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反垄断前沿  ·  节后机票低至一折,机票售价不得低于200元? ... ·  16 小时前  
反垄断前沿  ·  节后机票低至一折,机票售价不得低于200元? ... ·  16 小时前  
滴滴代驾服务订阅平台  ·  限时开启|滴滴代驾司服合作伙伴招募 ·  昨天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昨天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治疗是快乐的丨荐书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1-05-25 20:49

正文

这是我给一本儿童家庭治疗的专业书写的序。发这篇文有点不确定,有些热情的读者说:「 李老师推荐的书,我都会无脑买入! 」但买这本书最好还是慎重些,它是写给专业的儿童治疗师看的。对普通读者来说有一点艰涩了。
作者叫Rudiger,我在 心理学怪谈丨发病的按钮 》里介绍过他的工作。那时我们在中德班共事。他的工作让我着迷, 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治疗, 供职于海德堡的Stierlin研究所(就是Fritz Simon曾经在的地方)。 他接受过系统治疗和催眠治疗的训练,而最终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以游戏和玩耍为载体的与儿童青少年的工作风格。
我在序里介绍了和Rudiger的一些接触。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有些羞怯拘谨的老伯,在做专业工作时却像老顽童一样热情奔放,活力无限( 我怀疑他把自己的激情全都释放在了专业工作里 ),但在这本书里又显得严谨平实,一丝不苟。如果不是见过他本人,我会把这本书的作者想成一个皓首穷经的老学究。
我想写一写,他做治疗有多么快乐。
读他的书之前,我希望读者先有机会看到这份快乐。他有作为学者的严谨,也有跟孩子工作时的活泼,和生活中的内向拘谨。这是不矛盾的,或者说,合在一起才会让我们看到这个完整的人。他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方向,关于一个专业学者,一个治疗师,一个好玩的人,可以怎样集合在同一个人身上。
出于同样的考虑,我把它发在这个公号上。虽然是一本专业书籍的推荐,但书籍的背后,总是有妙趣横生的人。

《游戏空间》推荐序

文丨李松蔚

吕迪格·雷茨拉夫老师是德国人,是「首届中德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的德方教师。作为该项目的中方教师, 2019 5 5 日,我和他第一次在北京见面吃饭。这是主办方招待德中双方教师的接风晚宴,我坐在吕迪格老师旁边,看着他饶有兴致地摆弄筷子。成功地铲起菜吃进嘴里时,他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一直不怎么多讲话,瘦削的脸被灯光映照得红彤彤的。

我们聊过几句,了解彼此的工作状况。我知道他任职于海德堡的 Stierlin 研究所,负责儿童与青少年的家庭治疗。我说 Stierlin 研究所是我心中的圣地,系统式治疗在中国的普及就从那里起源。我同时也向他表达,这些年中国格外需要对儿童的干预,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训练有素的系统家庭咨询师,但针对儿童和针对成年人的工作风格有根本的区别。我们仍然缺乏有能力对儿童和青少年开展干预的家庭咨询师。他询问了学员的构成,此外就没有再多说什么。他看上去有点严肃,我猜他是在为第二天的课程做准备。

第二天开始上课,一个简短的开幕式后,到了吕迪格老师的授课时间。

(左一是Rudiger)

这是长达两年的连续培训中的第一次集训。 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家要在一起相处整整一周。 初次见面都有点拘谨。 大家望着台上的德国老师,不知道这趟知识之旅将从哪里启程。 只见吕迪格搬上来一个大包,变魔术一样掏出了几个花花绿绿的大盒子,笑眯眯地展示给大家——

学员们一阵欢呼。

盒子里装的是他从德国带来的巧克力。

我惊呆了,完全出乎意料的开场。

教室里沸腾起来。巧克力这东西是这样,家里有,也想不起要吃,但作为礼物收到就开心得不得了。每个人挑了喜欢的口味,脸上洋溢着甜美的滋味。一边吃,一边听吕迪格说:「开始工作的时候,要让心情好一点。我喜欢从糖果开始。糖果不光让小孩子开心,也让大人开心。」

就这样,大家眉开眼笑地吞下了第一个知识点。

接下来的课堂,理所当然地又兴奋,又专注。初次开班的拘束感迅速一扫而空。即使是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也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有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更不用说课堂中的抢答和游戏,学员们踊跃响应。一颗小小的巧克力糖,就让大家自然而然回到了儿时的状态。

我为这神奇的效果感到惊奇。

而在一屋子「儿童」中,最兴奋的一个,莫过于讲台上的吕迪格了。他的脸红红的,说话声音不大,眼睛里却闪着活泼的光。他不断地出主意,建议大家可以怎么玩,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王,脑子里有着层出不穷的点子,整个教室都是他的游乐场。他握着一只黑板擦,把它当一个「遥控器」,请学员互相扮演机器人,按他的指令做动作:迈左脚,迈右脚,伸手,卡住——

学员们玩得不亦乐乎。

这个游戏是他发明出来帮助一个强迫症儿童的。 对方的症状在于,肢体的动作常常「卡住」,走路走到一半,不知该迈左脚还是右脚,就此陷入无穷无尽的违拗: 「为什么做这个动作? 为什么不是另外一个? 身体是听我的指令还是自有一套算法? 」这一卡住,身边人都跟着揪心。 有时上学走到一半,竟像泥塑木雕一样难以移步。 全家人困扰至极,找吕迪格做治疗。 吕迪格了解了情况,就邀请孩子和妈妈玩「遥控机器人」游戏。 一会儿他遥控妈妈,一会儿妈妈遥控他。 玩过几轮后,孩子的症状竟大为减轻。

如果了解系统治疗当中的悖论干预原理,对这个游戏的疗效想必不会吃惊。说白了,吕迪格把「症状」重构为一套「游戏」,游戏中的每个步骤刚好在重复症状行为,孩子的症状就具有了不同的含义:既可能是失控,也可能是对规则的遵守。围绕症状的解释方向被改写了,每个人的想法和反应就都受到了扰动——同样的行为,再也不只是令人生畏的疾病,也可以变成亲子之间轻松有趣的玩耍。父母不再抱以强烈的焦虑,孩子也不再陷入「越控制,越失控」的恶性循环。再有卡在半路的情况,父母足以轻松应对,拿出遥控器一点,嘻嘻哈哈地就化解了问题。

这个游戏最让我佩服的,不是构思的精巧,而是它从头到尾都没有一句理论阐释,甚至都不怎么需要对话。 这对儿童咨询来说尤其价值连城。 能把深奥的理论用简洁的语言讲出来,已经是第一流的专家。 而一个字的理论都不提,全都藏进玩耍的过程里,那是更高的境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玩就够了,玩的过程就传递了改变所需的全部信息。 游戏,胜过一切有形的语言。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除了依赖经验、智慧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一种看向对方的深切关注。这是一种稀缺的品质:时刻把对方的状态当作自己的服务目标。「我」想表达什么,有那些表达偏好?不重要。跳出来,去看对方是谁,他处在怎样的情绪状态里?是否准备好接受新的信息( 要么先来一颗巧克力 )?——这些问题必须萦绕在咨询师的头脑里。

不但如此,他还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将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结果: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否有困难?是否愉快?能否感受到支持和尊重?会不会在未来生活中学以致用?

面向小孩,就用小孩最受用的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