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淘好片,刷好剧
时隔18年,华语电影再出风头。
电影《狗阵》,
一举拿下
戛纳
“一种关注”
单元的最高荣誉和
“狗狗金棕榈-评审团大奖”
两项大奖。
入围前,国内没有任何宣发消息,无人问津。
入围后,能在一同入围戛纳的众多高热度华语电影中杀出条血路。
比如对手:
贾樟柯的《风流一代》;
陈可辛导演,雷佳音和章子怡等一线大腕主演的《酱园弄》;
五一档票房、口碑黑马的《九龙城寨之围城》。
相比于这些热门对手,《狗阵》可谓是输在起跑线,赢在终点线。
目前豆瓣
7.3
(开分7.4)
,中等偏低水平。
(截止到出稿前)
票房上映一周,
区区2600万。
(截止到出稿前)
(相比于去年的同是文艺片的《隐入尘烟》票房1.1亿和《宇宙探索编辑部》票房的6500万,《狗阵》的票房很低)
一人一狗
电视剧《黑洞》,电影《斗牛》、《杀生》和《老炮儿》,各个类型长篇短篇都拿过奖,主旋律电影《八佰》、《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等。
管虎部分作品展示
老戏骨牛犇和中国最牛“独立导演”贾樟柯,特邀出演;
《狗阵》的故事,发生在
2008年奥运会前夕的大西北。
在一座偏僻且封闭的小镇上,二郎
(彭于晏 饰)
刚假释出狱。
十年牢狱,让他和时代彻底脱节
,对于广播里说到的奥运这些象征时代发展的大事件,基本没什么概念。
他发现曾经熟悉的小镇已经荒废,父亲和姐姐都离开了原本的家,大量人口迁移导致只剩下残破的建筑和无家可归的野狗漫游街头。
他找不到一种合适的语言、一种节奏去和现在的人对话。
领工资时,其他人都对团队的队长耀叔
(贾樟柯 饰)
恭恭敬敬的鞠躬,只有他拿完钱就走。
后来,
在一次打狗任务中,二郎偶遇了一条
被贴上狂犬病标签的黑狗。
在它的身上,二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两个被时代抛弃的生命,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共鸣。
这段「不寻常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刻的「相互救赎」……
优缺点
粗糙的画面,带有08年的胶片质感,让人瞬间回到了那个时代。
整部电影里,管虎没有使用紧密的特写,而是选择了更开阔的视角,比如全景和远镜头等。
让观众像旁观者一样去观察二郎的生活,从而更强烈地感受到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感到的孤立和无助。
涉及治狗巡防队的三名成员形成三角阵型,共同对野狗进行战术性夹击。
尽管采用了武力,策略的核心要求是尽量避免伤害到狗或自身,有效管理野狗问题。
对狗的排斥,实际上也反映出
小镇在发展中对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压迫。
为了建设新的设施,老剧院、居民楼、动物园,
甚至连一个供外地老人维持生计的蹦极台都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时代的浪潮中,个体的生活被迫发生改变,他们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就像那些被抛弃的狗一样,只能无奈接受自己的命运和变迁。
被时代抛弃的隐喻,管虎用了三重困境来展现。
一次,他试图追回剧团被偷的钱,结果意外发生,导致胡屠夫的侄子
(偷钱的人)
从悬崖掉下死了。
出狱后,胡屠户对他的怨恨未减,常向二郎施加压力,要求他向死者忏悔。
跟不上时代,二郎知道自己需要适应一些
新的规则,包括如何融入团队和按规矩行事。
只有二郎的身姿僵硬,站着不动,手中的酒杯成了沉重负担。
领工钱时,其他队员都是先向队长敬酒表示尊敬再领取工资,二郎却对桌上的酒杯视若无睹。
在邻居的葬礼上,二郎坐在儿童桌,犹豫地举起酒杯,想向队长示好,最终错失时机。
不遵循
社会
规则的人,就会被时代淘汰。
家里有父亲和姐姐照顾他,走到哪里大家都叫他“大明星”。
但现在虽然人们还经常提起他的过去,但这种巨大的反差感只会加深他内心的困境。
在这段共同的隔离期中,二郎通过连续的善行和关怀逐步打动了黑狗,赢得了它的信任和忠诚。
这次经历不仅是二郎对黑狗的物理驯服,也是情感上的互相理解和接纳。
面对可能的死亡
(狂犬病)
,二郎经历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当他们最终都安全无恙时,二郎“向死而生”。
他的行为,相较于之前的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
鼓励旧日队友继续追求音乐梦想,对胡屠户伤老骆驼大打出手,面对领养黑狗时巡防队的耳光予以回击。
其实,黑狗也是另一个二郎,自始至终
无法融入同类。
可对于动物来说,再上路,哪有那么多的原因和理由?
二郎在最后露出了一抹微笑,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
第一次他在寻找黑狗时,明明可以选择别的路,却偏偏选择了独木桥,并因此跌落。
第二次,尽管之前已有不愉快的经历,他依旧选择相同的路线,并再次摔下去。
第一层是技艺上,
他
曾是特技摩托演员,纵横赛场上,如一匹狼般独行,骄傲而孤独。
十年劳改生涯,虽然剥夺了他的自由,却未能完全摧毁他内心的狼性。
第一次他选择独木桥,他是想证明自己,尽管时光已逝,身体已疲,他的本领和那份属于狼的孤傲依旧未丢。
独木桥,就如他十年前的「意外」一样,其实是人生的坎儿。
因为他明白,生活就是这样子,不管你如何努力,独木桥都会一直在那。
人生中会有很多独木桥,也有很多独木桥你都无法冲过去,但这不代表你的生活就会停滞不前。
孔雀在窗边观察,老虎闯进街头,猴子忙着开灯,灰狼已经消失,而人们聚集在流浪狗的地方观看日全食。
小到社会边缘人回乡后的种种挣扎、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救赎;
大到乡镇的拆迁与发展困境、时代背景下的悲哀......
当然,如果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主题的庞杂并不是电影的槽点。
主题庞杂,就会造成电影在深入挖掘每个问题上都显得力不从心,
未能形成有力的叙事和情感共鸣。
按理说,这10天,是二郎和黑狗,彼此情感逐渐升温的过程,
但管虎只用了几个镜头来带过。
这些片段单独拿出来,挺温馨的,但要放在电影里,流水账一般,并没有造成良好的效果。
如果当时有BGM,这段戏都能拍出一个《人狗情未了》的MTV了。
观众很难从这些简短的交流中感受到二郎和黑狗之间真正的情感连结。
一个漂亮的女人,和一个男人相处了短短几天,见面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男人呢,10年劳改犯,没钱、没住所、没工作、生存困难、父亲、姐姐远离他,成年孤儿。
二郎在车里脱裤子给人展示伤口,也不愿意解释自己被狗咬的事情,这个行为让人费解。
虽然电影有意设置他的失语来表现内心的彷徨、迷茫,
可失语又不是真哑巴。
通过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和医院二郎拔管
准时准点
送走父亲,强调时代的进步与个体悲欢的对照。
可以看出,这次管虎试图回归现实主义的风格,但却未能真正触及到底层人民的实际生活。
这与他以往的作品如
《生存之民工》和《上车,走吧》
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早期作品中,
现实生活的描绘是核心,而各种符号和隐喻只是增色。
《生存之民工》中二手玫瑰乐队的歌曲《生存》和《上车,走吧》中黄渤的标志性吆喝,这些都紧密地结合了电影的主题,加深了影片的现实感。
可在《狗阵》中,这种现实主义的表达,
变成了一系列符号的堆砌:
遥远的西北小镇、灰暗的荒野、假释出狱的罪犯、游荡的野狗群、老人的沉默、破烂的房子、
奥运、地震、拆迁的动荡、
神志失常的人、日全食、断裂的独桥......
这些元素,乍一看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印象,却因
过度使用
而显得故作深沉。
“他们眼里没毛病、正能量的片子,放到国际儿童电影节去展览都会被笑幼稚”。
整个电影看起来像是
一场架空的寓言剧,而非真实的生活写照。
削弱了个体命运与历史背景的真实呈现,显得有些不必要的矫枉过正。
如此,影片
既不是彻底的失败,也难称佳作,只能是一部“蹩脚之作”。
假文艺,真矫情
经常伴随着
故事性弱、晦涩难懂、装腔作势、沉闷、犯困
等贬义词出现。
沉闷、空洞、一团糟、符号堆砌、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成本低廉、非标准化,少了许多商业元素的堆砌,更具感性和创作者个人化的表达
,
是艺术片区别于商业片最鲜明的特点。
文艺片最重要的是,创作者
“用影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所以,
在《刺客聂隐娘》中,他拍的是自己脑海中的江湖——
第六代导演的大多数作品,
基本都是从个人经验出发,通过个人经历和情感遭遇表现一代人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