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立德融金集团
迈企网(www.maiqi-ld.com):并购、股权买卖、定增信息速配平台,规则整合、精准对接、协作共赢。迈企网微信公众号:maiqi-ld-com及maiqi-ld-com6。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纬创投  ·  华昊中天今日港股上市 |【经纬低调新闻】 ·  5 天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重磅!产业互联网"A计划"启动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立德融金集团

上任479天,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开出了这三张“药方”

立德融金集团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6-15 11:35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刘士余:“风平浪静好行船,资本市场没有稳定的市场环境,任何改革都无法推进。但另一方面,如不改革,资本市场就无活力,稳定就无基础。改革和稳定是相辅相成的。”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

作者丨谷枫 北京报道


“目前,市场确实存在分歧。”近日,一位资深证券业高管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交流时表示,市场逻辑和监管逻辑需不断协调,因为政策选择与市场有偏差就会出现副作用。


“但不用急,看清再出手,才能有好的效果。政策不急于一个连着一个出台或临时修改,有时候要有勇气让‘子弹飞一会儿’,不因市场短期波动而中止既定方向。”上述高管言谈中对于监管定力颇为期待。


刘士余在2016年2月20日正式上任证监会主席一职,如今已经过去479天,即将满500天。


而这一期间,刘士余监管核心理念在2017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表述最具有代表性,即“六”稳和“六”进。


在经历过股市异常波动后市场担忧政策过于保守、一味强调稳定的时刻后,“进”终于重新成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关键词之一;而一系列以稳健发展为基础的改革也由此展开。


事实上“稳”与“进”两字在当下监管政策论战的时点下也颇具解读意味。


上述证券业高管认为,市场的深层次问题有待全息扫描,梳理主线,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有赖于底层建设。可以说,如今的监管新共识正是在“稳”与“进”之间寻求平衡。



乱象频发


我们先将视野拉回至刘士余上任之初。


上任后一次在国新办参加新闻发布会时的发言,刘士余讲到:“我到证监会工作后,对资本市场花了较长时间了解各种乱象,开了眼界了,也是很受震惊。看到这些乱象,就找比较简单贴切的大家都能懂的词把每个乱象贴上标签。”


纵观太多问题和乱象,究其核心问题,最终又都落到了IPO提速并购重组收紧,和减持新规上来。事实上,这也是此次政策论战的三项核心焦点


以减持为例,尽管2016年1月初证监会再次修改了减持的政策。但这依旧无法阻挡包括大股东在内重要股东的减持乱象。


重要股东的巨额减持、快速减持、顶格减持、清仓式减持、变脸减持等现象就在股市交替上演,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东和相关主体利用“高送转”推高股价配合减持,以及利用大宗交易规则空白过桥减持等行为时有发生。在并购重组端,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便数次在发布会上指出目前市场上存在投机“炒壳”的顽疾,以及“忽悠式”、“跟风式”重组的问题。


而IPO的问题熟悉又具有新环境下的无奈。股市剧烈波动后,根据历史惯例,距离上次暂停重启不足两年的情况下,2015年7月IPO再次被实质性按下暂停键。


因此,在股市剧烈波动后的数月中,再无新股发行。尽管,此次暂停在当年11月随即重启,但二级市场的风声鹤唳依旧没有消弭,很长一段时间内,IPO发行的速度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要。也正是在这一期间,“炒壳”以及“忽悠式”重组等乱象愈演愈烈。



对症下药


从监管层的角度来看,既然市场乱象频出,也要按方拿药,有时候甚至不惜重症用猛药。


在刘士余上任的479天时间中,证监会在IPO端,减持端以及并购重组端均开出了药方。


从2016年末开始,证监会力推IPO常态化,对于IPO来讲,最好的解决手段无疑是恢复正常发审节奏,减少行政干预,让A股重新获得造血功能。


同时,证监会在并购重组端的改革更是坚决而猛烈。2016年9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旨在治理并购重组乱象,抑制各种形式的盲目跨界重组,引导上市公司专注主业,防止资金“脱实向虚”。


新规下对并购重组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6月13日,年内已经有超过100家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透露终止此前筹划的并购重组事项。


至于刚刚推出不久的减持新规,证监会也酝酿已久。并一次性封堵了包括过桥式减持,清仓式减持等诸多减持漏洞。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减持新规发布前,对减持行为的约束有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市场也因此存在很多借机炒作的机会,潜在风险明显。而从新规发布后的这段时间来看,这些漏洞得到了一定填补。”



寻找监管新共识


治乱用重典,证监会在并购重组、减持以及IPO打出的组合拳被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挥拳过猛,这也是此次愈演愈烈论战的导火索。


但从历任证监会一把手交替,稳定到再交替的过程中,从来不缺乏争论的声音。从另一个层次上来讲,监管新环境和市场新情绪之间需要找到新的监管共识。


从刘士余上任将近500天的时间来看,资本市场是动态变化的,由此监管共识的形成也是动态的。因此,这样的监管共识正在不断根据动态平衡的调整中实现。


近期IPO发审节奏暂时放缓便是证监会的一次尝试。而证监会日前“面对实践中还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在今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再进一步完善减持制度的调整”的表态更是这种调整的体现。


但最终,监管新共识也需要建立在长期有效机制的前提下,而并非一味得因为舆论的压力妥协从而破环长期的建设思路。


事实上,长期政策的定力不仅仅体现在此次IPO发审节奏上,包括投资者保护制度,退市制度等一众资本市场制度的建设均需要长效思考的统筹推进。


刘士余本人又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他讲到:“风平浪静好行船,资本市场没有稳定的市场环境,任何改革都无法推进。但另一方面,如不改革,资本市场就无活力,稳定就无基础。改革和稳定是相辅相成的。”


(编辑 松壑)


21君

小伙伴们,你怎么看待刘士余的这三张“药方”?


此前相关新闻报道:


刘士余年度命题:“脱虚向实”衔枚疾进

2016-12-31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

记者丨谷枫 杨坪 北京报道


不论是回头看2016年,还是展望2017年,“脱虚向实”都将是证监会工作的核心。


2016年12月30日,深交所围绕“上市公司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投资”出台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此举对资金“脱虚入实”有规范和促进作用。


提及2016年资本市场关键词,“监管”一词当仁不让。但监管并非盲目,今年以来证监会在上市公司以及机构业务等多个层面的监管均指向“脱虚向实”。


刘士余主席也在2016年上交所会员大会上强调,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坚决纠正脱实向虚自娱自乐。


与此同时,2016年12月16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不论是回头看2016年,还是展望2017年,“脱虚向实”都将是证监会工作的核心。


一路向实


2016年春节之前,“脱虚向实”的监管第一枪便已打响。证监会暂停了包括PE在内的类金融机构在新三板的挂牌及融资。


在谈及为何暂停这一类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和募资,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讲道:“此前新三板市场上,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也就是PE的管理公司频繁融资,融资金额和投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


事后来看,在新三板募资高达100亿的中科招商将大部分募集的资金用在了抄底A股和购买不动产,具体有多少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不得而知。


“设立新三板这个市场、发展这个市场的目的是要服务实体经济。一些机构募集资金的投向不是实体经济的话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位接近全国股转系统的人士也表示。


除了新三板市场之外,推动“脱虚向实”也在A 股并购重组市场有所体现。


近年IPO融资规模因为多种原因规模并不大,相反在国家一再鼓励和支持之下,并购重组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越了IPO融资。


因此,证监会层面也在企业并购重组端严控资金“脱实向虚”。2016年9月证监会修改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在打击壳资源炒作,严控忽悠式重组等多个层面落实促进资金“脱虚向实”。


“在过去的几年,上市公司‘不务正业’为了炒作市值,四处重组并购转型定增。而上市公司重组并购后的结果是主营业务没有做好,开辟的第二业务也没有做好。今年证监会在并购重组端的监管将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产业。”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人士认为。


华泰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也指出:“《办法》的修改是证监会‘脱虚入实’的延续,重组新规进一步清晰了”脱虚入实“的信号。”


证监会“脱虚向实”的另外一条路径在机构业务端,这一端监管的核心思路是去杠杆化。


分管机构业务的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也在2016年多个场合屡次表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近期李超出席某论坛时的一次讲话,他讲道:“部分机构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业务转移等途径,在不同属性的业务之间腾挪资产,将业务从监管较严的市场转向监管相对宽松的市场,变相规避监管规定。有的产品‘明股实债’,以‘资管’之名行‘借贷’之实、叠加杠杆,风险在不同产品、不同机构、不同市场间传导,削弱了宏观调控、审慎监管的有效性,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其中两项政策最具有代表性,首先是证监会2016年指导基金业协会修订《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2015年3月版)》。


另外一项,则是在基金子公司野蛮生长数年后,2016年末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


“目前管理层希望能够发展直接融资,引导资金脱虚向实,而证券类机构过多参与的通道业务、类信托业务则仍然是在间接融资体系内加剧资金空转,严重阻碍了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当中。”一位基金子公司的高层曾指出。


而李超也特别指出,机构应当 “紧密围绕实体经济,真正创造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产品”。


对于,2016年证监会在脱虚向时方面做出的努力,2016年12月30日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针对上市公司严控忽悠式重组,打击壳资源炒作,而在资管行业,降杠杆,去通道化,这些表态和举措,都是可以说明证监会在推动”脱虚向实“。资本市场现在很多资金都在加杠杆,这些问题确实比较严重。”


协同促进


事实上,“脱虚向实”并非证监会一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在2016年中,证监会也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监管和引导。


“脱虚向实的核心,我认为还是要对表外业务要进行限制,这一方面证监会能做的工作有限,需要同央行以及银监会这些机构多协同。”前述中金公司人士讲道。


2016年11月初,部分券商和基金公司接到各地证监局的通知,通知要求各机构加强场外衍生品交易的合规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并展开自查。


通知中明确禁止了“不得为客户提供融资或者变相融资服务”等五种情形。


而这份文件也被看做是与之前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42号文)及证监会八条底线等降杠杆文件的进一步配套。


42号文曾提及非信贷资产分类要实行穿透式监管,此次证监部门要求券商资管不得为非标资产规避监管提供服务或便利,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和银监42号文实现了“协同监管”。


除此之外,在2016年末,证监会联合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也可以看作是证监会协同其他部委推进“脱虚向实”的案例。


李迅雷便指出:“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是值得做的,有利于盘活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因为‘脱虚向实’是一个大的概念,大的概念下,一定要把更多的钱用来做实业。”


“PPP是国家战略,是解决我国‘脱虚向实’的重要抓手。国家通过PPP 的形式将这些钱从虚拟经济中‘挤出’到实体经济中。同时,房地产、制造业增长势头减弱,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挑起大梁。推进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毫无疑问会加速有效提高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促进相关企业订单落地,改善现金流、降低表内杠杆、优化盈利能力,最终达成促进资金脱虚向实的目的。” 另有一位光大证券研究员2016年12月30日对记者分析道。


推荐

阅读



深度!A股最大机会:未来五年,很多十倍股就在这些行业中(名单)


就业率低,薪资少,这些专业被亮红牌了!那“绿牌专业”有哪些?

本期编辑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