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鬼超市们就抓住了这个商机,大城市的生活的人也不是在云端活着,都是普通人。
从北京地铁10号线与7号线交汇的双井地铁站A口走出来,在人流密集的富力广场隔壁就是「万客来服装超市」。在没有官网,没有公众号,没有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的情况下,仅靠免费发放印满LOGO和福利的购物袋,抽奖送电动车等活动来吸引人群,质朴且有效,万客来已经开遍全国20个省了。
进入到店里,也没有像其他超市一样花里胡哨的宣传展示,或者节日布置,只有肉眼可见的各种价格标牌,几块钱明确提示,面对不同收入群体,薄利多销是「万客来」的策略。
「万客来服装超市」每天会定时举办秒杀活动,随处可见的标语:全家人的衣柜,不满意就退钱,好品质,更低价等等。虽然衣服款式不敢评价,有网友评价:“逛完万客来,孩子们都想老家了。”但是简单粗暴的价格,确实难挡诱惑。
平时很多人去商场买衣服都要跟网上的比比价,在这里,不用比,拿框装就完了。
除了双井,万客来的北京首店开在了昌平,自从它入住,人流量暴增,直接盘活这个快要倒闭的商场。
不止万客来,现在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穷鬼天堂」,BIGOFFS、亿万家、潮衣库等等,都是以低价,超级折扣为卖点的超市卖场。为什么一线城市的消费群也这么买单?
有网友戏称:“除了大众浴池,这里是北漂们最坦诚相见的地方。”
每天上下班挤地铁,晚上加班到很晚,回到家累得完全不想动,结果一看银行卡余额少得可怜。裁员、搬家、工资不够花、首付付完负债累累……很多现实的原因像一座座大山,压的北漂们喘不过气。
在一线生活的年轻人,仿佛逛商场都有鄙视链,但难免会害怕遇到价格刺客,消费欲和省钱欲总在这时候出现,又想买又不敢买,不买心痒痒,买了得吃好多天土。
在这个钱包被悄无声息刺杀的时代。月薪2万,吃不起的欧包,喝不起的奶茶,生活中的消费刺客时常攻击大家的心理防线。物价涨了,工资却迟迟不涨,年轻人被迫消费降级。
在「穷鬼超市」,100块钱好像根本花不完,会有一种在老家消费的安全感。无论白天是多么的精致都市,晚上下了班都想去万客来进个货。
现在年轻人都开始研究怎么在满足物欲的前提下,精打细选还能活的很好,从线上抢购「剩菜盲盒」,在到去超市错峰购物买当日打折食品,在到物美超市享受10元快剪,最后升级到「自带生活主义」的流行。年轻人们将省钱,环保和最优价买东西结合,不仅理性消费,还很体面。
没有品牌溢价,直接跟工厂对接,成本直接降到最低,折扣力度更吸引消费者。比起线上折扣店来说,线下店可以直接看质量,而且服务也有保障终身包退换,不满意就退钱。不合身,还有免费裁剪。
商家们、品牌们通常用精致生活来制造需求,给消费者不断塑造高的消费欲望。有时候你以为占了天大的便宜,其实都在无意中掉入了商家们各种已经设计好的陷阱当中。
“第二杯半价”“破价,错过要等一整年”这样明晃晃的诱人标语,你是真的需要这第二杯吗或者是这件产品吗?
“制造伪需求”如护肤步骤越来越多妆前、隔离、防晒、美白霜等等,哪里需要这么多的步骤;
“信用卡花呗等先享受后付款”“9.9包邮、一元秒杀”一点点慢性“杀死”你的银行余额;
“社交攀比:网红打卡,旅游打卡”很多人也意识到根本不需要这些来装饰朋友圈。
现在年轻人对于消费陷阱已经能做到一眼识破,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已经不流行了。现在有技巧的消费、有目的的消费和有价值的消费已经占据年轻人的大脑。
从你值得拥有到我不需要拥有的消费习惯的变化。小红书上有很多博主都在坚持
“不买年”计划,
并不是什么都不买,而是指非刚需产品不买。
其实现在年轻人兜里确实没什么钱,也不剩什么钱。很多网友算过自己的工资标准,一个月1万元为例,双休,每天工作8-9小时(理想化),每月工作198小时,每小时入账50元,抛去房租房贷,日常必备花销也没剩多少了。
一杯奶茶一个面包需要坐在那工作1小时,买个衣服,最少也要坐在那工作5-6小时。算完这笔账的年轻人都不需要面子了,有里子就不错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爱团购拼单,喜欢逛二手市场,小件商品网上淘,大件家具逛二手卖场。网购上面,只要改个关键词就能得到更优惠的产品。
“小推车置物架”换成“理发店小推车”价格直接砍到低价
生活上,一物多用,以租代买,一次性洗脸巾用完做抹布,牙刷当成清洁刷。不买贵的只买对的,只买自己需要的,品牌溢价,概不接受。
“该省省该花花”,领券凑单成了生活乐趣,买大牌平替也是常见行为,所有线上平台都在卷活动,卷促销,卷低价,线下折扣低价店能否长久维持生命力?仍需静待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