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话题“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引起网友热议。(2月8日 央广网)
据多家媒体报道,不少教师表示自己被部分家长和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上门家访。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也有家长表示,希望学校取消上门家访或让老师采取其他方式与家长和孩子沟通。在传统教育里深入人心的“入户家访”正在成为过去式。
人们对于入户家访的讨论并不是近期才出现,伴随着人们隐私意识的不断增强,许多家长和孩子对于老师入户家访产生抵触心理。每年寒暑假期间,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不少对教师入户家访的吐槽,不少老师也明确表示反对这一制度。不少家长认为家访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环境等信息,觉得家访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家庭成员的个人隐私。同时,不少家长也担忧老师家访的动机,担心老师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后留下不好印象,对孩子区别对待影响教育公平。
对投入时间精力成本和家访效果的权衡也是家长和老师们对家访制度产生质疑的原因。在网上,不少家长表示:得到老师家访的消息后产生了焦虑心理,在打扫卫生布置家庭环境以及准备招待老师上耗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家长们都希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愿意给老师留下坏印象从而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不少家访可能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给孩子提供有效的针对性建议和指导,许多家长觉得家访“形式大于实际效果”,对家访产生了抵触。不少老师也表示:在家访过程中部分家长“过于热情”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社交压力。迫于学校的安排,老师们一天需要走访多个家庭,在家访时也要保持基本的礼仪。许多老师也在家访任务中感到“身心俱疲”。
如今,视频会议和电话沟通成为不少人交流的习惯。有家长呼吁将家访改成视频会议等线上的方式沟通。但同时也有家长仍坚定支持家访的观点,认为只有线下面对面的沟通才有效。可见家访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保留”或“取消”可以解决的。在社交方式多样和普遍重视教育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家长和老师达成共识,共同构建多元的家校沟通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灵活选择沟通方式,如线上、线下或二者相结合。除了选择灵活的沟通方式,家访也需要提升质量,而不能流于形式。让家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家庭环境和孩子性格的沟通方式。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明确家访时间、家庭隐私保护内容等方式,对老师在家访中的行为言语进行规范,打造“轻量化家访”,为家长应对家访减负的同时也能保证每个家庭的隐私得到保护。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可以通过将家访时间计入工作量,发放教师家访补贴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家访的保障,也能激发教师家访的动力。
家长拒绝家访现象背后是旧的家校关系制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冲突。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达成家校沟通的共识。家访作为促进孩子发展的工具,应当成为双向沟通的桥梁。良好的家校沟通需要人性化、科学化的改良,也需要家长学校多方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