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草药杂志社
《中草药》杂志社网络推广与宣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临床用药指南  ·  张菁教授团队最新成果:抗流感新药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草药杂志社

茜草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杂志社  · 公众号  · 药品  · 2017-07-20 09:26

正文

茜草RubiaeRadix et Rhizoma为茜草科(Rubiaceae)茜草属Rubia Linn. 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L. 的干燥根和根茎,又名血茜草、血见愁、地苏木、活血丹等。茜草主产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苗、泥土及细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其性寒,味苦,《中华本草》记载其功能主治为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用于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证。本文从茜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加工炮制和临床应用4方面阐述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茜草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1.1  蒽醌及其苷类

蒽醌及其苷类化合物是茜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Tessier[1]Dosseh[2-3]首先从茜草中分离出1-羟基-2-甲基蒽醌、1,4-二羟基-6-甲基蒽醌、去甲虎刺醛、1-羟基-2-甲氧基蒽醌等9个蒽醌类成分。Vidal-Tessier[4-5]又从茜草的根部相继分离出7个蒽醌类物质。Itokawa[6-7]从茜草的根中分离得到7个蒽醌类化合物。乔亚芳等[8]和王素贤等[9]从茜草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8个蒽醌类成分。此后有更多的蒽醌类化合物[10-21]相继被分离并报道出来。茜草中已分离出的蒽醌及其苷类化合物见表1

1.2  萘醌及其苷类

萘醌类物质也是茜草的主要成分之一。Itokawa等[6-7]从茜草中根中共分离出大叶茜草素、二氢大叶茜草素等12个萘醌类化合物。Koyama等[10]、Son等[14]及华会明等[22]也相继分离得到7个萘醌类成分。茜草中已分离出的萘醌及其苷类化合物见表2。

1.3  环己肽类

环己肽类是茜草中一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Itokawa等[23-25]最先从茜草中分离出环己肽类化合物,命名为RA-I~X(76~85),随后RA-XI~XXIV(86~99)也相继被分离得到[26-31]。Hitotsuyanagi等[32]从茜草的根中分离出1个具有二聚体结构的环己肽类化合物RA-dimer A(100)。

1.4  萜类

茜草香豆酸和茜草叶酸是最早从茜草中分离出的萜类化合物[33],之后又分离得到茜草萜三醇[34]Itokawa[35-36]先后分离出茜草哌唑嗪AC茜草乔木醇AF。王素贤等[37]Ibraheim[38-39]及康文艺等[40]进一步从茜草中分离得到7个萜类成分。从茜草中已分离得到的萜类化合物见表3

1.5  多糖类

黄荣清等[41-42]首次从茜草中分离得到3种茜草多糖RPS-1RPS-2RPS-3,之后又分离得到3种茜草多糖QC-IQC-IIQC-III。王红霞等[43-44]从茜草根茎水煎液75%乙醇沉淀部位纯化得多糖蛋QC,随后又分离得到茜草多糖QA2。孟宪元等[45]分别以5% HClH2O提取茜草水煮醇沉淀物,获得多糖AB,这2种茜草多糖均由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及鼠李糖组成。

1.6  微量元素

茜草中的微量元素有镁、铁、锌、锰、铬、镉、砹、铅、钙、砷10种,其中镁、铁、锌、锰的量较丰富。茜草中也含有钼、镍、铝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量非常低[46]

1.7  其他成分

除上述化学成分外,茜草中还有一些其他成分,如β-谷甾醇、胡萝卜苷[8]等植物甾醇类物质。

2  药理作用

2.1  止血

茜草温浸液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47]。茜草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能显著缩短正常小鼠的凝血时间[48]

2.2  抗肿瘤

Itokawa[49]从茜草中分离出一系列环己肽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对小鼠白血病P388L1210细胞、艾氏腹水癌细胞、黑色素瘤B16细胞、结肠癌Colon-38细胞、Lewis肺癌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RA-VII活性最显著。

2.3  抗氧化

茜草乙醇提取物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量,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硝酸铅对小鼠的氧化损伤[50]。茜草水提物可以提高心肌细胞线粒体中多种抗氧化酶的活力,并降低丙二醛(MDA)和皮质醇的量,延长大鼠在高强度耐力训练中的力竭时间[51],而且水提物中的多糖成分也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D-半乳糖对小鼠心肌线粒体的损伤[52]

2.4  抗炎

Zhu[53]利用脂多糖(LPS)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结果显示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的量均显著上升,而加入大叶茜草素共孵育后,这些炎症介质的水平有所下降。另外,从茜草中分离出的1-羟基-2-甲基蒽醌(2)可以通过抑制iNOS表达来减少NO的量,从而缓解LPSγ干扰素(IFN-γ)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损伤[54]

2.5  抗菌

崔颖等[55]报道茜草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发挥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茜草素。

2.6  升高白细胞及免疫调节作用

Tang[56]研究发现茜草酸的化学合成衍生物茜草双酯能够促进实验动物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轻环磷酰胺所致的骨髓损伤,并在临床试验中对患者经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杨胜利等[57]还发现茜草双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2.7  护肝作用

Rao[58]研究发现茜草中的甲基异茜草素(7)对CCl4引起的小鼠肝脏损伤有较强的治疗作用。Babita[59]发现茜草醇提物有一定的护肝作用。

2.8  其他作用

Gupta[60]研究发现茜草有抗过敏作用。另外,茜草多糖还具有神经保护活性[61]

3  加工炮制

3.1  炮制历史沿革

茜草的炮制始于南北朝时期,炮制方法较单一,仅有暴干、剉、铜刀切、勿犯铁铅。如《雷公炮炙论》中有“凡使茜根,用铜刀于槐砧上剉,日干,勿犯铁并铅”;《名医别录》中载有“二月、三月采根,暴干”。

唐朝及五代时茜草的炮制发展出“炙、酒煎”的方法。《外台秘要》中治疗小儿热毒脓血痢方载有茜根炙;《日华子本草》中有“茜草酒煎服,杀蛊毒,入药剉炒用”。

宋代中医药迅速发展,茜草的炮制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在沿用“炙、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剉炒、洗焙、烧灰等”。《大观本草》载有“铜刀与槐砧上剉。入药剉,炒用”。《太平圣惠方》载有茜根剉。《圣济总录》载有“茜草丸方中茜草剉,车前叶汤方中茜根洗剉,槐子方中茜根剉炒,桑耳方中茜根烧灰,地髓散方中茜根洗焙”。茜草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茜草剉治吐血,剉炒治五痔,烧灰外敷治疽疮,洗焙用于延年益寿。

金元时期关于茜草的炮制方法大多沿用以往,但茜草烧灰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儒门事亲》中治蝼蛄疮用茜根烧灰。《十药神书》中十灰散方提到“茜草烧灰存性,研细,用纸包,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这是最早的对茜草炭的炮制要求,茜草的炒炭存性也在此方中首次提出,并逐渐形成了“红见黑则止”的炭药理论。

明朝茜草的炮制得到空前发展,在沿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童便浸,酒制,醋炒”等炮制方法。在炒制程度上也提出了微炒、焙干、炒、烧灰。《卫生简易方》中再次提到治疗蝼蛄疮用茜草烧灰外敷。《普济方》有较多与茜草有关的古方“治疽疮中茜根烧灰。治妇人小便出血的茜根散中茜根剉微炒。治虚劳吐血的茜根散中茜根剉”。《证治准绳》有“张涣茜根汤中茜根剉。张涣白头翁散中茜根剉焙干。治一切毒痢及蛊注下血中茜根洗。治血痢心神烦热腹中痛不纳饮食中茜根微炒”。《医学正传》中首次提出“茜根(俗名过山龙,童便浸)”。《本草汇言》中提出“用酒制则行,醋炒则止”。

清朝茜草的炮制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酒洗、酒炒,童便炒等方法。《张氏医通》有“茜根去梢,酒洗,切片,净一两”。《得配本草》载有“酒炒行血,童便炒止血”。

茜草历代主要炮制方法有剉、炒制、焙制、酒制、制炭等,而现今其加工炮制品主要为茜草和茜草炭。《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收载了茜草与茜草炭2种规格的炮制品,生品要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炭品规定“取茜草片或段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所载的茜草在其炮制项下明确规定,生品要求“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茜草炭要求“取茜草片或段,照炒炭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焦黑色”。

3.2  炮制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茜草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的功效。因此茜草生品以活血祛瘀、清热凉血为主,亦能止血;用于气滞血凝、月经闭塞、产后恶露不尽、跌扑损伤、红肿瘀痛及血热所致的各种出血证等。炒炭后寒性减弱,性变收涩,以止血为主;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吐血、咯血、血痢、尿血、崩漏下血等。

3.3  炮制机制

李景丽等[62]观察了茜草炒炭前后显微组织的变化,研究发现,茜草炒炭后其纤维和导管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炭化,释放出炭素,炭素具有吸附、收敛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抑制血液渗出,增强止血作用;炒炭后草酸钙晶体体积减小,数量明显减少,同时,表面高温作用使草酸钙晶体释放出大量可溶性钙离子,促使激活凝血酶原作用增强,缩短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茜草炒炭后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量显著升高[63]。张振凌等[64-65]又发现茜草炒炭炮制在降低大叶茜草素、总蒽醌量的同时,异茜草素量显著增加,并且有研究表明大叶茜草素对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血小板激活因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炭品中的异茜草素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可作为炭品止血的有效成分。

4  临床应用

茜草具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血热出血、血瘀经闭、风湿痹痛、跌打肿痛等证。传统经验一般认为茜草生用具有活血通经功效,炒炭具有止血功效。但张晓东等[66]对江苏地区茜草饮片生熟异用的临床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茜草生用就有凉血、活血、止血的功效,且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优点,故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要灵活对待,而不必机械地遵循“生用活血,炒炭止血”的旧训。

4.1  妇科疾病

4.1.1  崩漏 崩漏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出现严重紊乱,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尽者,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该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67]。广大医家根据长期临床经验随证加减治疗该病,疗效较好。李红等[68]用自拟益气健脾止崩汤(方中含茜草20 g)随证加减治疗脾虚型崩漏72例,总有效率92%。张长全[69]184例崩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用自拟茜草汤(方中含茜草90 g)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64例用炔诺酮治疗,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8.1%2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4.1.2  子宫异常出血  子宫异常出血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学“妇科血证”范畴。其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常见病因有肾虚、脾虚、湿热等,其中湿热型与现代医学的炎症联系比较密切。汤娟等[70]60例湿热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用复方九味羌活汤(方中含茜草炭10 g)治疗,对照组30例用妈富隆治疗,治疗3个月后再随访3个月,观察2组止血时间、月经规律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现仅有不良反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认为复方九味羌活汤对湿热型子宫异常出血疗效与妈富隆相当,但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4.1.3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PD)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的妇科难治性疾病之一,多发于未婚女性或初潮后的青春期少女。在中医学上归属于“经行腹痛”的范畴,多由瘀血引起,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可致冲任运行受阻,胞宫经血流出不畅致“不通则痛”。罗利花[71]295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9例和对照组136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少腹逐瘀汤加茜草(方中含茜草10 g)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7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少腹逐瘀汤加茜草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迅速缓解患者的腹痛症状,并能够从根本上治愈痛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4.2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临床症状除有瘀点、出血性斑丘疹等皮疹外,常累及胃、肠、关节和肾脏,引起呕吐、腹痛、肠出血、关节肿痛和肾脏损害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中医学根据其病变症状及外在形态表现,将其归类于“紫斑”“葡萄疫”“血证”等病证。其中皮肤紫癜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首发症状,多从“紫斑”“葡萄疫”辨证论治。符润娥等[72]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是“热毒入血,迫血妄行,瘀阻络脉”,故而发展为紫斑;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故自拟五草汤(方中含茜草30 g)随证加减治疗,收到良好疗效。钟涛等[73]应用荆花消紫合剂(方中含茜草)辨证加减治疗238例过敏性紫癜患者,最后痊愈202例、显效2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7.5%,故认为该制剂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4.3  肾性血尿

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中医学称溺血、溲血,属于血证范畴。王宝娟等[74]认为肾性血尿的病位在肾及膀胱,与脾、肝、心、肺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并结合临床血尿的特点,重视祛除湿热之邪,同时强调血尿不忘瘀血,活血治疗贯穿始终,因而自拟七草一花汤作为基础方(方中含茜草15 g)随证加减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李伟明等[75]认为脾肾亏虚是肾性血尿的关键病机。此外,火热蕴结于肾与膀胱,致血络受伤是产生血尿的重要原因。另外,肾性血尿多病情迁延,反复发作,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肾络,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可发展为血尿。因此治疗肾性血尿“化瘀止血”应贯穿始终,故在处方中多用茜草来达到化瘀凉血、止血的目的。

4.4  其他疾病

王桂英[76]用茜草配合旋覆花等药治疗痰气郁阻、肺胃伤阴、脉络瘀阻引起的食管炎有良效。杨天明[77]用自拟“水蛭茜草汤”配合化学药治疗肝硬化腹水50例,其中临床治愈20例,好转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包瑞杰等[78]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依据多年临床经验,根据病情轻重加用茜草3060 g,或以茜草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取得显著疗效。

5  结语与展望

茜草作为中医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现代研究表明,茜草化学成分复杂,生物活性多样,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目前茜草的作用机制研究还停留在大鼠、家兔等动物模型上,所观察的指标也比较片面,往往不能够很好地阐明机制。为了能够随时观测给药后模型动物发生的变化,可以将斑马鱼这一模式生物引入到茜草的作用机制研究中来。与大鼠、家兔相比,斑马鱼具有体型小、子代数量多、培育要求低、易于养殖、饲养成本低、便于开展大规模研究的特点。另外,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具有高度同源性,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很突出,这意味着其实验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人体。最重要的是,斑马鱼的胚体是全透明的,使得给药后整个体内器官的变化能十分完整地被观察到,能做到实时监测,实验结果也更加可靠,很适合茜草的体内作用机制研究。如Park[79]研究报道了斑马鱼胚胎模型被用于茜草中单体化合物羟基茜草素在心血管方面活性的研究,发现羟基茜草素有明显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除了从斑马鱼的组织器官层面揭示茜草的作用机制外,还可以对斑马鱼进行大规模的正向基因饱和突变与筛选,能够从基因层面更加有力地说明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略) 


来 源:陈  毅,王海丽,薛  露,单鸣秋,张  丽,丁安伟. 茜草的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17, 48(13):2771-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