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披露:馆藏的梵高成名作《向日葵》,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慢慢地褪去那夺人眼球的金黄色。
其实,关于梵高的画褪颜色的报道,
近年来
已经不止一次。涉及的作品包括《向日葵》中的黄色、《罂粟田》中的红色、《鸢尾花》和《在阿尔的卧室》中的紫色等。
你可能会好奇,西方油画问世 600 多年,许多早期作品至今仍然光泽鲜艳,为什么存世才 120 多年的梵高作品会褪颜色呢?事实上,西方的许多油画之所以能够焕然如新,与使用的颜料有密切的关系。
19 世纪,油画软管颜料发明之前,西方绘画(包括以前的壁画、蛋彩画等)使用的颜料主要是从天然矿物里提取的:白色是从石灰和石膏里取得的,绿色是从含铜的矿石里获得的,红色和褐色是从氧化铁中提取的⋯⋯人们甚至从金、银和宝石中获取色料。
像绘画用的群青蓝颜色,就是来自比金子还要贵的天然宝石——青金石。这种清澈的深蓝色,内含闪烁着金光的黄铁矿斑晶,经久不变,被用来画法老面具的眼睛和蓝胡子。
下面这个图特卡蒙面具,就是用金子与青金石制成的,至今已经有 3300 年的历史了。
此外,西方绘画(包括壁画、蛋彩画和油画)艺术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对色彩的保护,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操作步骤:画家在作画前,先要把矿物颜料研磨成粉,在颜料粉里掺入树胶,制成色块;使用前还要将这样的色块用水和黏合剂、明胶、蛋清等一起浸泡。
油画发明以后,画家就用核桃油、蓖麻油与色彩颜料混合后使用。悬浮在半透明油性介质中的颜料,进一步增加了色彩的饱和度,能让光线透过表面反射出丰富的不同层次的色彩。
上面这幅是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人物肖像画,从中可以看到油画色彩的魅力。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表达得细腻、灵动、栩栩如生。
而之所以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在画完成后,还要将树脂或者蜡制成的一种透明涂料,覆盖在画上面,使颜料与空气隔开,从而让画作能够历经千年不褪色。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考察梵高的几幅“问题画”后可知,这些作品都是他来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小城,在生命最后的三年里画的。
这段时间里他的精神不太正常,处于一种激情四溢的亢奋状态。使用的色彩也随心所欲。而现在出现褪色的,主要就是他当时特别喜欢用的黄色(铬黄)和红色(胭脂红)。
黄色是一种最难驾驭的颜色,只要有一点点灰尘或者污渍,就会看起来脏兮兮像旧的一样。所以自从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欧洲绘画就从来不用黄色。
那么,为什么梵高对黄色情有独钟呢?很简单,那年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那是一个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的天堂。
“这个旋转着的柠檬黄的液态火球,正从蓝得耀眼的天空中掠过,使得空中充满了令人炫目的光。这种酷热和极其纯净透明的空气,创造出了一个他未曾见过的新世界。”(选自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渴望生活·梵高传》)
正是这种以黄色为主旋律的美景,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自己也清楚:
“要画出在他的阿尔油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烈的黄色调子,他就得紧张,就得进入兴奋的竞技状态,就得带有一阵阵冲动和强烈的感受⋯⋯然而,这条路却会把他带向毁灭。”但是他觉得:“如果不能按照自己愿意的方式去画画,那样的活着多没有意思啊!”(选自《渴望生活·梵高传》)
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的科学家,使用无创原位光谱分析,并结合同步辐射 X 射线分析,揭示了梵高《向日葵》上使用的那些,明度非常高的黄色就是铬黄。
铬黄是于 19 世纪早期发明的,一种色彩鲜艳的化学合成颜料,用硝酸铅与铬酸钾按照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它比以往任何颜料,都更加闪亮夺目(主要用来做油漆)。颜色按配方不同,从浅的柠檬黄到深的橙黄有几种。
仔细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可以看到他巧妙地利用了这几种黄色的差别,把向日葵画得层次丰富、生气勃勃。然而,铬黄的稳定性,随其颜色深浅而呈明显变化。颜色越深越耐久,浅铬黄受热或年久会变暗,所以《向日葵》的黄色有点变“蔫”了。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梵高把铬黄与白色的铅白掺和,来配置浅黄色。这种错误的调色法,使合成的调和色在暴露于光线时,很容易发生化学降解,是导致颜料变黑,《向日葵》褪色的主要原因。
梵高除了在使用颜料上有一点随心所欲,另外在画法上也一改经典油画精致细腻的画法,用笔粗诳、着色相当厚,甚至直接把软管的颜料挤到画面上。而且,他创作速度奇快,平均两三天就完成一幅油画,也根本来不及做好油画的后期保养工作。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些小问题,给他的旷世杰作带来了遗憾。行文到此,笔者不胜感叹,像梵高这样的大画家,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或者助手帮他做一点点创作以外的琐事,实在令人痛心。
。
美是有治愈力的,
它可以治愈我们心中的伤口,可以为平凡的生命镀上一层光芒。
推荐一本
《艺术博物馆》,
足不出户,就走进了
数百家世界顶级美术馆
,
全都是
镇馆之宝
。
50位世界著名画家,
覆盖从古至今32000多年的艺术长河。
印象派领导者
莫奈
,“现代艺术之父”
塞尚
,
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还有
凡·
高、高更、
马萨乔、马奈、雷诺阿、大卫、乔尔乔内……
“绘画是聚焦于单个场景的小说。
每一幅画,都会打开一条通往复杂而无尽的叙事之路。”
从《最后的晚餐》中,看到达·芬奇的想象宇宙与结构美学。
蛋彩画、油画、浮雕带、湿壁画、木版画
......让你一览而尽。
印象派、抽象派、立体主义、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
......带你走进艺术殿堂。
观赏一幅幅画作,如同品尝一颗颗甜美的樱桃,只要看了第一幅,就忍不住翻阅第二幅,让你食髓知味,流连忘返。
作者
达维里奥
的讲解,幽默风趣,又深入内里,能够
带你看清一幅画背后的千丝万缕。
从入门到体会精髓,一步步深入理解画作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解读立体主义之父
塞尚
的名画
《自助餐》:
“笔触很重,每一笔之间彼此平行,戏剧化背景,
一种写实又变形的真实感。
方巾的形状已经很像之后圣维克多山的轮廓了。”
第二重,从画作看到历史,看到精神密度,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
“也许是1872年,莫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在小船里,而是站在酒店窗前往外看。
他快速作画,生怕气氛被搅乱,创作出了《印象:日出》。
他肯定没想到:他竟然为当时最有名的绘画流派命了名。
并以此结束法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第三重,与其他作品联系对比,看到人类艺术与精神文明的变迁。
为什么红磨坊的主题,几乎是每位画家艺术生涯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