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商报  ·  龙抬头吹响集结号,健步跑等你火速来报名! ·  16 小时前  
华商报  ·  龙抬头吹响集结号,健步跑等你火速来报名! ·  16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爱读书了?

维舟  · 公众号  ·  · 2024-04-25 21:00

正文

“年轻人不爱读书”,这在国内似乎不算是个新问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人这样哀叹,但现在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新动向:“不读书”的现象正在向上蔓延,别说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的中学生,甚至连按说应当钻研学问的研究生,也不怎么读书。

根据2022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6本;其中未成年人(0-17岁)10.93本,虽然过去两年青少年阅读量在不断增长,但相比美国 K12 学生的28.6本( 著名 大数据公司Renaissance2022年最新数据)还是差距很大,只占到1/3。
数据来源: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Renaissance报告截图

以往,当被指责“不读书”,当事人多少有点愧意,这至少表明双方还有“不读书是不对的”这一共识,现在有些学生不读书还理直气壮。
不久前,有大学教师在豆瓣上吐槽学生不读书,却意外遭遇炮轰,因为那位学生的意思是,读大学本来就只是谋求好工作的一个手段,混张文凭而已,如今压力如此之大,拼成绩都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去读书?讽刺老师劝学只是透着“爹味”的说教。
#01
不读书的根源
像这样的争论意味着,“不读书”只是个表象,但它内在所深藏的问题,不仅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可能远比一般人设想的更为严重。
在此首先有必要澄清的一点是: “读书”本身在汉语里就有着复杂多面的内涵,不同人的理解往往并不一致。
当一位大学教师抱怨学生“不读书”时,所指的并不是说他们连教科书、漫画书都不读(那些甚至都不能算是“书”),而是特指非功利、非娱乐的那种自由阅读——比如人文经典。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密度信息,对阅读产生了深远的冲击,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对年轻一代的信息获取所带来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会低估。
对现在的学生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出版的书籍上印的,可能大大滞后于网上实时更新的前沿动态,在很多领域,都可能存在2-3年的时间差。
在网剧《一起同过窗》第三季第9集里,有这样一段情节:林洛雪发现毕十三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就翘了两节课,但毕十三却满不在乎地说,“那堂电视节目市场研究没有任何用”,因为课堂用书是2008年出版的:
一堂研究课完全与时代脱节,既没有信息量,也没有时效性,那我们学它的意义何在?如果想要充实这方面的知识,不如多上网看看最近更新的论文和资料,反而会更有效。”
如果说对古典文学、理论物理学这些领域,这一点还没那么重要,那么在信息技术、数字营销等领域,这就可能是致命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自己的竞争力,很多学生就采取一种分心的双重策略: 一边上课攒学分、拿文凭,另一边紧跟网上的最新动态。
问题并不在于“不读书”本身,而在于人们对“读书”这件事的认知是极其功利化的: 读的任何书,要么是有助于将来找到好工作,要么是能让自己消遣放松,不愿再额外多花一点精力去看那些不能立即带来什么好处的“无用”著作,因此老师您就少废话了。
公平地说,确实学生也很苦,尤其这两年来,年轻人就业难,所谓“毕业即失业”,底层连吃饭都成问题,这给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自顾不暇之下,文凭也愈发像是谋生的敲门砖。
在大学扩招多年后,现在给人感觉“满地都是大学生”,像“海归入职街道”之类的故事,意味着学历已经大幅贬值,现实是:好工作的增幅远远跟不上高学历人才培养的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觉得一般的学历已没多大用,大学快变成技校了,加入考研大军也是为了镀金,但这导致竞争更趋白热化,全社会都陷入“内卷”的漩涡,以至于出现了各种对“小镇做题家”的嘲讽。
实际上,不但对“小镇做题家”的鄙视是新现象,就连对他们的推崇也是没多少年的事。在我老家崇明,大致在1994年之前,最吃香的不是刷题高考,而是读中专,海外劳务输出的则更因见过世面、赚过美元日元,嫁人时也身价看涨。
当时“读书无用论”的另一面,是社会认可的成功道路不止一条,上大学未必是最好的;然而当下的“读书无用”全然是另一番意味: 由于价值取向严重单一化,不给不同道路的活路,只凭兴趣的无目的读书已变成了奢侈。
在这样的重压下,大学生、研究生选专业都不是按自己兴趣来选,只能按“容易就业”来选,这自然又会影响上学时的心态。
在理工科,这种现象甚至更为严重,因为缺乏通识教育,这些学科的学生除了专业课、英语、思修等必修、辅修的教材之外,几乎一本书都不需要学生阅读,甚至心无旁骛不读书的人才能专心致志考到高分,这就又加剧了逆淘汰。
就像有人质问的:“如果不是要上三十个学分的课写十几篇论文,谁不乐意多读几本书?”
为了能就业,很多学生还忙于在大学期间找实习,据说有4份以上实习经历的简历,HR才会多看一眼。兼顾不过来时,甚至出现诸如“花钱找人替自己上课,自己去实习”这样的怪事。
疫情之下,还有的申请到国外的研究生课程后,一心两用,一边坚持上网课,一边在国内实习,拼是够拼的,但可想而知,这又会大大挤压原本就有限的读书时间,使得人们愈发不想、不能好好读书了。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学术体制内的很多工作也都是无效的,连导师们也往往没什么时间读书了。如果说对学生们来说,指挥棒是“文凭”,那么对教师们来说,指挥棒就是“论文”。
现行的评价体系之下,教师们为了发论文,只能疲于应付各种任务,要读也多是读各种培训教材、学术著作,已经没有多少闲暇的时间去看一些人文经典来陶冶情操了。
在这种情况下,说“学生不读书”仿佛就成了一种精英主义的轻佻指责,给人扣一顶“不学无术”的帽子,却不理解他们的苦衷,甚至有人觉得,能说出“学生不读书”的教师,本身就是站在评价链顶端的“老教师”,他们“实验有研究生做,论文有研究生写,项目打理有年轻老师做,他当然有时间有精力去批评:我们的学生一年连一本书都看不到!”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你深入去体会每个人的处境,会发现他们都很难,甚至都不应该指责,到头来,这番争论像是底层互害,双方都受困于一套不尽如人意的体制。 但如果是这样,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02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
“年轻人不读书”的问题,其实是挺悲哀的。这里面的一个关键点是: 大学乃至研究生院,都“高中化”了。 很多学生哪怕读到硕博,仍然像是在以备战高考的心态在读书。
这已经成了他们长久以来的惯性,所谓“读书”就是心无旁骛地向目标冲刺,一切都要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最终是为了拿到通往成功的敲门砖,因而这样的读书也毫无乐趣和热情可言——试想想,高考完之后,我们都是立刻把教科书当垃圾一样扔了满地,谁还想再多看一眼?
与此同时,在另一端,大学阶段又提早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变成了像是职业培训,学生来到这里读几年书,只是为了拿到一张进入职场的通行证。
本来大学是在就业之间最后逍遥、自由探索并发现自我的几年,现在这段时间也被大大挤压,提早就开始为进入职场冲刺。
这种现象当然不是今天才出现,二十多年前就曾听人抱怨过,重点大学中文系的本科优秀生,有些在入学之前读过的课外书竟还不到十本,但近些年随着学历贬值和竞争加剧,这种“高中化”的现象看来已蔓延到研究生阶段。
这种“大学的高中化”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幼态持续”——本应当成长、蜕变的个体,却迟迟不能转向成熟。 把大量精力都用于内卷的结果,是很多年轻人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都相当狭隘,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就只有这一角。
问题在于,对一些还有理想的高校教师而言,大学本不应如此,它应当培育真正的人,而不是如此功利的工具人,那些很会考试的学生,往往反倒是相当无趣或难以做出学术创新的。
现在的考试制度在激烈竞争下出现内卷,却难以选拔出那些以学术为志业的非功利性人才(因为他们考试不一定强),或即便有,也难以保证他们将来能以此安身立命。甚至可以说,绩点就是用来扼杀人的创造力的,它和想象能力恰好成反比。
漫长的科举制已经让无数中国人付出过代价:考试无法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为创造力恰恰需要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思考,而这些都与自由的阅读分不开。
抱怨学生“不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些老师教育理想的失落,本质上,这不是为了吐槽学生,而是忧虑这样下去, 大学将彻底沦为一个批量生产文凭的工厂。
这不仅仅是大学的危机、阅读的危机,很可能也是那些年轻人才未来的危机: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人可能是很容易被替代的,但如果没有不断的阅读输入思想,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价值的个体?
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读书对于人们未来的成功也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在影响。桥本健二在《新型日本阶级社会》中发现,“新中产阶级”只有31.1%的人15岁时家里只有不到25本书,而下层阶级的这一比例则高达53.7%。
事实是: 虽然有些最新的信息还来不及印成书,但一味追逐最新的信息并不足以保证个人的竞争力,就深入的思考和洞察而言,读书仍是最不可或缺的渠道。

#0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