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昨天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昨天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昨天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昨天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失业之后的失业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5-17 11:59

正文


1


5月9 日母亲节,一家人在外晚餐 后,尽兴而归。 到家不久,我接到兼职那家打来的 电话, 告诉我 ,公司为了 上市,将专注于 做产品, 调研等 部门及费用 缩减, 这一块就不做下去了 鉴于我是去年9月17日开始 入职的, 合同就将到 本月16日截止

在失业一年之后,这对我而言可算是“失业之后的失业”——虽然兼职之后,在理论上我仍处于失业状态,但如今是连兼职也没了,本来那还好歹像是一份“工作”。

对我来说,那不仅意味着一半的收入突然消失,还有不少意义。在过去这八个月里,本来和这家在线教育机构的小团队也已磨合得挺愉快。我作为特聘顾问,参与到教育问题的实地调研、教育话题的策划、网上传播中去,虽然彼此常常产生争执,也不见得产出了什么爆款,但确实都很认真地在做。

在昆山花桥、京郊北三县的访谈中,家长和孩子几次都哭了,这对我也是莫大的触动,让我意识到“教育”其实与一系列社会问题息息相关,而如果不是因为这份兼职,我恐怕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很遗憾,本来我们已经计划好再去更多地方,多听听第一线教师、家长、孩子的心声。

两天后,因为有代理商要我删掉两三个月前在本号发的一条教育类广告,我诧异之下一问,才得知这一轮的收紧也不是个别企业的小心翼翼。在一篇 《新政之下,在线教育背后的冷思考》 中明白指出,当下“在线教育正面临着最强力的监管与整治,让教培人担惊受怕”,而这据说是为了让行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果是这样,那我也能理解所谓“专注于做产品”了。去年腾讯“大家”和“见书”被关闭后,我也听到了类似的说法,原先做内容的都转去“做产品”了,因为在这样笼罩一切的“风势”下,“内容”本身就自带不可控的风险,而“产品”显得要中立得多了。既然如此,砍掉原本可有可无还招风的内容、传播板块,就像在“黑暗森林”中免于暴露自己而遭清除,当然会被视为明智之举。

想到这一点,我也平静了许多,毕竟早已不是第一次被这样的“风势”波及了。2017年底,我从《GQ智族》2009年11月创刊起写了整整八年多的时事评论栏目关了;去年2月底,“腾讯·大家”也被赐死,此前我也给他们写了六年多;到今年,就在不久前的棉花事件后,《经济观察报》书评版也没了,编辑朱天元(他是我合作过最好的编辑之一)被辞退,当初他们还曾给我颁过“2018年度致敬书评人”,我现在有点后悔那时没腾出时间去北京当场领奖。

去年4月底失业时,我曾说自己的处境是“ 时代的一粒灰 ”,那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如今回想起来,掉在我头上的灰其实早已不止一粒了,以后想必也还会有的。在这一点上,我可能并不比其他人处境更糟,因为那不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


2


这几天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有时黄昏会去江边走走。看着暮色慢慢淹没这座庞大而莫测的城市,会给我带来一种莫名的安详。

要说这些事对我没有一点打击,那不是真的。回头想想,我虽然小时清苦,但过往的人生其实算是相当平顺的——除去好友和父亲先后去世这样的变故,我在个人发展上曾经最大的打击大概就只有18岁那年高考失利。虽然人到中年,落在头上的灰也比以前多了,但毕竟我也比以前更能承受了。

以前在工作中遇到极大压力时,我就在心底里对自己说:“都会过来的。”确实,我相信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无论在当时看上去那么难熬,但太阳每天照常升起,最后也就这么过来了。

前两天看到人物周刊采访音乐人陆庆松的那篇 《螺丝不肯拧紧》 ,想了很久。他身负才华,但不求功利、不看领导眼色,25岁之后的三十年多年来,就一直是自由职业。他说,自己早就放弃当一个螺丝钉了,哪怕是在学校当一个很舒服的螺丝钉。

他的弟弟陆庆屹和我相识多年, 曾不止一次跟我说过,“哥哥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虽然没见过,但猜想这是一个坦荡的人,不忧不惧,无愧于心,在这样的时代做这样一个本真的人,并不只是“舍弃欲望”这么简单,还需要巨大的勇气。

我也由此想起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曾说过,写作的时候要把帐单什么的先忘掉,忘掉孩子,忘掉你生活里的一切,投入进你正在创造的世界。那肯定不是你正在进行中的现实世界。

我得承认,我还没办法做到这一点。如果像陆庆松那样,无妻无子,无所挂碍,那我仅靠写作也早就能养活自己了,我的欲望原本就不高;但这些年来,全家老小八口人,只有我一个人在工作(当然老人也有退休金),太任性是不行的。就像绝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我只能不断去平衡生活现实和理想,虽然我也不想等到自己太老才去顾及理想。

前一阵去听讲座,哲学教授邓安庆说了这样一番话:
有多少中国人能有精神生活?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使得我们社会的精神结构处于一种很低级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无非是权力、金钱这些,有多少人能从钱权之外的非物质精神生活中得到愉快?
确实是这样,14亿人都刚刚脱离温饱,“精神生活”对很多人而言还谈不上是必需品,而只是奢侈品。

以前工作压力极大的那些年里,读书、写作是让我业余得到喘息的精神生活,如今,在我失业之后,它们既是最后的谋生手段,又是治愈过程——借此,我终于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的书桌。为免久坐伤腰和颈椎病,近几个月来都改为站着写作

3


实际上,我心底里也很清楚,自己所创造的这个世界也是脆弱的。就像我一位朋友说的,“你现在写的社会评论,因为言他人所不敢言,所以读者觉得替他们说出来心里话,这样当然对他们就有价值,但是就是容易有风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