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解釉里红
说到釉里红大家都会想到景德镇明早期洪武、永乐、宣德官窑。大量的图录反复向大家展示其精美、古朴、绚丽中带着典雅的图片,收藏者观之神往。
釉里红的起源一般认为最早在元中期景德镇瓷器的画上使用。其实,釉下彩在唐代长沙窑就已经出现(只能称釉下彩),当时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28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温度过烧铜红料
“
烧飞
”
变白,欠烧则发暗黑,鲜艳的釉里红对窑温的控制要求很高,难度较大。到了元代,景德镇使用铜元素作为呈色剂,才开发出带有红色的釉下彩瓷。
(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元代青花釉里红盖罐)
这个时期红色基本偏暗黑,鲜红者少见,说明窑温控制红色仍为当时工匠所头疼的事。
如果说使用金属铜作为呈色剂
“
想
”
成品带有吉祥红色,我认为这就可以追溯到东晋了,想必玩晋瓷的朋友很少会去联想这些。但不可否认,东晋开始大量在器物上点彩的暗红发褐的正是铁元素和铜元素!如此说来,釉里红的发源可以提前到东晋了?因为各种资料及文献显示,釉里红的解释只是:(1)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2)釉下彩。也就是说,使用铜元素必须在釉下,东晋点彩为釉上,称之为釉里红是牵强的。
(二)釉里红的烧制成熟期在元中期?
大多数人认为,釉里红的真正成熟在元代中期,烧制出相对比较纯正的红色,但量极小。综观元代釉里红,我们可以发现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明显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
“
烧飞
”
的变白现象,甚至到明洪武仍然多为发暗红色。说明元代
“
成熟
”
比较牵强,只能说比前期烧制水平有所提高。
(三)被遗忘的龙泉窑釉里红
谈到龙泉窑釉里红,即使多年的玩家也很诧异:龙泉窑有釉里红吗?
(上图为元代龙泉窑釉里红龙纹大盆)
很多年前我得到过一个元晚-明初的大盘,直径在34-36cm,内壁为传统的大菊瓣纹,外则对应一龙一虎,呈红色。釉、胎正常,正烧,并不可能由于过度欠烧而龙虎砖胎发红,如果欠烧圈足的露胎处当为最先。当时的感觉龙泉窑的釉里红的烧制期为元中晚期,因为此盘不可能是第一个烧制铜红产品吧。所以不排除更早的龙泉窑釉里红产品,心里有这个想法,但并无实物证实。一年以后,偶然得一双鱼洗,双鱼发红色,比较纯正,圈足规矩,足内满釉,从拉坯工艺及整体制作水平看,当为元早期及以前大窑产品,也就是说,不排除元早期以前就已经有发色纯正的釉里红产品!后又得一双鱼洗底残片,鱼竟为一红一白!人为烧制可以定论。
近日得一底部窑裂鱼洗,工艺无可争议的元早以前产品,二条红鱼跃然眼前,生动活泼,釉色偏梅子青(烧制温度超过1280度,不存在欠烧砖胎),虽有点小毛病,却爱不释手,鱼洗并非龙泉重器,从北宋早期-明一直烧制,特别是南宋中期以后到南宋晚产量大增,贴、印工艺并用;大窑烧制,为什么我会情有独钟?这里我又可以有一个大胆设想:决不排除早于元早的釉里红双鱼洗!
(四)龙泉窑釉里红之联想
(1)龙泉窑釉里红烧制水平:从藏家朋友所见及自藏整器、残器、标本中可以看出,红色大都比较纯正,发暗褐色的尚未所见,说明元早期龙泉窑就已经掌握比较成熟的釉下铜红工艺烧制。
(2)为什么龙泉窑大都在双鱼洗上的鲤鱼着釉里红:双鱼洗起于东汉,当时的洗是真正的洗,是
“
盆
”
,为洗漱用具,双鱼是取吉祥之意,宋代的洗则完全改变了它的使用性质,做为文房雅具。个人认为汉代的吉祥之意在龙泉双鱼洗上得以延续,而红色鲤鱼又称锦鲤,有锦绣前程之意,配以令人神魂颠倒的釉色,使南宋文人墨客趋之若骛,形成了龙泉双鱼洗的百花齐放,汉代文化的古典风雅在龙泉双鱼洗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拓展。
(3)龙泉窑釉里红的表达及制作难度:我们知道,一般釉里红的器物是在表面上一层无色透明釉,使红色更艳丽。但由于龙泉窑是青瓷,发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上,但粉青必须是欠烧的半浑浊釉,虽很具内在韵味,受文人追捧,但却不能使用在釉里红上。一则半浑浊釉使红色半隐不见;二则欠烧铜红发暗褐,根本达不到表达的效果。因此,釉里红的外层釉发色必须是梅子青或偏梅子青,这就必须过烧,但过烧的度必须把握得非常准确,否则,红色尽失!我非常佩服宋元龙泉工匠,能烧制出青红兼美的作品!
总之,我认为: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期应为永、宣始,之前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为此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而龙泉窑在龙窑条件下,元早烧制釉里红应为最成功的典范之一,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集各窑所长之大成窑口的公认名至实归!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 王帆 由龙泉邱先生推荐古玩元素网发布,同行转载请署名!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
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加微信:
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鉴定与古董买卖 请加微信:
shgudong (给我们留言)
全国热线:
4000897882
订阅古玩元素网,请扫一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