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领导对单位的几项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很不满意,准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
因为督查部门一直有定期收集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所以领导要来了最新的督办清单打算自己先研究一下。
打开一看,Excel形式的督查清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某个并没有那么复杂的项目一页纸(横向)装不下——似乎工作做得很扎实。
然而,领导看了没几分钟便看不下去了,大为光火,让办公室主任A君好好研究一下这份督查清单要怎么提升,强调督查部门不能人云亦云,不要别人报什么内容上来都照单全收,简单地复制粘贴、合并归拢,全部打包给领导便完事。
领下任务后,A君赶紧向督察部门要来一份督查清单,发现里面“工作进展情况”一栏的内容简直又长又臭。
进展内容列了好几点,如:
①成立了工作小组,每周协调调度,扎实推进;
②项目A工序已加班加点完成,并罗列了一堆的完成情况和数据;
③项目B工序也已经完成,罗列了一堆相关工程实物量信息,间杂着不少工程建设的专业术语;
等等。
如果领导是去检查审计项目的话,这种内容并无问题。
如果是去作经验介绍发言交流的话,这种内容也属正常。
但问题在于督办清单是为了推进某项工作、某个项目,能上督办清单,且需要领导专题研究,足见其存在一些硬骨头问题。
工作推进不了,是因为存在各种问题,所以解决问题就是推进工作,因此督办清单应该以问题为导向。
大领导希望督办清单里的工作进展情况不是真的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谈做了些什么——而是锚定总目标,以问题为导向。
其实领导对工作进展情况的关心主要只有两点:
①还有什么未做。
②目前进度比例。
前者供领导了解目前存在问题的情况,后者供领导了解总体情况以及问题的关键性。
而这两点内容往往可以精简,无需冗余,用不着密密麻麻一大堆文字。
工作或项目,如果能够按时按质推进,顺利完成,可能不需要上督办清单。
一般上督办清单的都是推进缓慢、没有完成预期时度效的。
特别是那些迟迟未能完成,需要大领导开会研究的重点工作或重大项目,往往卡在某个点上,有的甚至已经完成99%,就卡在“最后一米”导致无法完成。
举个例子,某条主干道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工至今已经三年,迟迟未能完成,那么它在督办清单上的“项目进展情况”应为:
北段剩1公里未进场、未完成,南段最后300米已进场未施工,其余路段已基本完成,项目工程总进度约82%。
而不应过多叙述自己干了什么活、付出了哪些辛劳、总结了哪些经验。
“项目进展情况”列出来的问题性内容应该注重精简性和概括性,主要让领导对整个项目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
如,看到总进度去到84%,还有1公里未完成,领导便大概知道这个项目还有不少工程量要推进。
看到总进度去到97%,还缺一小段工程量,领导便知道再加把劲啃下最后一块硬骨头便能完成。
看到总进度只有45%,还有大量工程量未完成,领导便知道要么是相关职能局未认真发力,让下面先用力推进一段时间再来研究;要么是硬骨头相当大,甚至涉及跨区域的协调,可能需要上级的支持和指导。
督办清单上的“项目进展情况”栏之后一般是“存在问题”栏,一些具体的存在问题应该在此详细列出。
“存在问题”栏是会议研究的关键内容,应该尽可能逻辑化立体化,将前因后果以及现状情况详细而不赘余地列出。
如,北段剩1公里未进场、未完成的问题在于施工资金缺口2000万。
又如,南段最后300米已进场未施工是因为涉及工农关系一直未能解决,甚至涉及到搬迁安置方面的棘手问题。
一些实施单位其实掌握了很多一线信息及情况,但他们总喜欢只在会场上用嘴巴说出来,而不习惯把它们凝练成精简的文字填入表格,于是会议对所探讨问题的共识未能全面而快速地建立,进而导致会议效率低下,甚至每个人听到且吸纳的信息有所区别——督办清单上的文字才是准确传递信息和建立共识的利器,应该重视表格的内容质量。
在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重要的内容只在会上用嘴说的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该部门报送表格信息的和参加会议的不是同一个人,前者只是一般工作人员,掌握不了关键信息,为了完成督办表格报送任务经常写“正在加快推进”或“领导高度重视,已认真研究推进”等永远政治正确却毫无营养的内容。
而后者是参加会议的部门领导,虽然掌握了很多一线信息,但总是没功夫审核指导表格内容,所以都是到了会上再巴拉巴拉地把关键内容说出来——毕竟讲话200字/分钟轻而易举,要写的话,50字/分钟都不容易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