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柏祥:我之现象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9-06-23 06:2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大多数朋友只清楚“我”的一个现象、一个表象,但是现象是万象,万象又是虚幻。“我”作为一个人有很多面,要在单位当好下属、上司,要在家庭当好父母、儿女,要在社会上当好朋友,“我”就像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面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和含义。

人之所以比动物复杂也就在于此,不但是多面性的产物,而且这些多面的东西还是杂糅在一起,撕扯不断,难以弄得泾渭分明,一是一二是二的。也可以说,“我”是诸般矛盾的集合体,善良与邪恶,冲动与理智,幸运和厄运,上进与堕落,愚昧与通达,世俗与超脱,聪明与糊涂,多情与绝情,和谐与争斗,固执与圆滑,都会集中在“我”身上。

这个世界上,“我”是唯一的,“我”是最清楚自己的人,“我”的多面性就像参加一个化装舞会,戴着各式的面具或面纱,或妖艳或妩媚或冷酷,在人群中搜寻自己的舞伴。那么,面具后面隐藏着真实的“我”是怎样的呢?“我”的本质是什么?

从“我”的表象去深入,以求能透过现象抓本质,找到“我们”的本质、真相、那个真实的东西。

“我”字如果从中间锯开,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手”代表人身上的工具,“戈”就代表人身体以外的工具。“我”,在古人之意中便可理解为: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手持戈的战士(赵立)。但在当今的和平年代,很多人表现出了“我”的自利性,“我”就是“手”加“戈”,就是整天“手”头拿着一个“戈”跟人家争斗,为自己牟利,通常情况下“我”表现为争斗。

动物有没有手?没有的话,何来“猪手”一说?其实,所有生物都有手。手的存在状态很多,向日葵也有手,树也有手,只不过它的形态跟我们形态不一样,只要有生命一定有手。

那么,什么是手?我们所讲的手是什么手?这里,我们所指的都是哲学手,是生物索取的天然工具,和牙齿功能一样的。有人经常说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那如何看待猴子拉车?再问一个问题,若大猩猩背起火箭炮进入原始丛林,会发生什么情况?

如果把“我”字一“丿”拿掉,会变成什么字?

找。“找”那么一“丿”——既不是标准的一横,也不是标准的一竖,而是一“丿”。结合“我”所表现出来的自利性,这个时候是在没有一个标准的情况下寻求对于“我”的最大利益。

“我”的本性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它使得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然而,这仅仅是关于人性的一个声音,与孟子同时代的荀子就大声疾呼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究竟“我”的本性是什么?

具有欲望;可以将事情做对,但不一定能坚持;自成逻辑;感官享受的需求超过心灵的需求;需要社会。人的本性是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一个人不管是做出“善”,还是做出“恶”,都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即“利己”或者“为己”,也可以认为是“自私”。所以人的本性就是利己或者为己,即人性自私。因此,人的本性谈不上善恶,只是不断变化、运动,但却始终是自利的。在变化这一点上,人的本性具备“道”的特点,“独力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因此可以说“人之初,性本道”。

从《论语》和《老子》这样的思想中发现自古就有的道,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可以发现我们要寻找的东西。上图中显示了人在生命之初的人性相对接近,同时又接近道的特性。而随着生命的进程,人彼此间的距离也逐渐增大,不同的人显示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有的将婴儿时期的道保存得很好,有的需要通过学习来寻找迷失的道,也有的干脆完全离道而去。

“丿”,是不是没个标准,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大量的“我”没有明确唯一的目标,浑浑噩噩,明天这样过,滑到哪里算哪里,只求当前自利?

所以“我”是一直变化的,我没个标准地寻找目标,以求自利,作为企业家的我们是否可以加以引导,以求“我”与企业同利,形成一致目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