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游戏茶馆  ·  Unity又一次大规模裁员,员工凌晨5点收到通知 ·  9 小时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网易:高级/资深游戏运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眯眯眼”丑化国人形象了吗?

维舟  · 公众号  ·  · 2024-12-22 21:08

正文

去看了《雄狮少年2》,比我预期的好。回来看网上评论,吃惊地发现不少恶评都盯着人物造型,认定两位主角“眯眯眼”是“丑化国人形象”, 还有人讽刺人物眼距宽得像唐氏综合征儿童: “谁家普通人都这样?电影里的眼距比平常人宽了一倍,丑化到让人无法接受。”
这样的争议,从第一部就开始了,不乏有人质疑这是有意的,尤其不可原谅,甚至进而怀疑这背后有什么阴谋:
“好不好看先不说,就说这导演执意搞这个唐氏长相,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活该!”
“迎合老美审美,到外国上映吧!”
“明显就是故意的,有心的。第一部有这样的问题,第二部不改。作为商业电影,这样做?投资人愿意?这里面明显的有问题。”
“大家猜猜,既然票房那么差挣不到钱,那哪些投资方会继续投钱让这个导演拍第二部?”
猜测这背后有阴谋,前提是认定这“丑化国人形象”,但问题是这一点真的能成立吗?

看看中国古代的仕女图就会发现,画上的人物大多恰是细长的“眯眯眼”,眼线甚少修饰,以突出柔美圆润的女性气质。所谓“烟视媚行”,虽然描写的是神态,但大概率是单眼皮,不然就谈不上“烟视”了。
作为中国古典美女形象的代表之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是: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里没有直接描写她是否单眼皮,但不难想象,林妹妹这样病弱之美的形象,如果是双眼皮大眼睛,那气质上似乎多少有点违和感。当年电视剧选角肯定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出演林黛玉的陈晓旭,看着也是单眼皮。
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形象
这种细长的眼型,原本就是黄种人普遍的特征,传统时代的人们并不会觉得“丑”,相反,这才是“美”。日本人类学家埴原和郎在《日本人的脸:小脸·美人脸是进化的吗?》中研究了浮世绘后得出结论:
江户时代的美人是所谓的狐脸,细脸、细眼、单眼皮,体形是薄胸柳腰。……这一类型的人多见于地位高贵的贵族阶级,因此庶民中出现这样特征的人,就被看成是美男美女。
中国仕女图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是如此,古代中国人对此是有“文化自信”的,甚至把这种审美观强势传到了国外。根据奥尔罕·帕穆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描写,16世纪的伊斯坦布尔人深信只有中国女子才是真正的美女:
“或者也许,我们之所以认为新娘是中国人,是因为细密画家为了强调她的清新脱俗,学中国人那样涂白了她的脸,并为她画上了凤眼。”奥斯曼大师说。(p.399)
对土库曼的细密画家而言,一想到美丽的女子,就一定要有中国人的容貌特征。(p.406)
就算看见了我的美貌,很可惜地,他们仍然坚信一个女人的眼睛和嘴巴非得画得像中国美女那样,才是美丽。(p.499)
这虽然是小说,刻画的却是史实。那个时代的土耳其画家之所以觉得中国女子才美,因为他们对女性的审美实际上传承自赫拉特画派,而这一画派当初又是在蒙古征服时代发展起来的,不免以当时征服者的审美观为标准。

伊朗细密画上的美女形象
任何人的审美观 都或多或少受制于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化,审美本来就是相对的、主管的,对于什么是美,不可能存在一个完全绝对的准则。虽然当下不少中国人觉得双眼皮、轮廓分明的那种白人长相才美,但古代中国人可不是这么看的。
唐朝初年,玄奘去印度取经时,对沿途各地所见一一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不过他的审美观似乎与当下相反,对天山以南一带人们的容貌都评价很低:
钵铎创拿:人性刚猛,俗无礼法,不知学艺,其貌鄙陋;
屈浪拿:俗无法度,人性鄙暴……其貌丑弊;
达摩悉铁帝:俗无礼仪,人性犷暴,形貌鄙陋;
尸弃尼:不知礼仪,不识善恶……形貌鄙陋;
碣盘陀:俗无礼仪,人寡学艺,性既犷暴,力亦骁勇……容貌丑弊;
乌杀:俗寡礼仪,人性刚犷,多诡诈,少廉耻……容貌丑弊;
佉沙:人性犷暴,俗多诡诈……容貌粗鄙,文身绿睛;
瞿萨旦那:俗知礼仪,人性温恭……人好歌舞……仪形有体,风则有纪。
他这里提到的诸国大致在阿富汗东部边境一带至喀什、和田,他可没觉得“金发碧眼”有什么美, 且他对容貌的评价总是和礼仪举止挂钩,达不到这一“文明”标准的,就一律视为粗鄙丑陋,瞿萨旦那(和阗)因为最亲近中华文明,连人变得好看起来了。
《聊斋志异》里有个《罗刹海市》的故事,说有个山东的俊男,在海上漂流到某国,该国人见之无不骇异,以为他极丑,因为此国的审美观与中华恰好相反。 所以他把自己脸抹黑几下,人家反惊讶地说: “怎么几天不见,你帅了好多!
这个故事一直被看作是对现实中忠奸不分的讽刺,但这一解释成立的个前提是我们只有一种审美观,所以当俊男在海外被认作丑男,我们就觉得这是在说反话,然而审美观原本就可以很多元。
在一个封闭的文化体里,人们常常自认为是唯一的人类,当然也就很难认同异族的审美观。几百年前中国人最初见到白人的时候,可不会把欢呼他们是“帅哥”,相反会被这些“红毛鬼”可怕的外表惊惧不已。
迪士尼动画《木兰》(1998)造型也曾引起争议,虽然剧中木兰倒还是个双眼皮
我多年前曾看到报道,说东亚几个月前看到报道说,东亚各国女孩子普遍对自己的容貌感到不满;其中韩国人的这一比率居被调查的世界各国之首,也因此,才成就了韩国“整容大国”的称号。
似乎黄皮肤黑眼睛的人如今在容貌上很不自信:眼睛不够大,皮肤不够白,鼻子也低了点。然而有理由相信,在近代国门洞开之前,无论 中国人还是朝鲜人,也就决不会有那么高比例的女孩子自认长得不够漂亮,因为她们不可能有白人这样一个参照坐标—— 把白人的一些体貌特征作为审美的标准,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尤其好莱坞电影)影响的结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