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一本书的内容,该书涵盖了投资常识、避雷法则和风险意识三个方面。文章通过序言部分提到了作者10多年前的经历,强调了投资中风险的重要性,并指出绝大多数风险事件是因为人们犯下不应该犯的错误导致的。文章批评了只讲述财富传奇故事而不提醒风险的投资专家,强调了在投资时告诉大家不应该干什么比告诉应该干什么更重要。最后,文章以电影《头号玩家》的情节为例,说明了投资者需要逆向探索、走向成熟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书籍内容涵盖投资常识、避雷法则和风险意识。
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强调了风险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强调了投资风险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在投资中,人们更容易犯幼稚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往往会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
关键观点3: 批评了投资专家只讲述财富传奇而不提醒风险的行为。
文章指出,投资赚钱不是简单的买卖决策,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和风险意识。
关键观点4: 强调了在投资时告诉大家不应该干什么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比起告诉投资者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不应该干什么更加重要且性价比高。
关键观点5: 投资者需要逆向探索、走向成熟。
文章以电影《头号玩家》的情节为例,说明了投资者需要逆向探索,这是他们走向专业、成熟的开始。
正文
(据说点击图片可以购买)
书里涵盖了三方面内容:
1、投资常识:因为90%的投资者,有常识就够了。
2、避雷法则:因为只要不踩雷,就足以超越90%的投资者。
3、风险意识:因为90%的财商教育,压根不提这些。
最后放上序言,聊一下初心吧。
大概10多年前,我还在证券公司做分析师,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到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去给股民讲课。来听课的许多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课程结束之后,他们会围在我的面前,不算熟练地在手机上点开炒股软件,然后略微不好意思地说:
“老师,我这只股票被套住了!您帮我看看,它有机会涨回来不?”
我知道他们期待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可我却无法回答。一是因为有执业规定,分析师不能就个股直接向投资者发表意见;二是我是真的答不上来。
这些股票中,有的自买入时已经跌了百分之六七十;有的我连名字都没听过,主营业务平淡无奇,经营业绩乏善可陈;有的已经挂上ST了,甚至离面值退市的边缘不远。而问到他们为什么要买这些股票的时候,多半是说“别人推荐的”或者“据说要重组”。当他们失望离去的时候,我的心里有点难受。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这么多年,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手中有闲钱后投资理财意识觉醒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几乎所有人都已经知道,像古时候那样把银子藏在罐子里,在后院挖个洞埋起来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把钱放着不动,钱就会越来越不值钱。
一个“财商教育”大流行的年代就这样到来了。到处都充斥着“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声音,各路“大V”都争着给我们讲彼得林奇、格雷厄姆、巴菲特的传奇故事。好像只要能懂一点投资,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走上财富自由之路。
可绝大多数人能看得到传奇的万丈光芒,却看不到在一轮又一轮金融风险面前,个体将会多么脆弱。几个传奇大师的脚底下,是多得数不过来的无名枯骨。
2007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新增了177万个股票账户,相当于2006年全年新增股票账户数的1.17倍。而这个月,上证综指达到6124点的历史巅峰,之后就是长达1年的大熊市。这意味着,很可能有177万个投资者会在这1年里血亏。同样的剧情,在2015年又来了一次。
2022年底,我国一共有3000多个公募基金经理,但最近10年实现10%年化收益率的“双十”基金经理,只有50多个。2022年,在1.7万只有收益数据的公募基金中,有1.1万只的年收益率为负数;但这并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这一年里有比例高达23%的银行理财产品都“里程碑”式的赔钱了。
过去10年间,曾经有很多金融产品因为其高收益率一度是大众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比如P2P、分级基金、房地产信托理财等等,峰值规模均在千、万亿之巨,而也不过是10年的光景,这些产品都已经或者将要告别历史舞台,已没人再提起它们。
2015年,我从证券公司离职时,被老板叫到楼上去聊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不理解风险,不能说真正会干金融”。那时我已经做了6年的证券分析师,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听上市公司“画饼”。而关于风险究竟长什么样子,其实并不很明白。
后来阴差阳错地从事风险工作了,开始接触许多的企业、机构、个人,他们无一不在挣扎着前行,却多半会在市场的波涛里悄然逝去。我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一声“如果当初……”的叹息。但我同时发现,
80%以上风险事件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当事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犯了非常幼稚的、本不应该犯的错误。要防止这些错误发生,也丝毫不需要高深的金融专业知识,只需要的最基本常识。
西装革履、头发锃亮的投资专家,很少会在投资者旁边哪怕只是提醒一声,他们只醉心去讲“财富传奇故事”。可是,投资赚钱这件事情,是在直播间里花九块九毛钱买一个课程、加一个微信群就能够学得会的吗?
作为一个金融工作者,我觉得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
在我看来,告诉大家在投资时什么事情不应该干,比告诉他们应该干什么要更重要。前者性价比更高。可现实就是这么矛盾,更重要,也更容易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做,难而不靠谱的事情大家都争着去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