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蒂利亚德三部作品: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英格兰文艺复兴:事实还是虚构》《神话与英式思维》
(节选)。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是英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开拓之作,描绘了伊丽莎白时代的人如何看世界以及看待人。其精髓在于用“一个存在巨链、一个对应平面和宇宙舞蹈”,建构起伊丽莎白时代的人看世界的系统,据此来
讨论他们眼中的世界秩序、人的位置及与世界的联动。
其中一个贯穿始终的论点是,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基本延续了中世纪看世界和人的传统,
在个别地方有所取舍。
《英格兰文艺复兴:事实还是虚构》对《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一书提出补充,
侧重讲评伊丽莎白时代与中世纪的不同之处,以文学切入,梳理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对之前时代的选择性吸收与革新。
《神话与英式思维》只选取了与伊丽莎白时代相关的章节,
论述了血统神话与天选神话,为当时人的女王崇拜提供注解。
本书展现了蒂利亚德对伊丽莎白时代思想的阐释,及其论述的发展脉络,相对完整地还原它的面貌。蒂利亚德对“世界图景”的论述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身后也遭遇了巨大争议。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在出版后的数十年间被多次作为关键文献反复加以评述,正说明了该书的重要地位。谈及伊丽莎白时代,蒂利亚德的论述是研究者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他的批评视野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开创意义。
译者说明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
自 序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秩序
第三章 原罪
第四章 存在之链
第五章 存在之链上的环
1 天使和苍穹
2 星体与命运
3 元素
4 人
5 动物、植物与金属
第六章 对应的平面
第七章 对应
1 天之能量和其他创造
2 “大宇宙”和政治身体
3 “大”“小”宇宙
4 政治身体与“小宇宙”
5 总体意义
第八章 宇宙舞蹈
第九章 后 记
英格兰文艺复兴:事实还是虚构?
前 言
第一章 文艺复兴
第二章 抒情诗
第三章 批评
第四章 史诗
后 记
神话与英式思维(节选)
前 言
第一章 导言
1 什么是神话?
2 神话与文学
第三章 两个都铎神话
1 前言
2 血统的神话
3 天定神话
这本小书衍生自我另一个稍大的、评述
莎士比亚
历史剧的计划。
在研究过程中,我的结论是,如果不参考当时对秩序的看法这一背景去评判,那么剧中描述的内战和混乱景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在那本书的第一章就写了背景。写完之后,发现适用于莎士比亚历史剧的背景,也适用于他的其他剧目,并且还大致适用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我还发现,我所描述的秩序不仅仅是政治秩序,或者说,即便是政治秩序,也总是更大的世界秩序的
一部
分。
后来,我又进一步发现,
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从三个方面看待整个世界秩序:
一个链条、一套对应体系和一种舞蹈。
这个内容含量,一本专攻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书中的一章就容纳不下了,应该专门写一写。
这个世界秩序是当时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思想之一,
可能也最具特色。
这些思想,就像我们的日常一样,没有人去争论,在时代的文学中也不被大肆宣扬。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信仰自立(
self-help
)的美德,但我们却不认为丁尼生(
Tennyson
)的诗或艾略特(
George Eliot
)的小说突出体现了这个美德,因为他们都把自立当成再自然不过的。当然了,如果头脑中想着自立的美德去读二人的作品,就会发现许多可以印证这个思想的细节。不考虑自立的美德,也会让我们较难理解这两个作家。
本书主要写普通的、受过教育的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他们对世界和人的一些寻常看法。这些看法在当时普遍存在,除了一些明显说教的片段之外,诗人们不会特意书写它,但这些看法不可或缺,是基本假定,在重要的时刻有着无法衡量的价值。
莎士比亚在《裘力斯·恺撒》(
Julius Caesar
)中让勃鲁托斯(
Brutus
)把人和小国作比,就是略带提及了这些看法中的一个。人与国或者“政治身体”(
body politic
)的比较是伊丽莎白时代的人根深蒂固的想法,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如何看待自立的美德一样。
我的目的是提炼并阐释伊丽莎白时代中最普遍的对世界的看法,借以帮助普通读者理解并欣赏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家们。
做这件事的时候,我无意间集结了很多在别处没有被汇集起来的基本知识,也让这本书可以为分析
斯宾塞
(
Spenser
)、
多恩
(
Donne
)和
弥尔顿
(
Milton
)提供便捷的事实参考。
大部分的时候,我主要做讲解,有时也推论,也描述一种想法如何进入当时的文学。因为本书是为普通读者而不是为专家所写,所以在描述中,我用了知名作家的例子。但同时,需要列出某些特定思想的时候,我也没有回避那些冷门作家的作品。不可能总是把对文学的描述和对基本思想的阐释区分开来,所以读者会看到
莎士比亚
或者
弥尔顿
的作品被用来阐明一种思想,同时又例证诗歌如何利用这个思想,大家不必惊讶。
需要告诉读者,书中的一些阐释只是粗略描述,因为这样一本小书不可能记录各种看待世界构成的观点。我尽力选取最普遍与流行的。如果研究这个时期的专家读到此书,我希望他能认同我选的是在当时足够普遍的思想,并没有落下什么。
遗憾的是,我所写的虽然为伊丽莎白时代的人所熟知,但现代人还是不大熟悉。大家知道一部分,比如
四种体液
(
humour
)说,甚至对它有深入的了解。而另一部分,比如
“存在巨链”
(
vast chain of being
),普通读者可能就不知道。比例对写简本来说很重要。我不能以读者对话题的熟悉程度来决定重点写哪部分。重要事情一定占据重要的位置。如果我写陈旧的事物像是在写新鲜的,或者写无名的事物仿佛在写知名的,那是因为我要保留它们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眼中的比例。
考虑到普通读者的方便,我在引用的时候已经使用了当代拼写和标点,但弥尔顿除外。他非常注重这些细节,同时,保留他的原文也不会让人读不懂。
有时我使用“伊丽莎白时代”这个词,取的是宽泛含义,大致指英格兰文艺复兴涵盖的所有时期,
从
亨利八世
(
Henry VIII
)到
查理一世
(
Charles I
)都可以说遵从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思想。
在此感谢一些朋友,他们给了我提醒,免得我遗漏内容。其中有纽纳姆学院(
Newnham College
)的维斯佛德(
E. E. H. Welsford, M. A.
)女士;格顿学院(
Girton College
)毕业的弗里曼(
R. Freeman
)博士,她现为伯贝克学院(
Birkbeck College
)的讲师;在剑桥圣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和哈佛大学供职的斯宾塞(
Theodore Spencer
)教授;还有来自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圣三一学院的高登(
Donald Gordon
)博士。
最后,我要感谢近期美国学者对文艺复兴思想的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不总是在英国获得认可,比如已经去世的格林劳(
Edwin Greenlaw
)和其团队的研究,还有奥斯古德(
Charles G. Osgood
)教授和注释版斯宾塞的编辑们的工作。没有这些研究的帮助,我不可能敢于像现在这样写概论。
非常遗憾,这本书付梓后,我才收到斯宾塞教授的《莎士比亚和人类本性》(
Shakespeare and the Nature of Man, New York, 1942
)。我们各自独立写作类似的主题,我也想在本书中引用一些斯宾塞教授的,但却已然不能,只有说斯宾塞教授在论述的时候展现了渊博的学识,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