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在对家长的实用建议上有些可取之处,但冰球不同意文章大部分观点。
引 子
学医教会我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 ”,这是在经历被认证的事物(疗法,理论)在短时间内被一一推翻,和每天阅读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文献后锻炼出来的。
读文献时,即使发表在权威杂志,一个很需要注意的是写文章的人与所写事物是否有利益相关(冲突)
:比如前几天刚看到两个药物的疗效与费用的有经济对比(cost-effective analysis),得出结论药物A比药物B更有效,但文末后有小字:“生产药物A的药厂资助了这个科研”。文章可信度立刻大打折扣。再比如,懂财务的人都知道,公司年报里的精华都在脚注里,表面上是看不出什么东西的。
一个游戏开发者写这样一篇文章,把孩子沉迷于游戏的责任都归于父母身上,他的动机我是怀疑的。这点我先放在开头。当然,为了公平起见,我也要把我的利益相关写出来:我是母亲,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未来。
下面,我们抛开动机不说,
从科学角度说说为什么家长与越来越“高级”的游戏对抗是几乎不可能的挑战。
至于要不要对抗,这是价值和选择的问题,读罢大家可以自己来做判断。
上 瘾
在不算长的从医生涯中,我已见过太多各类物质上瘾的人,其中酒精和鸦片上瘾是最可怕,也最棘手的两样。(烟草上瘾性也很强,但由于没有明显的、即刻的健康影响,表现不如以上两样激烈。)
我碰到过的酒精上瘾的病人故事,如果有时间,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病人,隔三差五就因为酗酒中毒(alcohol intoxication)和酒精阶段症候群(alcohol withdrawal)入院。他的父母想尽办法,效果甚微。她也曾十分悔恨。有次住院正好碰上父亲节,她对我放声痛哭,痛斥自己所做的一切对自己和周围人带来的痛苦,并表示痛下决心戒酒。可惜,不到两个月后又被送了进来。幸好,在很多国家,
未成年人是禁止喝酒的。
“电子游戏上瘾”(video game addiction)不是新鲜名词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就在去年,
世卫组织(WHO)起草了文件:把“电子游戏上瘾”列入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之一。
技 术
我毫不怀疑,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可以使游戏逼真程度达到让人(至少在情绪上)无法区分现实和虚幻的程度。人们在游戏中可以感受真实的情感情绪:比如快乐、快感、胜利、权利,这些在游戏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相比之下,现实中是多么艰难啊。
虚拟现实的技术会在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用虚拟现实软件进行手术模拟培训在我上医学院时就有,面向大众的虚拟现实产品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普及。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去搜了一下《王者荣耀》的界面图片,比虚拟现实可达到的程度还差太多。从技术上来说,电子游戏有潜力比现在更容易上瘾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