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木木美术馆招聘!(成都) ·  昨天  
beebee星球  ·  99元买2送1!曲奇界爱马仕AKOKO,你们 ... ·  昨天  
六根  ·  宋石男 | 当我们仰望北极星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母亲节的作业与杜老师的点评(总第176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14 19:09

正文

编前语

常常,一个女人,收到的最大的赞誉,是作为母亲。今天,又是一个母亲节,你会怎么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母亲节

文/劳尔


啊,今天,又是母亲节。


我还在成都的时候,我给我妈订了一束相隔1000多公里的鲜花,我妈为此感动了好几天,顺便还把我爸批斗了一顿。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家。我一觉醒来时已接近中午,看了看手机才意识到那一天是母亲节,于是随手给我妈发了一句“节日快乐”,她秒回了我一个笑脸。晚上下班回家的时候,我妈给我做了那几天中吃过的最好的一顿晚餐。而餐桌对面的我爸,老样子,一副“羡慕嫉妒恨”的表情。


但好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节,就不再只是我和我妈简简单单的一次“约会”了。


今天,就像遇到生命中其他无数个节日一样,我感到一丝丝恐慌。我怕我做的不够好,被别人数说;也怕我做的太好,被别人嘲笑。


于是,我决定今年什么都不做了。星期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把自己埋在了学校自习室的一个小角落里,安安静静地写字。


当我真正开始在母亲节写点什么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似乎有很久没有好好去想我妈了。


一束花也好,一条短信也好,似乎都被什么仪式性的东西包裹着。


我不是说面对妈妈我们不需要某种仪式,但我感觉那不自然。有时候我会想,我到底是在给我妈过节,还是给我的虚荣心过节?


我好想烂俗地说一句,如果你爱你的妈妈,那就平时好好对待她,把你对其他人的爱,也均分一份给她。也许那样,妈妈每天都会有一种过母亲节的感觉,就像你的女朋友、你的妻子、你的儿子或者女儿他们的感觉是一样的。


但这些话我也许永远都不会说给我的朋友听。我怎么知道,每个人就没有和我一样,爱着自己的妈妈呢?爱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每个人的方式不同,每个人的故事不同罢了。


所以,今天就不写那些应然层面的东西了。


我就说说,我和我妈,我俩共同拥有的的一些专属故事吧。


我都已经记不清,我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唠叨起来了。也许是从她经常转发给我的,类似于《爱妈妈,就做这100件事》这样的文章开始的?也许是从我在家时,她在我耳边不停地碎碎念“养儿方知报娘恩”这种话开始的?


我不知道答案。但现在当我想起我妈时,她的样子似乎确实开始变得模糊了。


从16岁到25岁,这人生中最漂泊不定、像冒险故事一般的十年,于我是精彩难忘的,于我妈却是陌生的。我在不断地向前走着,我妈却只能原地踏步,固守着我们家。


也难怪,我妈现在会生怕有一天,我就不爱她了,不要她了。



其实小时候,我确实不爱我妈。


我从小长在部队大院里。我两三岁时,一家三口就住在山西一个连队的一排平房里。这种平房的特点就是卧室餐厅厨房是连在一起的——其实也就是一个几平米的空间里同时摆放了床、桌子和灶台而已。


我爸那时作为部队里一个小干事,基本属于最底层、被剥削的最厉害的劳动力,所以家里通常只有我妈和我两个人。小时候我很皮,总会到处乱爬,我妈做饭时实在忙的看不住我时,就会把我的脚绑在床腿上,就像绑一个小狗似的。虽然如此,我还会继续乱爬,但绳子立马就把我拉回去了,于是我从小脑袋上就长了很多小坑,那都是磕出来的。


当然这些我并不知道,是我上小学之后我妈讲给我听的。当时我听后是很气愤的,但我妈还要继续揭我的伤疤,“你磕倒之后就会哇哇大哭,特别刺挠人,我就只能边抱着哄你边炒菜,有一次还差点把咱家灶台点着。”听了这些话之后,当时作为一个小学生的我,突然觉得自己挺厉害的,再加上年代久远,我也不能总和一个女人计较吧,那种闷气也就慢慢消了。



真正让我讨厌我妈的是一件小事。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家已经从平房搬到了部队的家属院里,但代价是我爸必须要调到省城去工作了。


于是我爸和我妈就又分居了,而我小时候作为一个爱捣蛋的孩子,又落入了我妈的魔爪之中。


我妈治我的办法特别简单,就是打。我从小几乎就是被打出来的,但我也有我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吃。让自己吃的皮糙肉厚一点,这样我妈打我时就不疼了。


渐渐我妈知道我不怕打了,于是她开始想别的法子折磨我了。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学校里发给了我们每人一部精装的新华字典。虽然那时已经是21世纪初了,但这种东西于我来说还是很宝贵的。我给我的字典仔细包了书皮,连自己的名字都舍不得写上去,只因为当时我的字太丑,我怕破坏字典扉页上印刷上的字体和格式那种原有的美感。


我和我妈在那时过了一段和平相处的日子,直到有一次我又把她气着了。她随手拿起了我的新华字典扔了出去,线装的字典立马变成了几瓣。我似乎一下子被吓住了,连哭都懒得哭了,赶紧去翻看我的字典到底怎么样了,最后发现那些线再也装订不回去了。


那天晚上,我干了一件邪恶的事情。我把我妈的名字写在了一张小纸条上,然后一个人默默流着泪,在楼道的窗台上把那张小纸条烧了。


多年之后我向我妈坦白了这个细节,没想到她竟然大笑着说,“怪不得这几年我时不时感到胸口疼,都是被你小时候那张小纸条咒的!”


我心想,哪里是小纸条咒的,分明是你老了


我感觉自己总是活的迷迷糊糊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妈不再打我了。她甚至连骂都很少骂我了。


她似乎真的开始老了(虽然我感觉自己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今年春节,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家三口人照例又喝了点小酒。当我放下杯子时,刚好看到我妈正在很满足地看着我。就在我俩对视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注意到,她脸上的肉变得松弛了下来,双眉间也硬生生多了几道皱纹


印象中的我妈,还是那个会在我小时候调皮捣蛋后,狠狠打我、骂我的人;印象中的我妈,还是那个冬天中即使飘着鹅毛大雪,也会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少年宫看蝴蝶标本展的人;印象中的我妈,还是那个我上中学时,每周给我送换洗衣服,却因为学校规定,只能在铁门外和我简单说几句话,看着我走回教室的人。


就在那一下子,我妈变得真实起来了。


也就在那一下子,我才意识到,是我把我妈从我这十年的生命旅程中推了出去,她呼唤过我,我却感到不耐烦,而没有搭理她。



糖加加写过一段话:


“家里的长辈们来看宝宝,妈妈带着家庭相册,里面有我、有她、有爸爸、有我们的合影,有我中学毕业时他们一起旅行的照片。但再之后,他们的照片里就没有我了,我的照片里也没有她了。相册里,是我们这十年的空白。”


我下意识地翻看了我的手机相册,然后我很心虚的发现,我竟然没有找到一张我和我妈的合影。


我和她的空白,似乎也有十年这么久了吧。


我不能再用想象中我妈的样子来自我意淫了。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会唠叨、会护短、有时为了我还很自私,她见识不多,有时候还让我感到俗里俗气,但她生养了我,我爱她,因为她是我的母亲。


前几天翻微博,看到一个朋友说,“现代病之一就是:现在生活中,意义往往是生而消失,做一件事,意义常在产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宣告死亡”。当时我看后深感认同。


但现在我才意识到,也许你在母亲那里,无论做什么,它的意义都会刻进她们的生命里,永远不会消失。关于意义的现代病,在母亲那里是行不通的。


有些人会将母爱解释为一种人之作为动物的本能,有些人会用诗歌、会用词曲表达母爱的意义。我觉得,母亲的爱是永远说不清的。


今天是母亲节。你可以选择送给母亲一个小礼物,你也可以选择简单地给母亲发一条问候短信。如果你理解了你的母亲,这些并不重要。


我在前面说过,今天我们不谈应然层面的道理。但我还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借着母亲节这样一种仪式,一起真正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各自的母亲,把对母亲的爱延伸到想象之外。


也许写下一段你和自己母亲的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母亲节,我分享了我的故事,而你的呢?



杜骏飞评:

劳尔同学的文章不错,读后,我也想谈几句关于母亲节的观念:


要过母亲节,但要超越这个节日。我们不能只把母亲节当作一个年度节日,仿佛只有一年中这一天才属于母爱。

对母亲的爱,本质上属于个人的体验修行。我们不能把母亲节当作一个公开于社交圈的道德秀,仿佛告知天下的才是确定的孝心。

母爱和我们对母亲的爱,其伟大之处在于行而不在言。我们不能把母亲节当作一个话语的狂欢,仿佛对母亲的感情主要存在于语言。


母爱是深沉的,愿我们也能深挚地对待母亲节。

编后语

和母亲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呀,后来是不是变成了你生命里最璀璨的记忆?

今天,欢迎从你的记忆宝盒里掏一掏,与我们分享你与母亲的故事。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


文字:课堂鬼故事死亡课杜课密码唯一的你《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知识付费的错觉你为什么去北上广?又为什么回家乡?阶层固化了吗?读书是什么,不是什么且与古人谈读书 本科的终点你在黄鹤楼里想什么?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祭林昭夜话劳动乌里(Ueli Steck)之死秦玥飞的选择怀念新闻KO雍园记 · 雍园记· 二雍园记· 三雍园记· 四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点击这里,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