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座12楼
关注创业和投资的互联网媒体-B12让创新得到赞赏。(更多内容关注http://b12.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特斯拉为Cybertruck进入中国做准 ... ·  5 天前  
新浪科技  ·  【#拼多多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拼多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B座12楼

我们分析了10万+,发现你们最爱「捡垃圾」

B座12楼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09-17 21:23

正文




人总会倾向于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一描述十分空洞,他都仍会相信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或许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鸡汤总是很受欢迎,今天推荐一篇关于「捡垃圾」的文章,这是在社交媒体文章中又一种奇妙的存在。


文|经纬创投

(ID:matrixpartnerschina)


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只要话题中包含了某一个短语,那么这篇文章似乎就能从一众社交媒体文章中脱颖而出,打动万千读者并获赞无数。而这个清纯不做作的短语其实就是——捡垃圾


我们搜集了一些100000+的文章,有关“捡垃圾”这个话题的文章非常受大家喜欢和推崇。比如说: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了22年垃圾,娶了中国姑娘火遍BBC……


90后美女的零垃圾生活让无数人喊好变态;


大理90后文艺男,捡垃圾为生,顺便画画…结果刷爆朋友圈!


为了干掉全球垃圾,他发明能吃的勺子;


他辍学花10年清理半个太平洋,赚到32亿;


一群65+老人,坚持13年零垃圾,各个年入千万;


大海太脏了,这两个澳大利亚人给它做了个“垃圾场”火遍全球……


仔细回想一下,在生活中,垃圾并不是一个惹人喜爱的词语,而遇到垃圾的时候大家普遍的态度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很少有人会在小学作文里把自己的理想写成“清洁工”,并且许多中国父母至今教育孩子都是用那句“看见没有,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去扫大街”,更别提前段时间引爆话题的小说《北京折叠》里第三空间那并不令人舒服的印象。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却对相关的文章如此青睐,喜爱程度可具体划分为阅读、点赞、评论、转发几个等级,这个变成文字和配图的话题似乎脱去了它们丑陋的外形和刺鼻的气味,变得赏心悦目甚至感人至深。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环境心理学中的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人们内心希望去做的事通常会被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干扰,当人感到自身无力突破现实中的束缚时,就会诉诸精神上的解脱,即想象和抒情,对另一种生活形态产生幻想和向往。


如果我们抛开“捡垃圾”这个噱头,去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绝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捡了一辈子垃圾的普通故事。相反,这些故事大多包含梦想、信念、创新、成功等等正能量的内核,它们的主人公为了内心的坚持违背了社会普遍认知中正常的上升通道,以另一种姿态获得了成功,这是许多人无比渴望却无法实现的愿景。


 

少年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设想过自己的未来,但只有少数的幸运儿真正做成了自己喜欢的事。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最终会放弃理想向现实屈服,把曾经梦到过无数次的冒险深埋在心底,转身走进人海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热爱文学的人学了经济、要当歌手的人成了上班族、想环游世界的终老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最终我们都成为芸芸众生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员,并且这个过程被很多人冠以一个无比正义的名号——成长。

 

可是这些靠“捡垃圾”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恰恰放弃了曾经让我们屈服的安稳,毅然辍学、辞职甚至离开自己的家乡,把自己真正的兴趣变成了一生的事业,于是我们在屏幕前读着别人酷炫的故事,默默缅怀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与冲动。


安慰与动力的共鸣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巴纳姆效应”,是说人总会倾向于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一描述十分空洞,他都仍会相信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这些有关“捡垃圾”的文章在结构上十分类似于励志鸡汤,主人公原本平平无奇可能还生活坎坷,某日灵光一现决心“捡垃圾”之后终于实现了非凡的人生价值,要么收获名利,要么影响周遭。而文章中突出的标签:平凡、90后、文艺、执着、有梦想……虽然这些描述都很模糊,但每一个都让人产生共鸣,仿佛看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而且他们依靠一份看上去比我们还low的职业完成了人生的逆转,其中展现出的过程与结果的强烈反差给处于现实压抑的人恰到好处的心理暗示,让人相信自己也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在终日的疲惫里获得短暂的安慰和动力。


个人价值与群体利益的统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整个人类社会是由无数层次的集体构成的。集体为个人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支持,而为了维护集体的稳定,个人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让渡自身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这种行为得到集体的认可和鼓励。


因此,无论个人意识多么强烈的集体,都会宣扬和赞美奉献精神,加强个人对集体的认同感。

站在这一角度上看,捡垃圾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因为这也是一项有利于群体利益的个人行为,它虽然使个人的双手变脏,却能让集体的环境更干净。因此,与完全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甚至玩弄游戏规则获得名利的人相比,我们更容易对这些在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服务社会的人产生好感,因为潜意识中你也把自己当成了这种行为的受益人之一。


对于他们的成功,我们不仅喜闻乐见,还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甚至是丰厚的物质奖励和回报。


标题党与好奇心的合谋


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好的话题是爆款的一半。凡有此类人物故事要想吸引读者,戏剧张力必不可少,力求在标题中就扔出所有爆点抓住读者眼球,即使夹在一排标题之间也能立即脱颖而出。

 

从上文中我们举出的例子来看,文章标题往往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用“捡了…年垃圾”启蒙你的兴趣,让你怀疑一个惯常有趣的公号为什么要推送这么无聊的内容,然后立刻转折以“赚到32亿”或“火爆BBC”展示结局的成功,两个部分毫无逻辑关系,却因此让人们对背后可能发生的神展开产生强烈的好奇,想要一窥这个极为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方式究竟如何让人获得巨大的成功。


我们甚至可以猜想,有人在点开文章的时候脑中甚至会划过“也许我也可以试试”的想法,在潜意识中把它当成了一个不太难模仿的成功套路。


所以爱看别人捡垃圾这件事真不奇怪,谁让人人都有一颗好奇心呢?

 

此外,《纽约时报》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作者诺亚·卡根分析了1亿篇文章之后,总结出了要让社交媒体上的文章成为爆款的10条定律


  • 长文章比短文章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被分享,尤其是3000-10000字之间


  • 插入图片增强视觉效果十分重要,或者采用视频


  • 注意排版,要让人赏心悦目


  • 文章能勾起读者的敬畏、大笑或乐趣


  • 清单类文章备受青睐


  • 标题中要有数字,比如说“10”来激起数字敏感者


  • 作者的段位越高越好,文风越有趣越赞


  • 大V转发的文章会带来乘数效应


  • 适时“炒冷饭”,在合适的时间点旧文新推是不错的选择


  • 星期二是黄道吉日


如果将7中的作者替换成平台,那么“捡垃圾”一类文章至少占了10条中的6条,有着剽悍的阅读量也不足为奇。

 

今天的结尾是一颗彩蛋:我们根据这些成功的案例总结出了《捡垃圾的正确姿势》,希望能给尚在迷茫中徘徊并渴望成功的人以指引。以下:


  • 首先,要有高尚的动因,比如拯救受环境污染,生存条件恶劣的动物或植物;


  • 其次,要有坚韧的毅力,十年为最低门槛,可考虑作为终生事业投入;


  • 再次,要有创新的技术,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垃圾处理的规模化造福人类;


  • 最后,我们永远敬佩为世界美好贡献力量并为文章阅读贡献流量的每一个人。


Reference:

《为什么喜欢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BY壹心理

《10条大数据分析告诉你,什么样的文章在社交媒体能获得疯转》

作者/邓璟,BY socialbeta


- 20160917  No.1309 -

| 回复"目录"查看B12往期 |


抢购门票,猛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