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镇雷
分享我的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提供纯原创最精华的产品相关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4 天前  
中国中医  ·  浙江:推广试点中药全链条追溯体系应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镇雷

互联网新人融入业务的三个必经步骤

王镇雷  · 公众号  ·  · 2019-06-17 22:40

正文


最近几个月接手了一块新业务,从最开始和产品经理互怼到现在和谐相处、共同进退,确实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


工作前几年我对接的业务比较稳定,至少一年的时间里足够我去和伙伴们磨合,或者发现新的创意。


但随着所涉及业务越来越前沿,变化也愈来愈频繁,就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正巧最近又是校招生和实习生的入职期,就想写一写关于新人如何一步一步、快速地落地一个业务。


了解抽象概念和特定用语



所谓的抽象概念,其实就是指沟通中那些不通俗的特定词,可能是专业词汇,也可能是习惯用语。总之,在一个成型的团队里,一定存在若干这个团队特定的用语。不了解这些抽象概念和习惯用语,连最基础的沟通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我来阿里巴巴上班的第一天,还没坐到工位就被师姐拉去开了一个评审会,初来乍到我还带了一个本子去做一些记录。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整个会议中充斥这一堆听不懂的词,让我写了整整一面纸:心智、抓手、扁平、信息穿透、共振……尤其是阿里特色的“心智”,真的是花了很久才明白,并能慢慢解释给别人听。


心智就是产品给人最直接、纯粹的印象和认知,比如猪八戒的心智是好吃懒做,沙僧是老实巴交...


抓手来源于单词“Handle”,也就是公交车上那些顶部的把手,让你能抓住站稳,形容一件事中的核心竞争力和立足点...


共振,大概就是指几个不同的东西能够共用一些数据和技术能力,互相提供支援,让1+1>2...


除了这些“装逼”的词汇之外,自然还有一堆专业术语:转化率、曝光点击、宽口径、七日回访等等。倒不是说这些数据类词汇听不懂,但当你不知道其具体定义的时候,是很难了解其真实含义。


因此,加入一个新团队或新业务时,一定要先花费几天去和大家聊天、沟通,记录下那些听不懂或者容易在定义上有出入的词汇,特别要搞清楚这个业务的数据特点,才能实现最基本的无障碍沟通。


真正了解业务背景



很多人都会去了解业务背景,但绝大部份人了解得又非常浅薄 —— 为的是能够在周报或者 PPT 里写上那么一句。


我个人认为,要清晰地了解一个商业模式,必须要接触基本的“财务模式”,说白了,就是你是否明白这个业务怎么赚钱:哪个环节成本是最高的,哪个部分是盈利的大头,目标用户又是谁。


很多人觉得这些是财务、CEO 才需要知道的东西,其实不然,不管你是做产品还是做设计,知晓数据细节都会对你的工作有直接影响。


举一个例子。京东 Plus 会员,198一年,请问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营收又依赖什么?


最烂的答案,收入 = 会员费。 就是京东对用户收取会员费,为用户提供购物折扣、赠送优惠券、退换无忧等权益。


一般的答案,收入 = 会员费 + 额外成交收入。 常规会员业务,仅靠会员费作为营收是远远不够负担权益的。更何况购物类网站一定要让用户觉得会员费能够“回本”,所以本质上都是在让利。那么营收还包含哪些部分呢?还包含依靠权益撬动用户的额外购买,所带来的利润。也就是说,有了这些权益,用户就会更多地在你的平台去消费,你就会得到更多的收入。


更好的答案,收入 = 会员费 + 额外成交收入 + 额外商家营销预算投入。 当商家参与你的会员权益让利后,他的商品成交会增加,用户也会增加,那么他就可能在你的平台投入更多的广告和营销费用。原本流入其他竞争对手或者电视广告的钱到了你的平台,自然成了新的营收。


不去了解这些细节,又怎么开展准确的工作呢?


熟悉业务过往



过往不等于背景。过往指的是这个业务、项目的前世今生:曾经是怎么做的,哪些做法成功或失败了,原因是什么?中途是否改变过大方向,为什么?现在的目标又是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