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周航挥别易到之际,回顾他曾如何定义商业的“高尚”、赚钱的“有劲”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10 08:22

正文


虎嗅注:周航的去向开始变得很奇妙了,而且也让乐视和小米的关系变得奇妙了。

就在今天下午,新浪科技找到接近顺为资本方面人士确认,“周航已加盟顺为,出任投资合伙人”。然而还没等着消息发酵起来,TechWeb 从易到方面确认到“周航先生并没有离职”,依然是易到 CEO。

估计 TechWeb 这么早发出确认消息救了一大批动笔开写的公众号们,而如果已经动笔的也不要放弃,可以先把稿子压下,因为按照“惯例“来说,官方辟谣很可能就是确认的前兆。

周航加入顺为资本的消息中比较有趣的地方有两个,其一是新浪科技现在的文章是被改过的版本,原版本中的“顺为资本本方面人士”其实是“顺为资本管理合伙人许达来”。


其二是如果周航真的加入顺为资本并且还兼任易到 CEO 的话,那么乐视和小米的关系将变得很奇妙,因为顺为资本的另一个合伙人是雷军。

无论怎么样,在当事人出面发声之前,我们都只能搬小板凳吃瓜看热闹。

有一点似乎是可以确认的,从易到卖给乐视的那天起,易到创始人周航的离开就是迟早的事。其间的逻辑显而易见。而且乐视的路数风格完全不是周航的菜。

在2016年底周航给虎嗅写的一篇总结文中,他曾这样说,


毫无疑问,在一系列旋转、上升与更迭之后,现在的我,肯定是想获得有舒适度的空间去自由调整一段时间。这个想法,是我当下发自内心,最想做的事。



周航跟王微有点像。两人都是极具灵感、灵性与洞察力的创业家,是一个行业的先期进入者,但都在后来迅速变成资本红海的行业中不喜与不堪竞争压力,主动或被动地宣布退出,将一手所创企业卖给更有资本气质的公司。

与大量偏好用钱来把路砸开的CEO不一样,周、王总是在思考自己的公司在创造什么真实的用户价值、社会价值,甚至美感。这非常棒。然而可惜的是,这样的思维模式也往往让他们失掉了商业竞争的格局与速度。商业并不是艺术,后者绝对需要雕琢与时间,前者则需要在攻城略地与细致而微之间寻找平衡。

在周航变动之际,我们可以看下当年周航写的一篇关于商业和地理关系的文章,里面,仍然能看到浓厚的周航风格与用心。

《商业足迹与地理责任》

文/天创数码集团总裁 周航

报纸太快,书太慢;我既需要资讯,还需要思考;被裹挟在超快运转的都市生活中,杂志似乎成了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尽管现在市场上的商业杂志已经汗牛充栋,但我一直都期待着中国能出现一些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坚定的信仰,有使命感,并能做出穿透事物现象的深度思考和分析的杂志,它的安身立命之本不仅仅在于发行量,广告收入,甚至于广泛的影响力,而在于它的内容和精神能否带给读者一种正面的影响,包括启发、审美和价值观,并因此真正赢得读者的尊敬。

我一直在期待着这样一份杂志的出现。

回国后,偶尔听到朋友介绍一份新的杂志《锦绣》。它有着一个不太好明白的定位「国家商业地理」,它很厚,也更贵,图片不多,但文字量超大(每期有十七八万字,那就是一本大部头啊),随手浏览下来,尽管由于字体很小,读起来不能一目十行的那么轻松,但心里有一种感觉,它,或许就是我心中期待的那种杂志。

作为一个制度主义者,我一直都认为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作用下,地理因素和自然资源禀赋的作用越来越小,试图探究地理与商业的关系似乎是很牵强的,就算有一些例子,也难对读者产生推己及人的启发和思考。但这本杂志所透出的我所期待的那股气质,让我有了耐心等待和探究的热情。

在热心朋友的引荐下,我有幸亲身拜访了《锦绣》,并和孟雷,陈海两位「大笔」聊天。尽管我们的观点未尽一致,我们对纸质媒体的商业前景看法也略有不同,但这种抛开功利目的,更多的是精神与心灵的沟通实在是太棒了!我确信我爱上了《锦绣》,我喜欢这些「锦绣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让我对商业与地理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到哪里去营商?我们会考虑这里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人才、资金等资源是否充足?是否有我这个生意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有没有优惠的税收政策?甚至是有没有好的关系能帮我在这里开疆拓土?总之,我们希望在这里能赚到更多的钱。

到哪里去生活?现在,人们对居住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我们居住的城市环境优美,空气清洁,平安祥和,有更好的教育条件,能得到更高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相反,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希望它过于商业化。总之,我们希望在这里生活更幸福。

我去过世界和中国很多地方。要问到哪里是营商的好选择,我会想到深圳,鄂尔多斯,山西,温州……但很坚定,我不愿意在那里生活;要问到哪里是生活的好地方,我会想到温哥华,新西兰,丽江,珠海……但很遗憾,那里似乎不太适合开拓商机;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同时适合商业与生活呢?我会想到旧金山,西雅图,杭州,成都……

毫无疑问,我们都愿选择那些同时适合谋生营商又适合居住的「天堂」。这些「天堂」是怎么产生的?或者说真的是天生和稀少的吗?如何才能创造更多的「天堂城市」呢?我们个人,对此负有什么责任吗?

更早以前的人类是生活在原野和农村的,之所以产生城市,以至于城市是现代社会人类最普遍的生活地和生活方式,最大的驱动力是商业。没有贸易的需求,没有集中和规模生产的需求,就不会催生城市。可以说,城市其实就是商业足迹和产品的产物,什么样的商业决定了什么样的城市。果真如此,那我们营商所为就决定了我们在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当我们建了一个无比丑陋、不用几年就会被后人炸掉的大厦,当我们赶工修了座白痴般的立交桥,当我们建了个自己都不愿去住的小区,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吗?当我们把阜新挖空了,地陷了,然后拍拍屁股走了,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吗?当我们在汉水河上修了900多个大小水电站,而导致它断流发臭,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吗?当我们为了成为乳业世界第一,让过多的牛羊把草根都啃光,草原变成荒漠,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吗?还有,我不知道再过若干年,大庆的石油抽完了,鄂尔多斯的煤挖光了,丽江全变成酒吧了,那里会变成什么样?

当我知道商业地理这个概念后,在我未来的事业中,我会思考,这个生意会给这个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它会给这里的居民带来幸福吗?它会粗暴的霸占这里的资源吗?当它消失的时候,会给这里留下难看的疮疤吗?当它离开的时候,这里的人们会怀念它吗?我希望在我心里,这些答案都应该是正面的,哪怕因此少赚了很多钱。因为,我认为这样的商业更高尚,更有价值,更值得你用一段生命去经营。反之,你可以赚很多钱,但答案都是负面的,你觉得这些钱赚得有劲吗?

当我悟到一点商业与地理的关系时,感到一种豁然。

(本文发表于《锦绣》杂志2010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