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体经济问题与国外比较,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最明显的就是产能严重过剩。产能过剩如同沉重的包袱,只有去掉这个包袱,实体经济才能轻装上阵。
最近一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去除过剩产能的重大意义,今年初在河北张家口市考察时再次明确指出,去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硬骨头。这些年,受经济增速放缓、生态环境约束和国际市场低迷等影响,我国煤炭、钢铁、水泥、建材等不少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以钢铁为例,全国的生产能力达11亿吨至12亿吨,而市场需求仅6亿吨至7亿吨。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势必导致产品销售不畅,企业只能打价格战、搞恶性竞争,其结果或是利润微薄,或是陷入亏损,有些企业甚至资金回笼困难,亏损不断加大,拖欠的工资和贷款越来越多,职工很痛苦,银行也很痛苦,而且是越拖越痛苦。
煤炭行业的人士说,卖一吨煤的利润买不到一瓶饮料;钢铁行业的人士也说,钢材卖出了白菜价。这种状况非但企业受不了,整个行业发展亦难以为继。怎么办?长痛不如短痛,只有果断地去除过剩产能,对相关企业进行“清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供求关系,恢复合理价格水平;才能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才能让一些产能过剩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看到新希望。
去年以来,我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狠抓“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市场供求关系看,钢铁等行业的过剩仍然是绝对过剩,不是相对过剩,必须继续推动这些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去产能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一步。其中,关键是处置好“僵尸企业”,抓住这个去产能的“牛鼻子”。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坚定不移处置“僵尸企业”。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高度重视和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现在,全球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此,我们应当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内市场供应和经济发展根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海外转移一部分比较富余的产能。
与此同时,还要着力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我国许多行业“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不仅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而且很难做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在上世纪汽车工业刚刚发展的时候,美国有200多家汽车制造公司,现在只剩下3家公司。而我国目前仍有1000多家汽车企业,过于分散。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由分散走向集中是必然趋势。眼下,去除过剩产能、清理处置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为一些优秀企业的并购提供了良好机会。鼓励和支持并购有利于迅速提升行业集中度,进而聚集研发资源和力量,改善经营状况和供给体系。对此,各地都要做企业并购的促进派,不能单纯考虑税收和就业,采取各种办法挽救濒临死亡的企业,或者对并购设置种种障碍。
应该强调,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未来承受的痛苦将比去掉这些产能更大。对于不少行业和企业来说,只有经历去产能的阵痛,才能凤凰涅盘、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