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赛德雷特等落户企业,株洲经开区两年多便初步构建北斗产业链
——
珠成链耀北斗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义刚 李永亮 刘韵霞
株洲市经开区北斗大厦。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咪 摄
【项目名片】
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赛德雷特”)总部位于株洲经开区湖南北斗产业园,项目投资约15亿元,占地65亩,主要从事小、微、纳卫星平台与整星工程研发、制造业务。该公司是湖南北斗产业园“1+2+3+N”体系重点打造的产业枢纽,目前已完成包含株洲总部、北京公司、珠海公司在内的一点两翼产业布局。
赛德雷特卫星智能制造工厂拥有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湖南首条脉动式微小卫星智能制造产线,具备每年超150颗50千克至500千克级别小卫星批量化研制能力,工厂采用脉动流、信息流和物料流“三流合一”的创新理念,构建敏捷的柔性化生产平台,能为有定制化、批量化生产需求的用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近日,湖南2025年“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集中启动仪式在长沙举行,由赛德雷特牵头的“基于北斗导航的精密管道轨控卫星平台研发”项目参与集中签约。
这家2022年入驻湖南北斗产业园的企业,在产业链的“滋养”下,发展迅速,该公司去年签约量同比增加20%。
2月10日,记者在株洲赛德雷特卫星智能制造工厂看到,工程师头戴防尘帽,身着防静电服,正在加快生产微小卫星。
“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赛德雷特副总经理童心雅感叹。
2021年12月,湖南北斗产业园落户株洲经开区。虽然株洲工业底子厚,但没有发展北斗产业的经验,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对产业发展和自身优势审慎分析后,株洲决定重点加快卫星装备制造、卫星星座运营等领域集聚发展。
一星入,北斗亮!集中优势资源,引入产业链枢纽型企业,方可孵化北斗产业,成就产业链上下游聚集。
“当时,武汉、成都、合肥等地都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一些地方给出优厚的资金支持条件。”童心雅说,公司高层最终决定将公司总部从深圳迁到株洲,“我们看重的是,湖南有政策支持和北斗产业园的优越地理与交通条件。”
“更重要的是,株洲对产业的深刻理解与科学规划,得到公司的高度认可。”童心雅介绍,双方在洽谈中,株洲不仅亮出得天独厚的工业优势,还将轨道交通与航空发动机两大优势产业与北斗产业天然适配,以及未来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进行详细阐述。
“株洲经开区招商团队非常专业,既懂政策,又熟悉业务。公司落地后,对如何打造完整产业链,进行了非常好的规划。”童心雅告诉记者,双方见面第二天,赛德雷特董事长董立珉和总经理刘通就赶赴株洲实地调研,考察项目选址。
20多天后,该项目正式签约,赛德雷特总部(卫星智能制造工厂)落户株洲经开区。
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内,工作人员对产品部件进行测试。通讯员 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赛德雷特项目落地建设初期,就遇到一个大难题。
由于国家对商用卫星制造行业加强监管,新建设的卫星制造工厂需要核准。
有呼必应。株洲市政府、株洲经开区两级主要领导多次到北京,向相关部门汇报争取支持。
2024年9月,赛德雷特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商业卫星制造生产线项目许可批复。
当年10月25日,赛德雷特卫星智能制造工厂“脉动式产线”正式启用。
卫星生产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性能检测,需耗时2至3个月,湖南没有相关检测平台。赛德雷特着急,这也是株洲北斗产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株洲经开区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合作,在赛德雷特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内建设航天科技空间环境实验平台,用于卫星成品测试。
2月10日,记者通过无人机在空中俯瞰赛德雷特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只见振动测试、磁测试、真空热试验等多个功能区域井然铺排。这里,可以完成卫星整星在出厂前所需的总装、集成、测试等各个环节的专业生产和试验。
“我们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民营商业卫星制造工厂,以后中部地区研制的卫星都可以在我们工厂完成总装测试,比起去上海、北京,既节约经济成本,也节约时间成本,又避免运输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卫星造成的损坏。”童心雅说。
赛德雷特项目落地后,株洲经开区组建专班,进行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实行厂房代建、设备代购、资金代投等。争取各类专项资金支持500多万元,股权融资与银行授信近2亿元。
就在记者采访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人员来电询问赛德雷特技术项目申报进度,是否遇到困难等。
“落户湖南北斗产业园后,省、市、区三级政府真正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从工商注册代办,配套专家楼、人才公寓到政策解读、项目申请等都给予高度支持。”童心雅说,在株洲经开区,公司放下包袱,腾出精力干主业。
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内,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测试。通讯员 摄
3.把“上下楼”做成“上下游”
今年1月,株洲召开2025制造名城政企联谊会暨株洲企业家年会,发布产业链优秀招商顾问名单,赛德雷特董事长董立珉榜上有名。
赛德雷特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配套。近两年来,董立珉利用自身资源,在株洲经开区强有力支持下,成功招引一众明星项目落地。
去年10月,赛德雷特启动空天技术创新孵化中心,首批完成5家航天企业入孵。
串珠成链,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株洲经开区与园区企业一道研究、分析产业,围绕企业需求强链补链。
在卫星制造端,围绕赛德雷特项目,引进北京星启空间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同裘镭盾科技有限公司等上游企业,初步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链。
在卫星运营端,引进株洲太空星际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太空星际卫星星座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拥有在轨SAR卫星8颗,居国内商业在轨SAR卫星数量第一。
“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太空星际的加速发展将激发整个园区同频共振。”童心雅说。
去年,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挂牌成立,致力打造株洲北斗产业发展“参谋部、发动机、推进器”。成立北斗产业基金,专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投资,将北斗产业优质项目引进株洲。建设北斗湖时空信息科技园,通过建设学术服务中心、院士科研中心等,打造株洲北斗人才聚集的新高地、创新驱动的新引擎、智能制造重大创新的策源地。
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的测试车间。通讯员 摄
目前,湖南北斗产业园通过产业链企业的集聚,把“上下楼”做成“上下游”,园区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初步构建从部组件研发、整星制造、星座运营、终端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北斗全产业链。
“株洲星、株洲造、株洲用、惠全球”这一愿景加快实现。去年7月,省工信厅公布2024年湖南省产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其中,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在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胜出。
“株洲经开区将立足现有的卫星研制、卫星测试和星座运营优势,进一步强化延链补链,加快引进一批卫星部组件和终端设备制造型企业,培育壮大场景应用型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株洲市北斗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文轶翔表示。
【服务者说】
靶向招商 提升实效
株洲市北斗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文轶翔
过去3年,北斗产业在株洲,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回过头看,我们走过的是一条引珠到株、串珠成链的过程。
首先,明确招商目标,找到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我们研究、梳理产业链,不仅关注卫星整星制造企业,还对关键零部件制造、卫星运营、应用等环节进行拆解、分析。根据产业链研究成果,绘制详细的招商地图,标注出重点企业的分布位置、企业规模、产品类型等信息,为招商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靶向招商,我们问计于企,引进、培育一批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不断补齐短板,构建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链的韧性、弹性与延展性。
株洲北斗产业培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毕竟才起步,需要进一步理清北斗产业招商思路,聚集国内一流院士专家资源,更好借助国家部委、重点高校力量,聚焦全产业链布局、支撑国家级大平台建设,在北斗融合规模应用、联合攻关制造应用终端产品、头部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引进、发挥湖南北斗产业园吸引力等方面精准发力,提升招商引资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