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谷趋势
决策者的首席情报顾问。2016胡润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自媒体50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宝  ·  最新筹码大幅集中股出炉 ·  13 小时前  
财经早餐  ·  【财经早餐】2025.02.04星期二 ·  2 天前  
贵州药监  ·  服务业继续发挥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 ·  2 天前  
贵州药监  ·  服务业继续发挥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 ·  2 天前  
896汽车调频  ·  时间定了!可能还要涨 ·  4 天前  
896汽车调频  ·  时间定了!可能还要涨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谷趋势

超万亿砸下,水运新基建汹涌来袭!什么信号?

智谷趋势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0-12 18:59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围绕港口改扩建和运河建设等水运新基建展开,涉及政策、投资规模、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文章指出,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大基建趋近饱和,水运新基建成为新的增量,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运河时代。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港口改扩建和运河建设成为中国水运新基建的重点方向

作者介绍了当前港口改扩建和运河建设的现状,包括投资规模、建设进度、目的和意义等。指出这是未来大基建的新方向,对降低物流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开辟出海口、打造经济增长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2: 水运新基建对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的影响

文章通过实例阐述了水运新基建对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的影响,包括节约运费、缩短运输周期、提高运输效率等。指出全球大部分经济活动和工业资本集中在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水运新基建对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观点3: 中国水运建设投资额大幅增长,显示新的风向

文章指出,中国在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水运建设投资额却出现了大幅增长。这表明中国正在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策略,转向发展水运等新型基础设施。

关键观点4: 民间对于水运新基建存在一定争议

文章提到民间对于水运新基建存在一定争议,主要集中在运河造价成本高昂等方面。作者指出,这需要平衡小账和总账的关系,考虑后期维护成本,以及水运对于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文

(楼市、大A都回来了,周六会议怎么看?2024年或许还有三个机会,点击上方预约按钮⬆️,锁定本周六晚19点S博士直播间。


作者 | 夏虫

智谷趋势 | ID:zgtrend


又一波大基建,箭在弦上了。

港口改扩建和运河建设,已经成为继高速、高铁之后未来大基建的又一新方向。

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主干线大通道,有序推进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淮河干流等干线航道扩能升级,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水运主通道”。


事实上,港口改扩建潮、运河建设潮都在兴起,累计超万亿资金在华夏热土上涌动——

相当于4座三峡大坝,或者8座港珠澳大桥等世纪工程的投资规模

这一轮“水运新基建”引发的巨变和洗牌,将影响财富的涌动和无数人的命运。


沿海港口改建、扩建潮,来势凶猛

去年3月,发改委印发《加快沿海和内河港口码头改建扩建工作的通知》,敦促各地充分认识加快码头改建扩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给出了不少政策支持,包括资金保障、流程优化等等。这不仅牵扯到出口贸易的做大,更关系到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政策一出,一呼百应。

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深圳港、天津港、大连港……一大批码头项目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部分沿海城市的港口投资就超过2540亿元。


不难发现,这轮大扩建,有两大特点比较突出。

一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内外贸需求,新建港口规模大、且投资额较高。

比如,青岛港新版总规指出,规划综合通过能力达到8.3亿吨,较现有通过能力再翻一番当地甚至喊出了“再造一个青岛港”的口号


世界货运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港,也计划投资约65亿元建设佛渡作业区一期工程。这也是继去年10月宁波港梅山港区6号至10号集装箱码头工程建成后,宁波港的二次扩容。

二是,这轮改建潮中,频频出现自动化改造,正在成为中国港口的“新标配”

当大洋彼岸的美国,正迎来50年来最大规模的码头工人大罢工大抗议,而与自动化码头渐行渐远之际,中国的自动化码头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

今年上半年,国港口就新增了7座大型自动化码头。

比如,去年年底投产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就是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改造后提升码头堆存能力26%,提升综合服务效率6%。

还有今年6月完成竣工验收的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这是国内首个系统化旧码头改造工程。

在这里,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巨大的桥吊自发将装箱从船上卸下,交由无人驾驶的小车运到堆场,随后全自动轨道吊会进行抓取和堆存。

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智能水平运输车(AIV)在作业,图源:上观新闻

以前,在这里配载一艘船要4个小时,现在5分钟就能完成一条船的配载工作。

目前,中国已建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有21座,自动化的干散货码头有28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

这不仅能降低成本,其稳定性和高效率也有利于吸引更多海内外客户。

今时今日,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物流渠道,已经被放到较高的优先级,影响深远。


河建设潮,声势更大。中国,正在疯狂“挖”运河。

交通运输部的《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提出:到2035年,中国内河千吨级航道里程达到2.5万公里。

但当下,中国能够承载千吨级的航道里程仅为1.5万公里,这意味着,还有一万公里量级的航道要在未来十年完成开通。

在这个背景下,国正进入一个“新运河时代”。


当下,起码有六大省份砸下超8500亿元,企图复兴内河航运——

江西,要砸3200亿元建设浙赣粤运河,超过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最长的运河,相当于北京到厦门的距离,誓要打破“环江西经济圈”的尴尬局面;

安徽,砸950亿建设南北走向的江淮运河,将长江和淮河连接起来,从此不必再绕道京杭大运河,这一项目已在去年通航;

湖北,计划砸748亿,打通荆汉运河,给长江来个“截弯取直”,解决长江中游的“梗阻”;


广西,砸680亿建设平陆运河,硬生生给自己造出一个“出海口”,这也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短的出海通道。目前进展过半,计划在2026年建成;

河南,更是砸下1416亿,谋划47个内河水运项目,一举融入长三角;

湖南,砸1500亿打通湘桂运河,进一步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圈,获得两大出海口。

对于内陆沿海城市而言,投入天量资金打造运河,有三个目的。

一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更好融入全国大市场;

跟空运、汽运、铁运相比,水运的承载力天然更大,最大的货轮甚至能达到万吨级别,这让水运成本更为低廉,仅为铁路运输成本的1/2,公路运输成本的1/5,航空运输成本的1/20。

就拿已经开通的江淮运河为例,其将水运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运费直接降低四分之一。

图源:地球知识局

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测算,江淮运河通航后,每年可节约腹地大宗货物运费60多亿元,降低沿线工业企业物流成本5%至10%,企业利润可提高1.6个百分点。

打个比方,昔日要在物流上花费100万的企业,今时今日借助运河的力量,可能就只要花费90万,能够省下足足10万。

而更低的物流成本,也就意味着对企业更强的吸引力。中部省份,或许能够凭借一条运河,吸引来更多沿海地区的企业。

一条运河,带来的不仅仅是价格更低的消费品、更强的招商竞争力,更是不少中部地区崛起的希望。

二是开辟出海口,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有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0%的工业资本集中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区,全球前50大城市中,90%都是港口城市。

最典型的,莫过于广西的平陆运河。

以前广西企业想要产品出海,只能绕道广东的广州港,但两年后,中国西南地区的货物可以直接从西江干流入海。

据预测,平陆运河将缩短入海航程约560公里,每年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节约的运输费用将超52亿元。

如此一来,也能大大提升我国跟东盟的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一带一路”水运通道。

部分城市,已经提前吃到了“运河红利”。

南宁市依托平陆运河建设的契机,正在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构建“港产城海”融合发展新格局,伶俐工业园区已吸引众多企业入驻。

向海而兴,不再是东南沿海城市的独有天赋,也能是昔日“望洋兴叹”地区的野望。


总体来看在高铁、高速公路等大基建都趋近饱和的情况下,水运新基建带来新的增量。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12.82万公里。与十年前相比,仅增长了1900公里,增速只有1%

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8.4万公里,全球第一;

中国铁路里程高达15.9万公里,仅次于美国,高铁的八横八纵,也基本成型。

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剩下的,很多是区域支线等“小修小补”部分,以及中西部地质条件较差的高耗资攻坚部分。

2023年,内河建设投资额却出现了大幅增长,显示了一种新的风向。


据交通运输部,沿海和内河水运建设投资乘数为1∶6和 1∶3左右。其拉动的就业和上游产业投资的投资效应,想象空间不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