐会)上见到霍金先生。赵公博不确定这是否是霍金最后一次参加报告会,但
从目前来看,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应该已经大不如前。
赵公博向腾讯科普介绍,那是今年2月12日的中午,在剑桥大学的一个比较轻松的学术午餐会,从下图也可以看到,不少人还在吃东西。在国外大学,利用午间用餐时间开展学术讨论是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它能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术午餐会上,是一位爱丁堡的教授讲述一个宇宙学方面的内容,报告的主题是星系巡天。全程2个小时,霍金至始至终都在一起倾听,但因为身体原因,很遗憾他现场没有做任何提问和交流。
图1:2018年2月12日,霍金先生在一次学术午餐会上听报告
据霍金剑桥大学的同事向赵公博研究员介绍,霍金是一个学术严谨认真的科学家,虽然身体一直是这种状态,但这么多年,他一直是非常有规律地去办公室工作,学校各种相关讨论和学术报告,他一般都是准时参加。但他同事也透露,在近几个月,他去办公室的时间不似以往那么有规律。从中也可看出,近段时间他的身体应该大不如前,但由于这次的报告属于宇宙学范畴,所以他还是来了,并坚持听了整整两个小时。
赵公博研究员还介绍了他第一次见到霍金的经历。他说,最早知道霍金是看了他的书。所以2002年霍金第二次来中国,他也去了现场听报告。第一次的见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公博研究员说,霍金的最大魅力就是,他能把很高深的东西,以一种很朴实的言论表达出来,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尽管身体状况如此,他依然保持乐观,在报告中幽默频出。那次的报告,
他虽然打字很慢,但非常认真,回答了好几个现场的提问,报告结束还专门走到观众席互动交流
。
科普作家张轩中见到霍金,是在霍金的第三次访华期间。
据张轩中介绍,那是在2006年的6月,当时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畅销书《时间简史》,书的责任编辑恰好是他的朋友,所以就被邀请作为读者代表与霍金先生见面。
当时的北京天气已经比较热,他看到霍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汗流浃背,因为他打字是要用眼睛控制,所以现场回答问题,对他来说其实是一件很费力辛苦的事情。
当时和张轩中一起去的师兄,提问霍金的是“相不相信人择原理”?“人择原理”就是“这个宇宙只能是这样,所以我们人类才会出现;如果物理规律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人类就不会出现”这么个逻辑。霍金很认真对此做了回复,出了很多汗。
图2:科普作家张轩中与霍金的合影
张轩中告诉腾讯科普,当时看到他这种情况,就没有选择问专业问题,而是问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你跟你的女儿好像在写一本新书,叫什么名字”?张轩中说,这样回复起来相对简单,同时这个话题可能更科普,其他普通用户也容易理解,毕竟他过去是代表读者。
张轩中也谈到,这一场景对他触动也挺大,感觉霍金很不容易,
普通人很简单就能做到的事情,他做得很费力很辛苦!
但这也说明,他确实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在科研方面做出非常大的成就,很不容易。
北京师范大学朱宗宏教授与霍金的一面之缘历史最长,那时候他还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在1986年霍金第一次访华的时候,他参与了霍金的接待,并和几位同学一起,亲自把霍金抬上了长城。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方励之先生在一篇回忆录里描述,相比2006年第二次访华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
霍金1985年第一次访华是被怠慢了的
。那一次,偏居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是唯一的邀请单位。后来他请他的朋友——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刘辽教授和他的小组帮忙,照顾霍金在北京逗留了3天。朱宗宏是刘辽教授的学生,所以一并参与了这次接待。
据朱宗宏教授向腾讯科普介绍,霍金到北京后,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敬文讲堂,当时叫“五百座”做了一个讲座。那时候霍金已经很有名了,来听报告的人很多。对于在场的学生来说,霍金就仿佛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的传承,很多东西很新,听他的讲座很有收获。当时做报告时,霍金发音比较模糊,现场大家都不太听得懂,所以由他的助理先“翻译”成英文,刘辽和方励之先生再翻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