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花间堂,也许有两个极端,一是住过一次便会爱上,还有就是未听说过,还不了解它。
这个现实中的乌托邦,也许你只需要轻鸿一瞥,便想要醉卧在其中。
上个月,花间堂创始人张蓓的一篇告别文,在民宿圈里引起一片骚动。
“我尽全力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不后悔也不留恋,是一期一会。接下来我愿意再用若干年时间,去做今天的我认为更纯粹更有创造力的事。”
张蓓虽然退出,相信花间堂还是那个“花在堂间,人在花间”的花间堂。
“花间堂”之称,来自张蓓童年的一段回忆,小时候生活在花草茂盛的四合院里,那是她孩提时最幸福的时光。
花间堂超越了一般传统客栈的思维,每一处的选址都在风景优美的旅游度假区内,与当地独具风格的文化融合。
从2009年的丽江“植梦”,到如今南浔“求恕里”,花间堂始终用心传播美好与欢乐。
八年来,花间堂先后在丽江、香格里拉、阆中、苏州等地,留下了19处惊艳的印记。
花间堂的第一家院子——植梦,于2011年4月在丽江开花,梦开始的地方。
后来张蓓说:“人间如梦,是早就有的感慨,因此,花间堂的第一个院子取名‘植梦’,大概是因为,我是彻头彻尾赞美梦的人。”
原是纳西族中医世家“绍恒堂”和氏的老宅,植梦院完整保留了其古建筑风格,极具特色的“四合五天井”纳西院落,通透敞亮,木雕精美。
丽江的风土人情,沉淀出慢节奏的生活步调。
穿越闹市,推开大门,浓浓的生活气息迎面而来。
院内溪水环绕,到处都是水流,即使在发呆,也是有伴奏声的。闲庭信步私人花园,此刻谁说坐井观天不是一种幸福呢?
这里所有一切都传递出主人的细心,每一处都流露出自然祥和的本色,在阳光下,像一首宁静的诗、美丽的梦。
香格里拉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高高地立在龟山上。
花间堂与转经筒咫尺之遥,住在这里,推开窗,会听到转经人的祈祷声。
以冥想为主题,将地方特色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呈现出典型的藏族风格,靠窗的冥想台,你可以静心打坐,也可以品茶观景。
庭院沿着山体层层向上,在顶层的露台上,可以看到古城全景,更能远眺神圣的松赞林寺。
五幢小楼,每幢三层,彼此相连又相对独立,宛若高洁的灵魂,在静谧的修行中,与众生呼应。
房间里的收藏物很多都是有故事的,不经意间触摸到的东西,也许就有一段沧桑的过往。
置身其中,时间已然凝固,只有飞扬的灵魂和粗犷的风,带着前世的记忆,呼啸而过。
有人说,东方文明看苏州,苏州繁盛看山塘街。
山塘人家紧靠山塘桥,枕河而立,与喧嚣咫尺之遥,却能闹中取静,仿佛置身于时光之外。
共有28间客房,保留了苏州民居本身的特质,呈现出其自然拙朴的原始形态。
因为是老房子,所以房间里会有一两根柱子,利用灯饰的搭配,让多余的柱子艺术气息十足。
院落中,茴香餐厅、花间书苑、花间拾零、会议室、写经室、亲水露台、儿童游乐区等一应俱全。
山塘人家是第一家O2O花间生活体验店,所有体验过的美好,都可以订制打包。
将繁华的过往收入鲜活的当下,以宁静的姿态浸入这段千年的时光中。
丽则女学由古风园和丽则女学两个部分组成,丽则女学曾是民国初期名媛淑女教育启蒙之地。
六柱八字式的百年校门岁月不改,完整保留百年前江南一代的校门形式。
如今虽不闻当年莘莘学子的读书声,但依旧遗留着民国女校的韵味,花间堂充分尊重了建筑的原有空间。
客房位于古风园内,“碧玉雅居”、“豆蔻雅居”和“花漾雅居”以及对应的色彩与材质元素,讲述着一个女子的成长旅程。
入住其中,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春回忆 。
将一个时代的历史浓缩在花间生活,让每一个当下都洽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求恕里落脚在清雅的南浔古镇,洗去一身的风尘仆仆,旨在让生活慢下来。
由嘉业藏书楼主人刘承干的别墅修缮升华而来,主人淡泊名利,不求仕进,故以“求恕居士”自居,因此别墅命名为“求恕里”。
在保留旧貌的同时,设计上追忆过往生活,融入了南浔当地的特色。
整体设计以“藏”为宗旨,将属于江南的富、雅、韵深藏于高高的门墙之中。
客房以“藏静”、“藏墨”、“藏溪”“藏韵”命名,“藏静”意指南浔儒商府邸幽静雅致,“藏墨”用以表达别墅主人爱书痴书……
求恕里属于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整个结构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
西洋门楼上刻“鹧溪小隐”四字,“小隐”二字则让观者仿佛体会到别墅主人胸怀恬淡的心境。
花间堂的每次改造,都尽力保留老宅原有的精髓,同时又与当地的文化融合,以独有的方式为我们沉淀出一片纯净的身心休憩之地。
如今,花间堂已经成为旅行中的一处风景,而每一处花间堂,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丈量。
无数住过花间堂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幻想出来的客栈,一座花丛中长出来,可以把客栈当做旅行目的地的房子。
在这里,放慢的不仅是相机快门,也不只是生活节奏,还有你那颗在城市里四处奔走的心。
邂逅在花间
俯拾即是美好时光
(
文、图 |
@花间堂官方微博
,旅悦悦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