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任何时候,都有人在微醺。
虽然酒量在全国垫底,但酒馆数量数一数二。
从市井中的“三杯吐然”的社交礼仪,
到上班族的“早C晚A”“早C晚A午后T”的新生活方式,
不说站着喝,坐马路牙子喝,躺着喝等稀奇古怪的仪式感,
也不说红的蓝的绿的混的,各种款式各种搭配各种主题,
就单说一个酒单及文案,就花样百出。
01
打工人专属的,发疯空间;
“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是我1
@三川上,鸿寿坊
MBTI主题的
研究伪装成《爱情白皮书》的酒单
@THE BROKEN DAGGER,咸阳北路
@禾九人间研酒所,淡水路
还有什么文学的、电影的、摇滚的等等,大家都知道,这里也就不展示了。
日常大屏演示PPT,办讲座,连卫生纸都是问卷风的。
破冰纸巾
进店别急着点单,来答题先
一、什么学术酒吧,
还一座难求?
这家酒吧叫
@街垒Bunker
,坐落在乌鲁木齐北路。不大的门店,里面挤满了人。
属于是,小红书上流出的每一张现场图,看着都有点呼吸困难的程度。
只有舞动的鼠标,闪动的键盘,和现场问答,一整个学术交流现场。
酒单更像茶歇,就那么几样。很多到访过的人评价“酒水一般”。
很明显,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是冲着酒吧前缀,“学术”去的。
PPT和博士,搞学术的两个重要要素,学术酒吧都有,且浓度可观。
从酒吧店主到主讲人,皆为海内外名校博士、准博士,涉及社科研究的各个领域。
探讨的学术话题,也涉及历史、社会、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五花八门的,但还是以社科、人文为主,比较普通人友好,也符合当下的学术热点。
来源@街垒公众号
以及,动不动就出现的纯英文PPT,或者看不懂但知道肯定牛13的标题。
丑,但不丑不学术(广告人标准),连公众号都是一个画风。
有朋友在看到学术酒吧,以及这段文字后一脸问号:
自然也有人拥护,戏称这是“88块钱的985体验”,很享受微醺学习;
还有,年轻的硕博研究生现身说法,“没什么,单纯就是因为搞学术压力太大了。”
来源@微博 用户
吵归吵闹归闹,但是学术酒吧就这么水灵灵地火起来了。
不止,上海的街垒Bunker,北京的空了酒格、西安学术酒吧等都在社交媒体上声名渐起。
最近,小红书也预告即将推出限时学术酒吧,虽然看邀请嘉宾,越看越像线下开放麦。
但无论如何,擅长捕捉趋势的小红书下场,可见这股风势头不小。
二、不存在的
做的还是一般大众的生意,
生意逻辑也还是那个逻辑
在街垒Bunker的公众号中,有这样一句话被标记加粗:
而且,非常舍得在物料上下功夫,让酒吧因为标签、人际传播,在社媒上自己攒起口碑和热度。
虽然这种务实的说法,主理人可能会矢口否认,并感叹自己任重道远。
但无可避免的是,街垒Bunker也是商业景观中的一景。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先说回生意吧。
定位理论说,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定位应该是越窄越好,越精确越好。
酒吧只是大品类,后面的“+”才解释了这是个什么样的酒吧,给什么群体提供归属感。
例如,“酒吧+占卜”“酒吧+展览”等,每一个“+”都在原有的酒吧功能之上,叠加一个特色内容吸引特定的受众。
很早就有人将酒吧作为公开演讲的空间,只不过不一定放PPT、探讨的话题也更日常。
以及,各种主题之夜,都像一次目的明确、话题聚焦的小型事件营销,免不了高谈阔论。
来源@大众点评 用户的4星好评
感受因人而异,仅供参考
在酒吧里讨论学术,就很像讲座和沙龙活动举办在了酒吧里。
虽然看上去换汤不换药,但目标客群已经不是那群人了。公共空间的开放、包容和日常性,普通学术爱好者、好奇者也有机会一探究竟。
从大众点评的评论来看,学术酒吧吸引的大部分还是这群人。
网友推荐最多的,也不是什么学术,而是三国杀和博德之门(一款游戏)。
来源@大众点评商家主页
很明显,普通人对于学术的需求有多大,咱一清二楚。社交表达,用景观建立自我认同的需求旺盛得很。
无论是精英文青在自我审美,还是B王要精装朋友圈,
学术和占卜、算命、MBTI都一样,核心提供的都是同类社交和新奇体验。
只是,在知识崇拜和好奇心盛行的时代,学术酒吧刚好叠了更多buff。
三、松弛感成了一种特权
在一众质疑和嘲讽,有一种声音蛮提神醒脑的。并不新鲜,但痛点精准,那就是“对虚假的松弛感的反感”。
知识曾是权力的表彰,学术也是有精英色彩的,开在街头的学术酒吧介于街头和精英之间,好像给非有闲阶级提供了一种途径,可以获得有闲阶级的生活体验。
大众对 “学术酒吧” 们的普遍反感和不适,或许更指向对于它们能达成的实质作用的怀疑——这些看似无门槛、对任何人都友好的学术活动,是不是在用一团虚幻的学术泡沫,为新中产生活提供点缀。
就好像读书学习一样,考同样分数的人,越不努力的那个越会被崇拜。
但预约/排队,顶着上海的高温,挤在拥挤的人群中,甚至可能没坐,站着听完全程。这听上去就挺不松弛的,反而让人感同身受了模仿有闲阶级生活方式时的刻意和狼狈。
有人认为,这种和松弛感第一的平台小红书上,带着沉重的行李去野外摆拍,好好的桌椅不坐非要蹲马路牙子,“这样化妆松弛感翻倍”等内容是一样的。
看似是将更有格调的行为日常化,其实是否定了真实的日常。刻意的行为,反带来了更强烈的身份焦虑、阶层焦虑。
尽管主理人此前分享,其目的在于
“将日常生活从伪交往的景观牢狱中解救出来”。
显然,在抵达具体的个体时,自己也无可避免地会成为一种虚假的“景观”。越试图解救,越沦为虚假的生活展示。
而从消费者洞察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更大的启发或许是:
消费在更积极地反思生活,重新看待真实性和体验感的关系。消费决定社会地位的逻辑被质疑。
(据说,这也是第四消费时代开启特征。)
这意味着,
营销需要以更贴近生活,而非为了体验而设计体验,成为脱离生活的“表演”。
最后,酒吧和学术还能碰撞出什么,如何回应质疑,又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跳海?就先留给时间来回答吧。
01
我的莫吉托在‘五分钱酒馆’,
我的代基里在‘佛罗里达酒吧’。
——欧内斯特·海明威
02
坦白来说,我对生活感到恐惧,
对一个人必须去做些什么事,
才好让他可以吃饭、睡觉、有衣服穿,感到恐惧。
于是我躺在床上喝酒。
当你喝酒的时候,这个世界固然在那里,
但会有那么一刻,
你感觉不到自己正在被它掐着脖子。
那是它头一次喝酒。
身子里,
有一种玫瑰色的黎明到来了的感觉。
从那以后,这只海龟常常爬到海岸上找酒喝。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当然就不必费此操办了。
只要我默默递出酒杯,
您接过静静送入喉咙即可,
非常简单非常亲密非常准确。
最初是你享用酒,
然后是酒自己享用自己,
最后就是酒享用你了。
酒吧是一座孤独者的庇护所,
在这里,
所有的故事都在微醺的氛围中得以倾诉。
酒吧的氛围是一种独特的混合物,
夹杂着烟雾、汗水和希望,
伴随着每一杯酒的下肚,所有的一切都被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