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字力场
抵抗熵增,打捞有趣。你的内心,就是力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君哥说房  ·  2025番禺最值得买的房子原来是它 ·  7 小时前  
君哥说房  ·  2025番禺最值得买的房子原来是它 ·  7 小时前  
黔微普法  ·  贵州新闻联播丨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启 ... ·  7 小时前  
天玑-无极领域  ·  所有女的,都希望嫁给高富帅。所有屌丝,都希望 ... ·  14 小时前  
玄鸟书屋  ·  范美忠《列子》带读课第一期报名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字力场

别让「流量税」加剧电商行业「阶层固化」

数字力场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1-06 18: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电商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流量红利期的结束导致中小商家面临获客成本高昂的困境,电商平台流量分配机制对中小商家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电商平台收取高昂流量推广费的现象。文章提出了流量平权的理念,强调电商平台应该采用更合理的规则设计,实现用户、商家、平台多方利益共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商竞争中的关键问题

流量红利期结束,中小商家面临获客成本高昂的困境;电商平台流量分配机制不公平,影响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电商平台收取高昂流量推广费,加剧电商行业贫富分化。

关键观点2: 流量平权的理念

流量平权主张采用更合理的规则设计,实现用户、商家、平台多方利益共生。通过扩大和盘活流量池,让足够多的低价好货得到流量浇灌。

关键观点3: 电商平台的流量分配规则

电商平台流量分配有两种规则:价高者得和价低者得。后者更适用于中小商家,能靠高性价比吸引免费流量。

关键观点4: 电商平台的责任

电商平台需摆脱流量困境,实现流量平权,采用“人-货”精准匹配,给商家足够多的便宜流量。同时,需要在用户、商家、平台三方利益上找到新平衡点,避免加剧电商生态萎缩。


正文

电商竞争的尽头不该是「阶层固化」。

















文 | 佘宗明




电商平台会变成收「流量地租」的赛博百货大楼吗?


流量获取成本能被打下来吗?


中小商家还有「出头」机会吗?


这已成为中国电商行业今天不得不直面的「三连问」。


这不是无谓之虑:在当下,很多中小商家,都困在「流量税」中。


大背景是:从整个行业看,流量红利期已过,商家能「白嫖」的自然流量越来越少,面临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无疑中小商家。在推荐位「价高者得」的竞价游戏下,它们很容易沦为被「二八定律」「幂次法则」锁定的陪跑者。


伴随而至的,是电商领域「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图景,是电商阶层固化愈发严重的格局。


在科幻作品《北京折叠》里,世界被折叠为三个等级森严的空间,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发现了可穿行到其他空间的通道后,为了攒钱让女儿上更好的幼儿园,以身犯险「偷渡」到第一、二空间替人送信,但最终还是得负着伤回到最底层的第三空间。


许多中小商家就像电商界老刀,生存在被「折叠」的第三空间。


「流量税」犹如一道天堑,品牌商家在一头,中小商家在另一头。


该怎么推动流量平权, 免众多中小商家在流量争夺战里「活不过三集」?


这是摆在电商平台们面前的必答题。




01

事实证明,雷军的「风口论」最佳应验期就是流量红利期。


过去很多年里,电商领域流行的叙事是「所有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从三只松鼠到珀莱雅,靠砸钱投流快速砸出的互联网电商品牌屡见不鲜。


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的那句「五年内可以成就一个互联网电商品牌」,让一众创业者奉若信条。


毕竟,那时候的电商平台就像平价东北菜馆,正菜 (付费流量) 量大管饱,小菜 (免费流量) 也不吝赠送。


可这两年,不少中小商家的反馈是,线上生意不好做了。


就连多个知名网红的店铺,都倒在了今年双 11 前。


直接原因就是,流量获取成本的上涨,使得其赖以做大的投流拉动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今年 5 月底宣布停播闭店后,女装品牌罗拉密码创始人接受采访时就坦言,昂贵的流量成本是其闭店的核心原因,「流量成本翻了有 10 倍。以前做的人少,现在做的人多了,就在流量竞价,这都是成本。」


「流量税」成了很多商家想把生意用线上方式重做一遍的劝退 令。


流量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流量,让不少中小商家陷入短命诅咒。它们经常是一通投流猛如虎,结果只是给平台打工。


▲不少中小商家都被「没流量」所困。


媒体报道中就提到,某玩具水枪网店负责人方瑜表示,她曾经一天花 100 块钱在平台做推广就够了,但现在一天花费要到四五百元。


今年 5 月份,她店铺的推广费用已高达 1.14 万元,该数字几乎吞噬了她 70% 的利润。


高企的流量推广费,让大量中小商家左右为难:投吧,本就不多的那点利润可能被投流营销费用蚕食殆尽;不投吧,又不像大品牌那样有「自然水」。


这么一来,营销费用成了分流器:流量资源更多地向大品牌倾斜,中小商家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压。


正因如此,有人斥责电商平台背离初心:之前用线上模式革了「超级地租」的命,成了白牌创业乐土;如今则沦为收租「建制派」,成了另一种商业地产公司——流量推广费跟换身衣服又杀回来的「进场费」无异。



02

问题来了:将鞭子都打在电商平台身上,合理吗?


并不合理。有几点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随着电商渗透率触顶,平台流量获取的边际成本也在递增。


某洗衣凝珠网生品牌负责人说,「 2022 年在不投流的情况下,中小型直播间依然能够得到平台均摊的自然流量」,但 2023 年获得自然流量的难度倍增。


与其说是电商平台舍不得给,不如说是平台自己也缺流量。


在增量发展期,平台 DAU 几何级增长,要的就是繁荣生态,免费派发流量不是问题。


可到了存量发展期,用户规模增长势头放缓,需求端缺乏增量,供给端商家规模庞大、商品供应丰富,优质流量分配难题自然就来了。


▲用户规模触顶之下,许多电商平台的流量池都不够用了。


其次,电商平台不是慈善机构,也有盈利诉求。


在「用亏损换规模,将盈利后移」模式走到头后,电商平台们着力提升货币化率,在所难免。


流量收入就是电商平台货币化的重要支点。


还要看到,电商平台们也在为中小商家减负。


有平台推出了服务费退返、保证金下调、免除物流中转费、技术服务费自动返还等一揽子减免举措;有平台取消了年费,双 11 期间还推出了退货宝服务、极速回款、大促免佣等政策;还有平台 从流量扶持、 AI 技术提效、超轻资产运营三大维度 扶持第三方卖家。


国内三大头部平台抖推出了面向商家的「百亿减免」措施。


从注重为需求侧提供低价的「百亿补贴」,到为供给侧松绑解困的「百亿减免」,这被视作电商行业从「消费普惠」到「供给普惠」的进化。


电商平台让利,无疑是为商家减负。电商行业有个公式:商家实际利润 = 实际 GMV - 实际成本。这里面, GMV 和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紧密相关,成本则囊括开店、运营工具、平台服务、流量推广、物流和售后等费用。减负就需要综合地「减」。


需要看到的是,对商家而言,基础服务费、佣金提点、流量推广费三块支出里,前两者是小头,后者才是大头——商家在单个平台营销投入占经营成本二三成以上,是常见情形。


降低商家的流量获取成本,该是为商家减负的关键着力点。


03

目前看,很多中小商家正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 1 ,通过 SEO 优化,尽可能发掘优质免费流量; 2 ,摸索付费流量的最佳投放模型,争取投入回报 ROI 最大化。


很多商家都将商品标题、关键词设置等信息优化作为洛阳铲,去发掘自然流量。


在电商平台利用 AI 与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广告投放精准度的当下,通过合理投放提升推广效果,也是许多商家的通行做法。


从商家角度看,投放效果提升的确是曲线减负方式,但怎样跳出「竞价思维」实现更系统的流量平权,更显关键——它们要的是将投放效果提上去,更是避免因交不起「流量地租」被排斥在流量分配体系之外。


这指向的命题就是:流量平权。


流量平权,要依托于做大蛋糕 ——流量池里有活水持续注入,才能让足够多的低价好货得到流量浇灌。


流量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洞察。就电商流量看,符合用户需求,用户才有打开 APP 的欲望。现实中,用户对商品的需求层次不外乎「多快好省」,高性价比是用户骨子里的追求。高价性价商品天然具有「导流」效应。


因此,电商平台可以将高性价比心智作为自发性流量导入的「发动机」,以此来扩大和盘活流量池。流量水源充沛了,平台上自然会水草茂密。


▲满足了人性深处的需求,流量才会自动涌入。


流量平权,更要落脚于分好蛋糕 ——这离不开流量分配底层逻辑的重置。


通常来说,电商平台流量分配有两种规则:价高者得;价低者得。


「价高者得」中的价指的是流量推广费用,对应的是「人找商品」的中心化逻辑和收渠道租金的地租思维:将竞价排名作为橱窗位推荐依据,将推广费作为流量分配阀门,商家要想在货架上被优先或更多呈现,就得以竞价方式购买平台的「总流量包」。


但随之而来的,经常是商家为了争夺推荐位或坑位,陷入「囚徒困境」式搏杀,将流量费用越抬越高。那些付不起流量推广费的中小商家,可能连个点击都没。


「低价者得」中的价指的是商品价格,对应的是「商品找人」的去中心化逻辑和回归供需本源的以「人」为中心思路:推荐机制围绕最吸引人的价格优势展开,商品能得到多少曝光,不是取决于买量投流,而是取决于性价比情况。


循此逻辑,即便是白牌或新手商家,也能不用买量就靠高性价比吸引的免费流量将商品卖爆。这会引导商家的关注点从付费推广到商品性价比,倒逼供给侧向高性价比看齐。


这是两种「切蛋糕」的方式。很明显,后者比前者对中小商家更为友好。



04

说白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