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十年,债务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由84万亿上升到了140多万亿美元。
我们或许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未来的世界利率会完全更进一步由这些央行和政府控制,以后靠债务去发展的状况只会强化,而不会下降。
”第二届西太湖论坛倒计时54天,我们来听一听论坛大会发言嘉宾
陈志武
老师谈一谈
债务问题
。
作者:
陈志武
(人文经济学会理事、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
1、世界是靠债务推动发展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2008年的时候,全球总债务大概是84万亿美元,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十年,债务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上升到了140多万亿美元。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政府在经济决策和控制方面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政府都想不到的,比如十几年前,日本政府的利率利息成本占日本GDP大概是1.9%左右,最近这些年日本的债务不断膨胀,每年要支付的利息成本反而少了,只是日本GDP的1.8%,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以前的所有政府都做不到的。因为原来不管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的国家,如果有金融借贷交易的话,完全是由市场、由买方和卖方、由借方和贷方来决定的。
这样一来,整个央行都可以人为把利率给压低或者抬高。那么任何一个政府,不管是日本政府、美国政府还是其他政府,如果它们自己借债的必要性总是很高,而且越来越高,它们会让利息往上调吗?不会。
有了杠杆这个工具以后,我想我们今天基本上要接受一个现实,未来的世界利率会完全更进一步由这些央行和政府控制,以后靠债务去发展的状况只会强化,而不会下降。
除了各个国家的央行都能够通过调整利率来为借债发展提供便利,在中国,地方政府作为消费者和作为投资者的权利,基本上没受到太多的制约,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相对容易做出。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经济各个方面都能够是增长的。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全球范围内,都不断靠债务来推动发展。
2、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债务对比
2017年5月,世界三大信用评级公司之一——穆迪公司把中国债务的信用评级下调一档,理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债务增长太快。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整体负债是GDP的1.4倍,而现在的整体负债是GDP的将近2.6倍。
那么接下来会面对什么?以后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把今天的中国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那些国家和地区做一些对比。我们都知道,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以及印尼、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在1997年之前,都跟我们现在熟悉的中国的增长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靠投资带动增长。
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权市场、长期资本市场在当年都不是很发达,所以不太奇怪,它们主要靠银行来支持发展,而银行不会去做一般的长期资本投资,不愿意去冒险,只愿意做放贷。
当年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和我们这些年在中国看到的是一样的,第一靠投资带动增长,第二是靠债务融资为主的投资手段给债务带来资金的支持。中国今天的格局和当年亚洲国家和地区非常类似,这是我们看到的共同点。
但中国企业的负债在一个关键方面,跟1997年之前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不同。它们那时的外债占比太高,尤其短期外债不少,而今天中国公司的外债很少。
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外债占比在41%~43% 之间,印尼企业的外债占比为47%。当时,韩国的短期外债是其外汇储备的2.2 倍,印尼是1.9 倍,泰国为1.2倍,马来西亚为0.5 倍。
这样的外债水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无法承受本币的贬值,因为这些公司赚的收入是本国货币,一旦本币贬值一半,就意味着它们的外债按本币算是翻一倍,如果本币贬值三分之二,外债负担就翻两倍。这就是为什么当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遭遇大幅贬值之后,有那么多公司倒闭,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动荡。
今天的中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也比当年的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泰国都要强很多。在中国,如果某个地方的某个企业资不抵债,没有办法还钱了,那怎么办呢?我们会不会看到很多企业在过去、今天或者未来会面临倒闭,逼得申请破产,被讨债的一方压得活不下去了?
在中国的环境之下,和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国家和地区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的地方政府可以把债权方和债务方叫在一起,让债权方放弃债务权利,这样一来实际上就会造成瑞·达利欧先生说到的,一种财富的重新转移。
3、中国出现债务危机的概率不大
经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与地区在债务分配和处理上都有许多不同,也正因如此,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真正出现亚洲金融危机那种局面的概率不是很大。我们对这些债权人的把控是非常靠得住的,所以不太容易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雷曼兄弟那种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