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因为劝极乐之教是非常广大的,释尊在诸多经典里都说到了,是五乘齐入,上到等觉菩萨,下到逆谤阐提。
既然摄机这么广大,对不同根机的劝法就不一样。比如劝龙树、天亲这样的大菩萨,有智慧的圣者往生,对他们的要求标准、说法就比较高了;如果劝十恶五逆的罪人,劝我们这样常没常流转的凡夫,说法就很容易,说得很低。
这时候,如果我们凭自己的眼睛所见,比如看到劝龙树、天亲这些大菩萨的教文,心中就会认为“一定要有智慧,发大菩提心,豁破无明,证悟无生法忍”,这样一对比,我们心里就胆寒了,就想“我哪有分呢?这些大菩萨、上等修行人、上根利智的,像这样的才能往生。虽然有劝下等往生的,那一定是安慰性质的,是别时意”,心中难免会这样想。这样,虽然在净土门里结了一个缘,但是这一世不能保证决定往生。
净土的教文应该怎么看呢?
我们知道它是劝一切凡圣善恶的,所以“见劝善人之文”,就知道善人往生有分。这里的“善人”不光是指一般世间意义讲的善人,而且是指贤圣,乃至能修三福,能修戒定慧三学的人。
“见劝恶人之文,则见自己之分”,说罪恶生死凡夫不断烦恼,念佛也能往生,“我也有分”。
如果有这样的见解,而且不被动摇,决定往生的信心就坚固,就乘上本愿,今生决定达成往生。
这和上一条文的角度差不多,总的说明净土教文劝机非常广泛,所谓“普劝凡圣善恶”,这样看上去似乎有矛盾的地方,不可能对龙树、天亲这样的菩萨说“你不要五逆、谤法就可以了”,这话怎么说得出来呢?他们都是大菩萨。
看四十八愿就很清楚了,比如第一愿是“无三恶趣愿”,第十一愿是“必至灭度愿”,第二十二愿是“一生补处愿”,这个差别就很大。
“无三恶趣愿”是对悠悠凡夫说的,龙树、天亲这样的大菩萨用得着这条愿吗?
但是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这是圆满成佛,第二十二愿是还相回向度众生,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这对大菩萨就非常有吸引力了。
但是,这些利益都在一句名号当中,平等施予一切众生。虽然平等施予我等,但我们毕竟是罪业凡夫,见劝上机之文难免自居卑下,所以说不要卑下,我等也有分。
“见劝下机之文勿放逸”,像《观经》下辈三品是十恶、破戒、五逆,如此造恶之众生,一声、十声也能往生,所以我们要发起坚固的信心,踊跃念佛,而不是放逸造罪。
十三定观我们修不来,但我们也不卑下,因为称名就足够了;大乘上善、次善、下善也未必是我们的根机修得来的,还有小乘善、世间善,即使我们做不到,心中也不卑下。
第10条、第11条确实是我们读净土教文的诀窍。
像我初学净土法门的时候,读《印光大师文钞》,就有这种矛盾。
看印光法师写的,有的地方是劝下机之文,就觉得“我也有分”。
可是他讲得毕竟很广泛,有时候好像又说得很难,要求也很高,那是劝上机之文。因为他是写信,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劝法,所以有时候看了就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往生。
如果见劝下机之文,就觉得似乎有分;如果见劝上机之文,又觉得似乎没分,进退不定。因为我们的思想总是非常执著,僵化,而弥陀的救度是广大的,包容一切。
一般人都会拿一把尺子,如果以上机为标准,下机的人当然不能往生,虽然经文讲到了下机往生,“哦,那是别时意”,这显然是误解。
“既然下机人都能往生,上机人就用不着修这个法门,这是比较低劣的法门。就算往生,也不过是凡圣同居土,或者化土”,这又错误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