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2 天前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2 天前  
大数据文摘  ·  刚刚,「诺奖风向标」2025年斯隆奖出炉:2 ... ·  6 天前  
大数据文摘  ·  风投式思维:哪吒2和DeepSeek背后的共 ... ·  6 天前  
数据派THU  ·  政务系统拥抱DeepSeek,会带来哪些改变?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红红火火的丹麦造陆运动,和它恍恍惚惚的“硅谷梦”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19-01-22 18:38

正文

硅谷,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谁都想朝圣,也谁都想模仿。而在各种花样百出的“XX硅谷”中,欧洲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劲敌。


不过,往常提到“欧洲硅谷”,我们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可能是瑞典,一个全球人均独角兽(估值达10亿美元的科技创业公司)数量最多的地区,坐拥Spotify、Skype、True Caller 等知名互联网公司;


也可能是英国,那里是欧洲最强大的人工智能中枢, 19万科技公司聚集的伦敦更是有着像DeepMind这样的顶级明星。



亦或是德国。全球AI论文产出最多的10家科研机构中,德国占到3家。并凭借强大的工程背景,在仿生机器人、智慧工业、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领域都颇具竞争力。


跟这些星光璀璨走花路的邻居相比,丹麦不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影响力上,存在感都相形见绌。


因此,最近丹麦准备建九个无人岛打造欧洲硅谷的消息传出,立刻让全球人民满头黑人问号,连他们自己的民众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投出了“反对票”。


不过,丹麦的“硅谷之梦”,大致可以看做是整个欧洲大陆的一个缩影:如果高科技之潮迟早要席卷全世界,本土国家又为什么在建“硅谷”这件事上屡战屡败?


愚蠢还是新生?

丹麦用9座人工岛做一场“硅谷梦”


今年1月,丹麦政府和根本哈根市长,共同宣布了一块310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垦计划“Holms”,其中包括用填海的方式建造9个人工岛,用来发展绿色科技和创意产业,整个项目预计于2040年完工。


该项目公布了一些未来商业计划,比如建立一个北欧最大的废弃能源处理工厂。可以将150万居民的生活废品和废水转化为清洁的水、资源和沼气。加上蓄热、风力涡轮机和其他绿色技术,预计每年将减少至少7万吨二氧化碳,并生产30多万兆瓦的清洁能源。


每个岛屿还有一个自然带,用来打造绿色游憩区,设有单车道、水上运动设施及观景台,为游客与动物们提供惬意的娱乐活动场所。



但是,尽管官方人员声称此举将有助于增加丹麦的国际竞争力,打造“欧洲硅谷”,未来将吸引380间企业进驻,创造3万个就业机会。但民众们显然没有那么好忽悠,纷纷提出了反对意见。


毕竟与政治家画出的大饼相比,引入外来劳工可能扰乱当地的交通系统,带来文化冲突以及当地人工作机被抢走、加剧不平等的担忧,恐怕还更真实一点。


更何况这个项目一旦被国会通过,除了依靠卖地获得建设资金外,还要动用大笔政府财政和退休基金。在没有清晰合理的商业模式和更好的城市空间解决方案之前,贸然花费重金开疆拓土,自然很难得到支持。


理想丰满,现实总是骨感:

可望不可即的“硅谷”


从事实来说,丹麦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有一些优势的。


首先是哥本哈根的商业环境友好度,税率低,办公室租金也十分美好(比斯德哥尔摩低50%,比柏林低20%),让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运营,解决中小微创新企业的资金困境;



劳动力市场也很优质。雇主不需要支付社会保障费用,用人机制更为灵活。并且,丹麦的教育质量以高水准闻名,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支撑高科技产业的人力需求。


另外,丹麦的可再生能源、工业机械化、基因生物等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社会的信息数字化水平很高,也并不缺乏这方面的高科技企业。比如前不久就有来自丹麦的创新企业,发布了名为Corti的AI助理,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软件,利用机器学习判断来电者的言语线索,判断出患者是否心脏病发作,准确率高达95%。



政策和学界方面的动静也不小,2018年1月发布的《丹麦数字技术增长战略》,每年拨款 1.25 亿克朗,用以发展AI、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丹麦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也已经将人工智能引入了本科课程,培养未来人才。


可以肯定的是,丹麦在欧洲甚至世界的高科技版图中,将会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那么,为什么一旦打起“欧洲硅谷”的小算盘,就被群嘲了呢?


当我们谈硅谷,究竟谈些什么:

“欧洲硅谷”们为何屡败屡战


其实也不能怪丹麦太心急,毕竟整个欧洲的大城市,比如柏林、伦敦、慕尼黑、爱尔兰,甚至爱沙尼亚,都曾经“被硅谷”过。“欧洲硅谷”称号不要钱似的免费发放,缺啥不能缺排面,怎么能不给哥本哈根安排一个呢。


虽然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要是真想这个flag立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没有那么容易。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人们眼中的硅谷,到底是什么意思。


关于硅谷之所以为硅谷的种种缘由,狗头军师和分析专家能比成功敲钟的互联网CEO多几百倍。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硅谷是一个集工程专业知识、蓬勃的商业网络、深厚的资金池、强大的学术和冒险文化于一体的超级现象,这些苛刻而精密的条件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使得硅谷无法复制,尽管其他国家曾经无数次地尝试过。



如果我们抽丝剥茧、去粗取精地找出那些硅谷高科技公司成功的必要条件,它们或许是这些:一是高校研究人才供给和多元产业融合;二是海量的数据资源;三是风险投资与政府双双护航的创投环境。


而目前的丹麦对这些优势的占据,虽然有,但显然是很不充分的,与同类城市相比却不具备太大的优势。


比如,相关行业的顶尖人才早就被巨头和资本垄断的差不多了。从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研究成果来看,丹麦产学界的研究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另外,丹麦虽然完成了基础的信息化,但只停留在数据采集方面,至于如何利用智能传感器和AI算法将其化为真实可见的“技术武器”,目前还没有见到有说服力的案例。


另一个关键点是,在风险投资和成果转化上,丹麦也是非常love&peace,以政府出资为主,也就少了一点企业家精神和冒险的文化氛围,加上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自然也就不像美国那样有充沛的市场资本涌入,推动创新公司快速成长并向着商品化转化。


如此一来,对于丹麦乃至其他“硅谷们”来说, “小富即安”或许可以,缺乏让“最强大脑”们前来安家拼搏的生态环境,想要孵化出一个充满活力、引领整个大陆的创新集群几乎不可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