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昊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现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据传播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在优异的成绩之外,她投身文物摄影工作,是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被多家博物馆邀请拍摄文物,是出版图书的摄影指导,还曾受到《中国青年报》采访。“不复刻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桂昊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回忆起走上文物摄影之路的缘起,桂昊雯提到了微博上著名的文物摄影博主“动脉影”。那时的桂昊雯还在上初中,对文物欣赏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觉得
自己没有耐心去看文物,更别提看懂文物背后的故事、乃至发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之美。直到看到了动脉影拍摄的照片,她惊觉“原来文物可以这么美”。从那时起,她发现,放慢速度去看一件文物和走马观花的观赏,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也是第一次,她对文物摄影产生了兴趣。
进入高中,桂昊雯在文物摄影之
路上走得更远。开明的父母为她提供了大力支持。一场考试前夕,桂昊雯得知了《千里江山图》要在故宫展出的消息,她的家
长二话不说,陪她千里迢迢从扬州去北京,只为一睹名画的风采。提起看《千里江山图》的经历,桂昊雯说“真迹带来的那种直观感受是不需要任何外界事物辅助的”。回首望去,“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文物摄影的种子。”
来到武汉大学后,桂昊雯更加深入文物摄影领域了。作为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桂昊雯常常被问到专业和爱好不对口的问题,她却并不觉得有什么束缚。在她看来,多元的专业经历反而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求学的那段时光,桂昊雯意识到,她所钻研的专业可以向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是对信息、数据本身的研究;一方面是信息和数据的传播。而文物、摄影作品这些本身就是信息,如何利用好这部分信息,实现文物的活化传播,这正是她的专业所擅长的。
此外,武汉大学的课程也给了桂昊雯很多启发。作为业余爱好,桂昊雯对文博的了解在一开始还是有限的,所以她选修了武大通识教育课程《中华文物品赏》。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往武汉盘龙城博物馆,身临其境体验文物之美,学习专业知识,这加深了桂昊雯对文物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她在文物摄影方面的兴趣。
桂昊雯坦言,在武大学习和生活对她影响最大的是“交叉学科的探索”。在不同学科的交叉探索之中,桂昊雯开拓了眼界。她意识到,拍摄文物不仅仅是要记录下文物的样子,更要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些离不开历史文化素养的积累;而记录文物,也不是只有摄影一种实现形式。桂昊雯本科期间的老师,信息管理学院王晓光教授实验室所做的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探索,测绘遥感和敦煌合作的数字化记录,都是让文物在时间长河里实现永生的不同形式。“保存文物的路径要越走越宽,不用局限于某一条路径”,文物背后文化信息的传播还有更多精彩等待她去发现。
得益于自身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综合素质,桂昊雯曾被学院推荐参加武汉大学学生优秀典型的评选活动。这对武大学子来说,是难得的光荣。但是,桂昊雯却出人意料地婉拒了这一评选。
谈及拒绝的原因,桂昊雯坦言,自己并不想被固定的某种价值框选。桂昊雯一直希望,自己能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传播,传递中国声音,可是在评奖的时候,她不免产生疑问,自己真的做到这些了吗?好像做得还不够。如果实际上她并未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让更多的文物与更多的人相遇”,就不能让一些荣誉或奖项造成自己已经做到的“假象”。激烈的思考过后,她还是决定放弃评选。“我希望自己沉淀下来,清醒下来,去真正做点实事,多拍一些文物,多发一些照片,多和博物馆出版社合作,多印一些文物相关的书,真的让更多人看到文物
所承载的历史、
文化、
科
技、美
学
价值。
”
桂昊雯做出这样的选择,与武大开放包容的氛围息息相关。她喜欢这里轻松自由的氛围,“在教五草坪晒一下午太阳,去凌波门看东湖,在春天去看樱花,我可以思考更长远的规划,而不是忙着处理眼前的苟且。”武大浪漫从容的氛围也许并不能为她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好处,却能让她放慢脚步,仔细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情。
桂昊雯也崇敬
教授们坚守信仰、不问收获的付出,这是她在武大学到的重要一课。在上“中华文物品赏”课时,桂昊雯了解到,曾经的数字敦煌项目面临环境恶劣,基建不全等诸多困难。桂昊雯说道:“在他们研究的时候,他们从未考虑过回报,也无法预料这样的努力是否能有成果,但他们仍然愿意在漫漫风沙里坚守,只为了文物的保护。也正是这些教授的坚守,令桂昊雯明白,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多一点坚守,少一点浮躁。放慢脚步,沉下心
来,去投身一项终身的事业,这才是桂昊雯一直追求着的。
桂昊雯的自媒体账号ID叫做“竹间浑人”,“竹间”就是“简”,“浑人”在桂昊雯的心中则是“纯粹”的一种人。桂昊雯希望自己能成为“简单纯粹”的人,她也一直如此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桂昊雯
的文物摄影作品
拍摄文物,桂昊雯始终用简单纯粹的心去看待。谈及文物拍摄的初衷,桂昊雯说,她希望让有限寿命的文物在数字空间实现永生,用照片去发现和呈现文物中的美,“让观众愿意慢一点去看文物,愿意了解文物的故事。”
为了“让更多的文物和更多的人相遇”,桂昊雯发现社交媒体可以成为了一座桥梁,以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让她的摄影作品成为那些难以亲临文化资源现场的人们的眼睛,带领他们领略更多文物的风采。
▲桂昊雯
的文物摄影作品
在摄影之外,桂昊雯也希望能为文物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科期间,她曾成立“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活化传播协会”,如今这已是个百余人的学生社团。她好像慢慢地、静静地、真切地做到了把文物之美讲给更多人听。众擎易举,独力难成。走在传播文化的道路上,桂昊雯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宣讲、支教,做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也让文物的影响力更加深远。
▲桂昊雯
的文物摄影作品
桂昊雯希望为大家展示更多的文物。在本科参加比赛时,指导老师王晓光曾带领他们制作了一个网站——“海外博物馆里的中国”。他们希望通过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流传到海外的中国文物,希望大家提到这些文物时,不是仅仅想到那段屈辱的历史,还会思考文物背后的价值,以及如何让这些文物在当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不久后,桂昊雯将前往南加州大学参加联合培养,她计划着拍摄海外博物馆的文物,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数字化回归,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流传到海外的中华文物,让文物“魂穿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